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 在中国与缅甸交界处的边陲的野人山一带,一支败退下来的中国远征军正在进行着一场名副其实、惨绝人寰的死亡行军。
这支中国远征军脚下要走过的,是遍布着毒蛇、蚂蟥、蚊虫、瘴气、疾病的绝境丛林。在这里,一个又一个中国远征军将士倒下了。
这些军人没有倒在日军的枪炮下,却在丛林中成建制地逝去生命,不禁令人悲叹。
据统计,在这次惨烈无比的行军过程中,共有3万人的战士死亡,新22师仅仅有3000名战士顺利走出野人山。
其中,仅有一名女战士幸存,是有一名名叫刘桂英的女护士。
那么,为何中国远征军要行军至可怕的野人山?唯一幸存的女战士刘桂英又是如何度过这段恐怖行军的呢?
远征军将士
(一)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战败 杜聿明执行命令撤退野人山1942年年初,日本挟太平洋战争胜利之威,向东南亚的缅甸等地发起进攻。
并于这年三月,日本攻占缅甸首都仰光,企图切断为中国抗战输送大量外援的滇缅公路,从西南后背孤立中国。
为了守卫这条最后的国际交通运输线,中国军队当即组建了一支10万人的精锐部队,进入缅作战。
这支部队,也被称为中国远征军。
滇缅公路
尽管远征军将士个个英勇奋战,无惧牺牲,甚至打出了战胜七倍于己敌人的仁安羌战役。
不过,由于战场上的盟军——英国人一溃千里,丧失了侧翼的掩护,原本表现不错的的远征军面临被包抄歼灭的危险。
鉴于战力不足,盟军不得不作出撤退的决定,以保留有生力量作将来的反攻。
而造成远征军重大损失的野人山死亡行军,就是由这个撤退引起的。
当时,远征军原来入缅的道路已被日军占领。
摆在远征军面前的,唯有两条路:
其一是时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建议的,向英属印度方向撤退的道路;
其二是翻越缅甸北部的野人山热带丛林,大迂回绕到国内。
撤退路线图
出于对英国人、美国人的不信任和对实际地理的不了解,习惯“微操”的蒋介石数次电令远征军最高指挥官杜聿明“未奉命不得入印”,要求其率部经野人山热带丛林北上撤回云南。
杜聿明一贯以服从上级命令为天职,毫不犹豫地准备率军翻越丛林。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时任新编第38师师长的孙立。
他面对这一荒唐的指令,选择了果断违背上级命令,坚决率本部人马赶赴印度。
孙立人
表面看起来是孙立人大逆不道,忤逆长官,但只要稍微了解一下野人山的地理环境,就可以清晰看到蒋介石的撤退命令有多么不切实际。
野人山,位于缅甸北部,绵延3百公里,包含高黎贡山西陲、江心坡、枯门岭等一系列险峻的山系。
直到21世纪,这里大多还是未被开发的原始森林。
由于此地居住的克钦族被时人认为尚未开化,所以这块地方被人叫做“野人山”。
野人山
这块分布着大片热带丛林的地区自古以来,就交通闭塞,蛮荒僻壤,蚊蝇群舞,蚂蟥猖獗,瘴疠流行。
由于潮湿的天气加上蚊虫,一般人在此地生存下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据传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蜀军就是在此地遭受瘴疠袭击而损失惨重。
可想而知,在后有日军堵截追击,补给不力的情况下,孤军深入这块绝地将会面临着多大的风险。
所以,孙立人执意要避开这个“纵横千里、难以穿越的瘴疠之区”,也就不难理解了。
他的这次违背将令,使得自己这支部队成为了本次远征军里唯一完整保留建制的人马,为日后滇缅大反攻保留了实力。
而认真执行蒋介石命令的其他远征军,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这些将士即将踏上一段二战中几乎是最恐怖、最残忍的行军之路。
这里虽然没有充满枪林弹雨的血肉搏杀、狂轰乱炸,却有着一片“只能进不能出”的吃人魔鬼丛林。
野人山
(二)血祭野人山 惨绝人寰的死亡之路入夏的缅甸,气候炎热,闷热潮湿的天气令人感到喉咙都能喷出火来。
远征军在抛弃掉战车、重武器等难以带走的辎重后,轻装简从深入丛林内部。
抗战老照片
时逢雨季,经常三天两头狂泻而下的暴雨,让不少来自北方的士兵无所适从。
一些人踏上松软的泥土,不经意便会跌倒,浑身浸泡着雨水、汗水、泥水。
道路十分泥泞难行,他们不得不先往高处爬去躲避洪水,而后劈砍树木,度过湍急的溪流。
抗战旧照片
随着暴雨而来的,是雨林中数不尽的蚂蟥、蚂蚁、蚊子。
士兵们路边解手的几分钟时间里,一不留神腿上就出现了几只恶心的蚂蟥。
开始不痛不痒,难以发觉,但一会儿就将体内的血液快速蚕食噬饮。一只大蚂蟥一次,能吸快一斤血。
如果一直没发现,那么过不了几天,一个高大的壮汉都会被吸成倒在路边的皮包骨。
吸血蚂蟥
而蚊子更是如蜻蜓般大小,将整个人露出的皮肤叮得尽是大包小包。
陪同这些奇痒无比的蚊包而来的,还有高致死率的雨林疟疾。
对于缺医少药的将士来说,一旦染上疟疾几乎要丢掉半条命。
这些染上“雨林病”的人或是高烧不止,全身滚烫无力,口干舌燥,一般熬不过三四天;或是发低烧,上吐下泻,不久再也爬不起来。
据杜聿明回忆:
“一个发高烧的人一经昏迷不醒,加上蚂蝗吸血,蚂蚁啃啮,大雨侵蚀冲洗,数小时内即变为白骨。官兵死伤累累,前后相继,沿途白骨遍野,惨绝人寰”。
(蒋介石与杜聿明)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有良好的后勤物资、医药补给,那么雨林所造成的伤亡将会少一大半。
但问题是,这支远征军是孤军深入丛林腹地,原先空投补给的飞机因森林遮盖视线而无法准确投送,反而不少让日军缴获。
没过多久,部队就渐渐开始断粮。
大家先是将战马宰杀充饥,而后野味、树根草皮更是家常便饭。
最后身上穿的皮鞋、皮带,也纷纷进入肚囊。
急的如热锅蚂蚁的杜聿明看到此情此景,懊悔不已,多次发电报向蒋介石求救。
可没用多久,这个通信手段也因为电力耗尽而失效。
远征军陷入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生不如死的绝境当中。
“为什么不让我死于战场?偏让我死于野人山!”
据新28师84团团长杨励初回忆,他的一个侄儿蒋志诚,因吃了皮带引起肠结绞痛,倒地惨叫。
临死之前,他向周围人大喊:自己宁愿马革裹尸,也不想倒在这荒山野岭当中。
经历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走出野人山的将士们已经到了“人鬼不分”的地步。
据战后盟军统计: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参战的总兵力为103000人,最后幸存的只剩4万余人,大部分伤亡都是在野人山造成的。
其中,新22师从9000人锐减到不足3000人;96师从9000人减少到2000多人;200师师长戴安澜壮烈殉国。
戴安澜将军
损失最为惨重的,则是66军28师。
该师属于最晚进入野人山,由于前面的部队早已将树皮、草根、野味等吃得精光,28师已经连树皮都没得吃。
到最后,活着走出野人山的只剩下百余号人,其他人纷纷葬身在森林腹地。
杜聿明报告部队野人山地区行军途中艰难情形致蒋介石电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杜聿明的直属部队和新22师历经千辛万苦快要走出野人山时,前方早已有大批日军堵住了他们回国的路线。
而盟军空投的一架电台,让远征军和重庆再次取得联系。
了解实情的蒋介石唏嘘不已,便重下命令让他们改道前往印度。
同年7月25日,只剩半条命的杜聿明在印度东北度阿萨姆邦顺利获救。
而本文所要提到的那位幸存的女兵,就是新22师中的一名女护士兵。
(三)唯一幸存的女兵——刘桂英刘桂英,1920年出生在湖南长沙的一个湘妹子,自幼因家境贫寒,被送人收养。
在她17岁这年,她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长沙湘雅医院,成为了一名护士。
虽然是身逢乱世的弱女子,可她也同样和其他男战士一样怀抱着投笔从戎、投效军队的爱国热情。
不久后,她就报名参加了新22师,成为一名光荣的女护士兵。
在1942年,她成为10万远征军的一员。
她与何珊、笑春、孙月霞和王苹这几名护士班的女兵,跟在队伍后面结伴前行。
刘桂英
在进山之前,刘桂英还天真地以为,这座野人山是阻挡鬼子的天然屏障,里面大量丰盛的野味野果足以果腹。
可没想到,自己却即将要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离开人世。
第一个逝去的战友,是可爱的笑春。
起初,一只毒蛇咬伤了笑春。在众人施救下,她勉强逃离了生命危险。
一次赶路途中,两名搀扶她的战友要小解,就先让她独自行走。
没曾想只听一声凄惨的尖叫,一只突然出没的野狼袭击了笑春。
颈部动脉血管被咬破的她瞬间血流如注,几分钟的时间后就永久地告别了战友。
反映野人山的画作
随后,孙月霞与王萍两人先后染上了可怕的疟疾。
滚烫发热、持续高烧的病症,将这两名护士折腾得死去活来。
孙月霞忍受不了痛苦,趁大家不注意时候,纵身跳下悬崖以求解脱。
而王萍则是与男友一起殿后休息,让其他人先走。
而后来行军的人在路边,看到了他们两人的尸体。
第四个离开的战友是何珊。
她在途中不小心误食了一颗有毒的果实,身体迅速疼痛难忍。
连续坚持了好几天后,情况进一步恶化,她身上发出了难闻的臭味,腹泻出来的完全是黑水。
刘桂英竭尽所能地想要搀扶她,一起走出森林。
可是何珊最终,仍然是再也无力起身。
临终前,她向刘桂英说到:
“你们要争取活着回到祖国 ,把我们到缅甸打仗和穿越野人山的经过告诉国人, 我们是为国捐躯 。”
累累白骨的野人山老照片
一个又一个战友的逝去,令刘桂英悲伤欲绝:
自己难道也要化身骸骨,葬身在这异国他乡吗?
所幸的是,在途中她遇到了自己的男朋友——66团的少尉医官。
他们两人踏着路上累累的白骨尸体,互相扶持走过了最艰辛的路程。
一次下半夜,刘桂英在外面小解时,猛然发现前面一只巨熊正在恶狠狠地盯着自己,吓得赶忙起身。
巨熊“呼”得一声咆哮,向她一步步逼近。
男友此时也被叫声惊醒,大声喊叫她的名字。
牺牲自己、保护男友的一时间涌上心间,竟让刘桂英鼓起了勇气。
她咬着牙, 抿着嘴,向熊走去。
奇迹发生了! 就在她向熊逼近时,熊却摆摆头 ,掉过身子目中无人地走了。
刘桂英和男友就这样,逃过了一劫。
抗战油画
几经波折、从鬼门关走了好几遭的两人于同年9月15日下午,终于看到了一道曙光。
前方一个临时建立的供给站出现在他们面前。久违的粮食、药品,挽救了两人的性命。
几天之后,他们正式走出了这片森林,抵达印度兰姆伽的基地。
一个女兵从森林中活着走出的消息,瞬间震动了整个基地的人,引得战士们纷纷跑过来看完这位奇迹生还的女兵。
22师师长廖耀湘亲自过来慰问; 著名画家叶浅予先生专程从重庆赶过来为她画像,并且送给她一张作为纪念。
在兰姆伽基地,刘桂英与男友顺利结婚,生下了一名女儿,这成为了她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刘桂英
后来,政府在2006年为刘桂英颁发了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为这位老人在抗战中作出的光辉贡献而正名。
作为抗战的“活化石”,刘桂英晚年过得一直很平和。
她每天坚持打太极、写回忆录,还时常学习练习英语。
在一位台湾朋友帮助下,她甚至和远在美国的廖耀湘夫人常有联系,双方一起回忆谈论远征军的往事。
编辑:卢立进
责编:Thalia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