古汉阴县城故址—冉家坝

综合网编2024-05-31 09:582980

原始社会至安史之乱

公元二零二二年九月

冉家坝古汉阴县城简历

原始社会古村落遗址

“冉”为冉家坝之象形字

夏商或为冉国冉城

商末至春秋初为庸国地

春秋时楚秦巴(前611年)灭庸为楚国安阳县治

战国(前312年)秦取楚汉中地为汉中郡安阳县治

秦平六国仍为汉中郡安阳县治

两汉时为汉中郡安阳县治

东汉末(215年)分为西城郡安阳县治

三国时属魏为魏兴郡安阳县治

西晋初为魏兴郡安阳县治

晋太康元年改安阳为安康县为县治

南朝后梁帝萧詧,改金州安康县为直州为郡治

隋朝为西城郡安康县治

唐初为京畿道金州安康县治

唐开元二十一年为山南东道金州安康县治

孟浩然729年游览留诗《登安阳城楼》

苗晋卿743年被贬金州安康郡守于此

唐玄宗天宝末期水毁迁石泉咀(社溪)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因安史之乱改名汉阴县

宋皇祐四年(1052)汉阴县城被汉水漂没

宋皇祐六年(1054)汉阴县治迁漩涡镇

南宋绍兴二年(1132)金兵侵金州

汉阴县治迁月河新店

冉家坝历史记载

陈世奎考证制作

一、原始社会即有人类居住

1980和1986年两次考古发掘,属于原始社会村落遗址。

二、夏商时或许为冉国或为巴(待考)

其一,安阳县西周属庸国,地接褒国地洋县,下至紫阳,沿江三百余里,夏代万国,此地足以为国。夏商至周春秋,褒国与安阳县地分属两个诸侯国,秦国合为汉中,曹操分褒国地为汉中,安阳、西城为西城郡,属另一个诸侯国地(夏商或为冉或为巴)

《通典.卷一百七十一.州郡一》:夏云万国,殷汤三千余国,周初千八百国。

夏氏革命,又为九州。涂山之会,亦云万国,四百年间,递相兼并。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馀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冀、荆、荆河、雍、扬、兖、徐、幽、营。营,则禹贡青州也),载祀六百。及乎周初,尚有千八百国。而分天下为九畿: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曰侯畿(亦曰服),又外曰甸畿,又外曰男畿,又外曰采畿,又外曰卫畿,又外曰蛮畿,又外曰夷畿(要服也),又外曰镇畿,又外曰藩畿(荒服也。自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即九畿也,各相去五百里为限也)。至成王时,亦曰九州,属职方氏(扬荆荆河青兖雍幽冀并)其后诸侯相并,有千二百国。及平王东迁,迄获麟之末,二百四十二年间,诸侯征伐,更相吞灭,不可胜数,而见於春秋经、传者,百有七十国焉(百三十九国知土地所在,三十一国不知其处也),蛮夷戎狄,不在其数。逮乎下分地理,上配天象,所定躔次,总标十三。及周之末,唯有七国。(秦昭王时,西周尽献其地,邑三十六,口三万,受献而归其人。至庄襄王灭东西之二国,七城而已)。

其二,唐杜佑《通典》:汉安阳县即晋安康县,唐亦为安康郡

《通典.卷一百七十五 州郡五古梁州》:

安康(金)六县(西城石泉安康洵阳淯阳平利)。秦平天下,置郡为汉中(今汉中、洋川、安康、房陵等郡地也)

黄金(汉安阳县。故黄金城在县西北八十里,张鲁所筑。南接汉川,北枕古道,险固之极。西魏置今县。)

安康郡(东至武当郡七百二十里。南至云安郡九百五十四里。西至洋川郡二百里。北至京兆府界五百六十六里。东南到房陵郡五百四十七里。西南到通川郡一千一百里。西北到京兆府长安县界五百九十里。东北到上洛郡六百六十里。去西京九百九十一里,去东京一千九百五十六里。户一万三千七百八十六,口七万七千七百二十五。)

金州(今理西城县。)虞舜尝居之,谓之妫墟(帝王世纪谓之姚墟。本曰妫汭)。战国时属楚。秦属汉中郡,两汉因之。魏以汉中遗人在东垂者置魏兴郡,即其地也。晋、宋、齐皆因之。梁寻改为南梁州。西魏改置东梁州,后因其地出金,改为金州。隋初因之,炀帝初改置西城郡。大唐为金州,或为安康郡(郡临汉江),领县六。

西城(汉旧县。有妫墟。晋吉挹为梁州督,为苻坚所攻,於县南九里峻山筑垒,三年不下。)

石泉(齐置晋昌郡於此。)

安康(汉安阳县,晋改安康县。)

洵阳(汉旧县。有洵水、马迹山。)

淯阳(西魏置淯阳郡。后曰黄土,因山为名也。淯音育。)

平利(汉西城县地。武德中置县。)

《通典.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二》:

大唐因循旧制,一为郡县,又分天下为十五部:

京畿(京兆、华阴、扶风、冯翊、新平、上洛、安康郡是)

山南东(江陵、襄阳、南阳、淮安、武当、房陵、汉东、竟陵、富水、巴东、夷陵、云安、南宾、武陵、澧阳、南浦郡是),山南西(汉中、通川、巴川、清化、洋川、顺政、河池、益昌、咸安、盛山、始宁、南平、符阳、潾山等郡地)。

三、冉家坝:为“冉”字形状

“冉”,象形字,小篆“冄”,《说文》:“(冄),毛冄冄也。冄冄者、柔弱下垂之皃。须部之髯、取下垂意。”又释为:“龟壳的边缘”。“冉”字的含义,与冉家坝之形一致,冉家坝具备这两种情形。

第一:“(冄),毛冄冄也。冄冄者、柔弱下垂之皃。须部之髯、取下垂意。”冉家坝周围就是毛冉冉的。过去河边长满树木与芦苇,茂盛的草木缓缓斜下延伸到沙坝中间。冉家坝靠山,全是树木,参天大树,繁密茂盛,郁郁葱葱,森林环抱着冉家坝。

第二“龟壳的边缘”。冉家坝之形状,似大龟背状,龟头向西伸入汉江,叫做狮子石,今公路正在龟脖子经过,龟身即冉家坝。头与颈有力的阻挡着汉江的洪水冲击。冉家坝到江边有茂盛的植被,即树木与芦苇,就是龟壳的边缘,下垂的形态,曾是一道美丽的景观。江边似龟壳的茂盛的植被与龟头共同护卫着这只大龟——冉家坝。冉家坝之形状、龟头与植被,共同诠释了“冉”字。“冉”应为古老的地名。

大集体时代末期,交通村一队将冉家坝“边缘”沿江边树木芦苇消灭,开荒种地;狮子石修公路破坏,“冉”的形状遂无存焉。

冉国或许被水患而迁移,如唐玄宗天宝末期安康县城无声无息而消失。

四、安阳县设县:可能在楚庄王

第一,秦国设县在秦武公十年即公元前688年。

《史记.秦本纪》记载:

武公元年,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居平阳封宫[正义:在岐州平阳城内也]。三年,诛三父等而夷三族,以其杀出子也。郑高渠眯杀其君昭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集解地理志陇西有上邽县]。十一年,初县杜、郑[集解地理志京兆有郑县、杜县也]。

第二,秦国南郑设县可能在公元前451年。

《史记.秦本纪》记载:

秦厉公二十六年(前451年),城南郑也。秦惠公十三年(前387年),伐蜀,取南郑。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年),庶长魏章击楚於丹阳,虏其将屈匄,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庄襄王死,秦王嬴政年十三岁(前246年),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第三,楚国楚武王熊通,灭权国设县;之后,楚庄王灭陈国设县

权国,建国于商朝,由商王武丁的后裔所建,子姓,国域范围约在今天湖北省当阳市内,邻近楚国。权国是在公元前738年被楚国所灭,熊通将原权国故地改设为权县,派阎敖为“县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就此诞生,这就是权县。

后来,楚庄王灭陈国设县。

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楚庄王以陈国大臣夏徵舒为乱为名伐陈,诛杀夏徵舒。破陈之后,以陈国故地设置县。

楚庄王三年(前611年),灭庸,极有可能设县。

第四,安阳县最早设县为楚国,秦国因之。

最早的安阳县。据《史记楚世家》记载:

楚怀王十八年,秦使使约复与楚亲,分汉中之半以和楚。楚王曰:“原得张仪,不原得地。”(张仪)至,怀王不见,因而囚张仪,欲杀之。仪私於靳尚,靳尚为请怀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无秦,必轻王矣。”又谓夫人郑袖曰:“秦王甚爱张仪,而王欲杀之,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以美人聘楚王,以宫中善歌者为之媵。楚王重地,秦女必贵,而夫人必斥矣。夫人不若言而出之。”

由此可知,楚汉中为上庸,上庸地有六县,安陽,西城,洵陽,上庸,房陵,武陵。

安阳县第二阶段。公元前312年秦攻占楚汉中置汉中郡,楚汉中各县归属秦汉中郡,安阳县隶焉,秦国因之;秦始皇平六国后为秦朝,亦因之。

安阳县第三阶段,为西城郡安阳县,回归到庸国占领安康地区之前的区域,发展到当今的安康市,这是曹操划分的。

五、秦汉汉中郡十二县:均有安阳县

秦汉中郡十二县;项羽封刘邦为汉王,汉中郡还是十二县;二汉汉中郡都是十二县,均有安阳县。

1.汉中《杨孟文石门颂》:东汉有安阳县及安阳长。

“南郑魏整字伯玉”及“伯玉即日徙署行丞事 守安阳长”。

2.《后汉书.郡国志第二十三》:后汉有安阳县

“汉中郡秦置,雒阳西千九百九十里。九城,户五万七千三百四十四,口二十六万七千四百二。南郑,成固,西城(妫墟在西北),襃中,沔阳(有铁),安阳,锡(有锡,春秋时曰锡穴)。上庸(本庸国),房陵(共九城)。

3.《三国志魏书 武帝纪》:汉末献帝建安二十年七月,有安阳县。

(建安)二十年(215年)春正月,天子立公(公即曹操,下同)中女为皇后。三月,公西征张鲁,至陈仓,将自武都入氐;氐人塞道,先遣张合、朱灵等攻破之。夏四月,公自陈仓以出散关,至河池。氐王窦茂觽万余人,恃险不服。五月,公攻屠之。西平、金城诸将曲演、蒋石等共斩送韩遂首。秋七月,公至阳平。张鲁使弟韂与将杨昂等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攻之不能拔,乃引军还。贼见大军退,其守备解散。公乃密遣解、高祚等乘险夜袭,大破之,斩其将杨任,进攻韂,韂等夜遁,鲁溃奔巴中。公军入南郑,尽得鲁府库珍宝。巴、汉皆降。复汉宁郡为汉中。分汉中之安阳、西城为西城郡,置太守;分鍚、上庸郡,置都尉。

按:公元215年7月曹操收复汉中,将秦汉时期汉中三分,夏代的褒国后为秦国之南郑为汉中郡,一直延续到今汉中。安阳、西城、洵阳、长利四县为西城郡,此区域一直延续到今安康市,这一区域很可能是庸国在商朝时占领的,随周武王伐纣,庸国在汉水百濮为最强国。锡、上庸郡可能本来是庸国地。曹操的划分可能依据商或周初的地域而划分的。

六、三国到晋朝:从安阳县到安康县

1.《晋书列传第九.荀勖》:三国魏有安阳县与安阳令

荀勖,字公曾,颍川颍阴人,汉司空爽曾孙也。既长,遂博学,达于从政。仕魏,辟大将军曹爽掾,迁中书通事郎。爽诛,门生故吏无敢往者,勖独临赴,众乃从之。为安阳令,转骠骑从事中郎。勖有遗爱,安阳生为立祠。

时将发使聘吴,并遣当时文士作书与孙皓,帝用荀勖所作。皓既报命和亲,帝谓勖曰:“君前作书,使吴思顺,胜十万之众也。”帝即晋王位,以勖为侍中,封安阳子,邑千户。武帝受禅,改封济北郡公。勖以羊祜让,乃固辞为侯。拜中书监,加侍中,领著作,与贾充共定律令。

按:荀勖在曹丕魏朝当过安阳县令,在生的时候,安阳县为他立祠。西晋初期,封荀勖为安阳子(安阳县为子,河南安阳为侯,级别不同)。

2.《三国志.蜀书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西晋初有安阳县与安阳令

郤正,字令先,河南偃师人也。祖父俭,灵帝末为益州刺史,为盗贼所杀。会天下大乱,故正父揖因留蜀。揖为将军孟达都督,随达降魏,为中书令史。正本名纂。少以父死母嫁,单茕双立,而安贫好学,博览坟籍。弱冠能属文,入为秘书吏,转为令史,迁郎,至令。性淡于荣利,而尤耽意文章,自司马、王、扬、班、傅、张、蔡之俦遗文篇赋,及当世美书善论,益部有者,则钻凿推求,略皆寓目。自在内职,与宦人黄皓比屋周旋,经三十年。皓从微至贵,操弄威权,正既不为皓所爱,亦不为皓所憎,是以宫不过六百石,而免于忧患。

景耀六年,后主从谯周之计,遣使请降于邓艾。其书,(郤)正所造也。明年正月,钟会作乱成都,后主东迁洛阳,时扰攘仓卒。蜀之大臣无冀从者,惟(郤)正及殿中督汝南张通,舍妻子单身随侍。后主赖正相导宜适,举动无阙,乃慨然叹息,恨知正之晚,时论嘉之。赐爵关内候。(郤正)泰始中(270年),除(升任)安阳令,迁(升迁)巴西太守。泰始八年(272年)诏曰:"正昔在成都,颠沛守义,不违忠节,及见受用,尽心干事,有治理之绩,其以正为巴西太守。"咸宁四年卒。凡所著述诗论赋之属,垂百篇。

3.司马炎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安阳县为安康县,县城在冉家坝

郤正在西晋泰始中(270-272年)当过二年多安阳县令,到公元280年司马炎平吴,三国结束,全国统一,庆祝胜利,期望国家“安宁康泰”,安阳县“安宁康泰”,安阳县改为安康县,县城在冉家坝。

七、《水经注.沔水》:从马岭关到紫阳县都属于安康县

1.水经经文: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中,东过南郑县南,又东过成固县南,又东过魏兴安阳县南,又东过西城县南。

先有《水经》,后有《水经注》。汉水经文以所过县城为经:汉水发源——南郑县——成固县——安阳县——西城县,为秦汉时代的四个县城,小支流不属于经文。

北魏有《水经注》时,石泉县已经从安阳县划分出去,马岭关以上才属于石泉县,直到宋朝马岭关池河都属于汉阴县。

2.水经注文:池河在宋代属汉阴县地

汉水又东合直水(池河),汉水又东径直城南(莲花石官渡),又东径千渡(后柳官渡),而至虾蟆頧(长阳大桥下二里,有蝌蟆沟与蝌蟆滩,有官渡),汉水又东历磝头(碉楼梁防御险关,喜河电站坝基,经磝头、杨子明沟有子午道,通长安唯一道路),旧立仓储之所,傍山通道,水陆险凑(今铁索桥至电站坝基河边险道)。魏兴安康县治(冉家坝),有戍统领流杂。安阳县故隶汉中,魏(曹操)分汉中,立魏兴郡(今安康市),安阳隶焉。历汉阳潕口(鲤鱼村吴家油坊防御险关,进沟为峡谷,沟口似天然石门为“潕口”),而届于彭溪龙灶矣(富水河口,险要之地,防御关口;彭,只听水声彭彭而不见水,水大也;因水大改富水河),并溪涧滩碛之名也(河名彭溪原因)。

以上几个连续地名:直河口——直城南莲花石——后柳千渡——喜河蛤蟆滩——磝头(碉楼梁)——傍山通道,水陆险凑(碉楼梁至铁索桥江边小路)——冉家坝安康县城——汉阳潕口(鲤鱼村吴家油坊)——斜对面彭溪(富水河口),地名与位置一一对应,都在汉阴县境内。

《元和郡縣卷二十三》记载:“子午旧道在今金州安康县界,梁將軍王神念,以舊子午道緣山避水,橋梁百數,多有毁壞,乃别開乾路更名子午道,即此路是也。”子午旧道即长安通池河,通西城及安阳(安康)县城冉家坝之道路。

据《太平寰宇记》,池河在宋代属于汉阴县地。因元代金州无县,可知池河在明代划归石泉。

八、隋唐宋汉阴县

1.隋唐代安康县,县城在冉家坝

谭其骧教授绘制的隋唐地图,标有安康县城位置。

《新唐书》有安康县方山关,今地图蛤蟆滩江北山顶三台寨,南临汉水,东北控安康县通长安子午道,与磝头相邻。

《元和郡县卷二十三》:“子午旧道在今金州安康县界”。

杜佑《通典》记载安康县见前。

2.宋代汉阴县县城

北宋在石泉咀,后70余年在漩涡镇方家牌楼附近;南宋第五年,金兵侵金州,1132年县治从方家牌楼附近迁新店(无城)。

北宋《太平寰宇记》:“汉阴县,西一百一十里。旧十二乡,今六乡。本汉安阳县,属汉中郡。有安阳故城,在今县西二十四里,即今敖口东十里汉江之北故城是也。晋太康元年更名安康县。”

要注意区分北宋汉阴县城与南宋汉阴县城位置,《太平寰宇记》记载的北宋汉阴县城,不是南宋。

“今县西二十四里”应为1052年水毁石泉咀汉阴城后,1054年东迁之县城,西到故安阳县城二十四里,依据方位当在漩涡镇方家牌楼附近。汉阴县治又于南宋第五年金兵攻占金州而迁新店。《长编资治通鉴》记载,1133年正月,“金声言取姜子关路入汉阴县,故彦颇分兵守之,既而完颜杲自上津疾驰,不一日至洵阳境上,召汉阴统制官郭进,以三千人乘流夜发,遇于沙隈。”1132年县政府迁新店,驻军在汉水旧地。

《宋史卷八十九 志第四十二地理五》: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金州,上,安康郡,乾德五年,改昭化军节度。县五:西城(下)。洵阳(中,乾德四年,废淯阳县入焉)。汉阴(中)。石泉(下)。南宋:金州,上,安康郡,昭化军节度。前宋隶京西南路,惟此一州未没于金。县五:西城(下)。汉阴(中下,绍兴二年,迁治新店,以旧县为镇,嘉定三年,升滶口镇为县。有饶风镇)。

1052、1054、1132年,三个时间代表三个汉阴县城:石泉咀、方家牌楼、新店。

九、古汉阴县城在石泉咀

民国二十一年《石泉县志.卷一.古迹》:“古汉阴县:在石泉咀(同嘴),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汉水之南,城址湮没无存。”

公元二零二二年九月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