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毒王”刘招华制毒31吨狂赚上千万,称:毒品不卖给国人
“生意是讲供求的,他们买,我们卖。我有叫他们吸吗?我有吗?我没有!是他们自己要吸,我又没逼他们!根本不怪我们!要怪怪他们。我有逼他们吗?我根本没有逼他们……”
相信对禁毒感兴趣的读者,对《门徒》这部电影都不陌生,剧中刘德华将一名大毒枭的行为及其心理,演绎得可谓是惟妙惟肖,甚至在这位毒枭心中,他也并不认为其所作所为是在害人,这一度让观众们都感觉到人心自愚的可怕。
刘招华
而在现实生活,也确有这样一名“原型”人物的存在,此人与刘德华只有一字之差,他就是刘招华,面对警方的审讯,他坦然相道:
“用冰毒打开他们的大门”“他们需要毒品,那么我就供应,我根本没有逼他们吸......”
而也正是此人,数次逃脱了警方的围捕,最夸张的一次,他在层层的包围之中,竟淡定地骑着自行车离开了。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奇人”,他又是如何走上制毒贩毒的不归路呢?
这都要从一个“穷小子”说起。
善于“折腾”,破茧化蝶1965年3月,刘招华出生在福建福安市一个贫困家庭,一家的生计全靠着父亲的小豆腐摊维持,但这对于有五个孩子的家庭可谓是“车水杯薪”。
年少的刘招华在家中排行老五,尽管家境十分困苦,但他仍一直尽心努力读书,父亲也一直在其背后默默支持着。
而刘招华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在校期间的他理科成绩优异,甚至还曾获省级化学竞赛的大奖,称得上天赋异禀的天才。
但好景不长,生活恰在此刻给予刘招华一记“重拳”--------刘招华的父亲过世了。
刘招华
失去了经济来源,家庭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再也无法支撑刘招华的学业,刘招华也因此被迫弃学打工,以此来养活自己并补助家用。
但在社会的摸爬滚打,让刘招华对金钱的追求开始日益愈盛,直至成魔的趋势。
最终,不愿再困苦一生的刘招华,毅然选择了参军,在参军的时期,他充分发挥出自己吃苦耐劳、聪明机警的品质,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被保送到武警学校进修。结束进修后的刘招华,被顺利提拔成排长,成为了同龄士兵中的佼佼者。
也是到校进修的时期,刘招华再次拿起了丢下的书本,填补了当年未能读完书的缺憾。结束了进修的刘招华,在部队中被提拔为了干部。
不过,对金钱近乎如魔般的追求,让刘招华在此时犯下了人生第一个错误------侵吞公款。
图源网络
这一个错误让刘招华的军旅生活走到了尽头,他被安排就地退伍转业,但转业后的刘招华也没有因此而平凡,他成为了福安市人民法院的一名司法警察。
或许是对先前错误的认识,在工作中刘招华兢兢业业,被评选为法院“先进工作者”,还曾立下过三等功。在工作的期间,刘招华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从一个穷困小子完成了破茧化蝶的蜕变过程。
然而,埋藏于刘招华内心对金钱的追求却依然隐隐而动。
“一念天涯,毒枭降世”在正常岗位上多年的拼搏,让刘招华意识到,这些都不是能够发家致富的工作,看着开豪车住豪宅的周边人,他内心对金钱的渴望也再一次被唤醒。
他想起了先前在部队边防处时的经历,一位台湾商人曾向他展示过一种“价比黄金”的“冰糖”,而这种“冰糖”其实就是冰毒,他决定尝试自制这种“冰糖”。
图源网络
刘招华凭借着自己过人的化学天赋,加之这位台湾商人的原料提供,刘招华竟真的完成了冰毒的自制。
“如果人家可以生产毒品,那我去研究,也一定能做出这种东西。”这是当时刘招华面对制毒难题时,说出的“豪言壮语”。
在小宾馆内成功试制而出的六十克冰毒,让刘招华尝到了贩毒的甜头,刘招华也由此赚到了贩毒路上的第一桶金。
之后,刘招华就开始愈发变本加厉了,他在乡下创办了一家塑料厂,而后又在厂房的旁边建起了别墅,而这些都只是刘招华的掩饰罢了。
塑料厂只是走私生意外的一层羊皮,而别墅则更是刘招华的毒巢,通过对这些不法行当的经营,刘招华也成功完成了自己对金钱的追求。
图源网络
据法院同事的介绍,当时处于工薪阶层的刘招华,便已开着豪华的皇冠轿车来上班了,可谓嚣张至极,没有丝毫的掩饰。
但国家对于走私毒品的严查,让刘招华的生意也开始有些难以支撑,这不免让他有些焦虑,努力寻找“稳定且持续”的金钱来源。
这时,一位名叫陈文印的合作人找到了刘招华,希望能够与他一同制毒,并且提供相关的帮助,这一想法正解了刘招华的燃眉之急。
1994年12月,刘招华彻底辞去了法警的职位,转而彻底走上制毒贩毒的违法道路。
辞职后的刘招华,第一个开始攻克的难题便是提纯技术,因为当时国家对制毒原料的管控已经十分严密,这让国内许多制毒窝点都开始慢慢消亡而去,如果仍要在国内进行制毒,那原材料的提炼与提纯,便成为了最大的障碍。
在这一点上,刘招华再次展现出了超人般的才智。
刘招华
他假借研究减肥药的理由,从一位大学教授处套出了完整的原料提纯方法,而后刘招华拿出了从前经营所获的存款,开始大肆购买原料和试剂,最终将理论实践为了现实,在国家严控的情况下,刘招华也能完成独立制毒了。
攻克难题的二人喜出望外,他们在租下的一间厂房开始进行批量式的生产,由于当时国内原材料的管控,制毒工厂极其稀有,他们的订单瞬间便排得满满当当。
这时,刘招华却突然提出了一个令人咋舌的要求。
“不要把我的货卖给内地的人”
但陈文印显然已被眼前的利润迷住双眼,根本未将刘招华的要求当一回事,也源于此,刘招华的自制冰毒开始风靡国内市场,不过这也引起了福建警方的关注。
图源网络
经过长时间的摸排以及调查,福建缉毒警锁定了出货人陈文印。
警方冒充购毒人,致电陈文印让他前来送货,而且开口即是五公斤的大单量。
这一异常的大单,引起了曾任司法警察的刘招华怀疑,他借机没有前往交货地点,躲过了警方的抓捕。
最终福建警方逮捕了前来送货的陈文印等人,可面对同伙的被捕,刘招华显示出令人震惊的从容。
他开始细细梳理与陈文印的合作内容,将一些足以定罪的关键证据逐一销毁,在这期间甚至还出席了陈文印的一审现场,借此揣测警方办案的进度以及所掌握的证据。
不过,面对生死时,没有人是永远无畏的。
图源网络
当得知自己即将面临死刑时,陈文印终于扛不住了,他向警方招供了一切,包括与刘招华的合作细节等。
掌握了足够证据的警方,迅速实施了对刘招华的抓捕行动。
一时间,刘招华的家、工厂、别墅都被警方严密布控,但在这样的天罗地网下,刘招华完成了第一次逃脱。
原来,刘招华在制毒的别墅底层打造了一条密道,这条密道通向了一旁的河道,而他在河道上布置了一艘快艇,当警方对别墅实施包围时,刘招华便从密道直达河边,而后乘船而逃了,这使得警方扑了个空。
但面对走上贩毒之路的刘招华,他的妻子却是十分难以接受,从正义凛然的司法警察到违法乱纪的毒枭,如此落差,让他的妻子一度想到自杀。
尽管轻生的念头被家人拦下,但这个女人却已失去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她放下了生活及孩子,出家为尼与红尘划清了界限。
图源网络
不过,妻子的出家并没有点醒刘招华的疯狂,福建制毒的失败,不仅没有让他放弃违法,反而让他对于制毒更加谨慎了。
死心未改的刘招华决定转战广州,也是在广州,他遇到了另一名合伙人-------陈炳锡。
陈炳锡在当地威名远播,甚至有着“双面毒王”的称谓,他在广州多年的毒品经营,让他掌握了相当的财力及人脉。因此,这二人相见也可谓一拍即合。
二人如法炮制,迅速在广东乡下创办了一家塑料工厂,继续开始疯狂的制毒产业。
但这个世界上,又岂有不透风的墙呢?
陈炳锡
一次工人的失误,毒死了周边鱼塘的鱼,这引起了村民们的警惕,同时也引起了广东警方的注意。
而刘招华的小心谨慎也开始告诉他,此地不安全了。
尽管反复思考,刘招华化名刘木清,远赴宁夏创办了一家烟料工厂,其实也便是新的毒品加工厂。
可这又岂能逃过早已警觉的缉毒警方呢?
法网密恢恢,毒枭亦末路广东警方经过对鱼塘事件的调查,确定了制毒工厂的事实,但他们并没有打草惊蛇,而是缓缓布控。
通过在路途中完成了对运毒车的拦截,运毒人供出了刘陈二人的交易场所-----广东总统大酒店818号房。
广东警方迅速出警,在房间内抓获了陈炳锡等人,据几人交代,刘招华也在前往此地的路途上,因此警方开始“守株待兔”。
陈炳锡
但刘招华才一进入酒店,便感觉到情况的不对劲,他佯装镇定地进入电梯,甚至还主动询问电梯内警察要去哪一楼层,当得知几人前往的是八楼时,刘招华便迅速确定了自己的猜想,他不紧不慢地摁下七楼按钮,而后又徒步走到了八楼确定情况。
当刘招华意识到自己已被包围时,他冷静地从消防通道走出了酒店,还就地购买了一辆自行车,慢悠悠地骑到了城区边界,又一次逃脱了警方的追捕。之后的刘招华定居在了桂林,继续做着一些小生意掩盖身份。
2004年11月,面对国家公安部下发的A级通缉令,他表现得十分镇定,有朋友质疑道:
“怎么电视上的通缉犯和你有点像啊。”
对此刘招华甚至还和朋友开起了玩笑:
“我也觉得有点像我,这人还挺值钱呢,竟然全国通缉,悬赏20万”
这样的玩笑让一众朋友都打消了对刘招华的怀疑。
刘招华
在桂林生活的刘招华,给当地人的印象就是乐善好施的商人,而且刘招华在此地也重新娶了一任妻子,与先前的形象简直判若两人。
不过,福建老家的祖坟却成为了刘招华心中无法割舍的情怀,在这样的情节联系下,刘招华伺机赶回了福建祭祖。
也正是这一次回乡祭祖,让刘招华终于落入了警方的控制圈中。
2005年3月5日,不可一世的大毒枭迎来了末路。面对警方的审讯,刘招华招供了贩毒的动机--------为国、爱国。
这一回答让在场缉毒警都甚是震惊。
刘招华
“我的毒品不给中国人消费,只给国外人消费,人家曾经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我也应该可以用冰毒打开他们的大门”。
看到众人的震惊,刘招华继续解释着,属于他自己的“爱国情怀”。
但其实刘招华的逻辑是经不起任何推敲的,就算其制毒只销往海外,但最终其大部分还是回流至国内,残害了无数同胞性命。
所以说到底,“爱国情怀”也仅仅只是刘招华自愚的借口罢了,正如《门徒》中刘德华对自己贩毒的牵强解释一般。
2009年9月,在警方牢靠的证据链下,经最高法院核准,刘招华疯狂制造冰毒12.36吨,非法牟利3100万元,刘招华被当庭判处了死刑。
刘招华
而我们回顾刘招华的一生,他能从一个毫无背景的穷小子一步步走到了今天,不难发现,刘招华无论是其才智、心智、还是谋略,都是十分优秀的,可惜最终却走了歪路。
假如刘招华没有执着于对金钱的追求,按照他的聪明才智,人生必定会更加光明,但一念之差却让他站到了曾经身份的对立面。
由此可见,人之一生在面对十字路口时,都务必先以正道为选,否则,再大的个人才能,只会加剧在违法道路的“渐行渐远”。
我们也应当建立正确的认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人生,只能活在阴影之中,终究走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