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祯卿字昌谷,号东海散人,明朝著名的诗人,有“吴中诗人之冠”的美誉。当时有“吴中四才子”分别是徐祯卿、祝枝山、文征明和唐伯虎。此四人在当时的诗、词、画界中声名鹊起。
吴中四才子
徐祯卿是四人之中著述颇丰的一位,独以诗歌享誉古今。先后著有诗论《谈艺录》、《诗谱》;杂记《异林》等;诗文集《迪功集》六卷等。其中最为世人所称道的就是《迪功集》和《谈艺录》。
徐祯卿
徐祯卿表现出了虚心向前人学习、大胆表露自我内心的吴中文化,体现了地域对于诗人创作的影响。在徐祯卿的创作之中,其重视自身情感的表达,重视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解读。并且徐祯卿紧紧抓住了抒情这一诗歌创作的本质特征。徐祯卿认为“大抵诗之妙轨:情若重渊,奥不可测;词如繁露,贯而不杂;气如良驷,驰而不轶”。徐祯卿不喜欢过于整齐的诗歌形式,而是反映出自己与外部环境直接的契合。徐祯卿的诗歌思想成为了之后人们多推崇的思想。
徐祯卿在早年的时候投身于诗歌创作徐祯卿,希望能够恢复当时社会的古典审美。随着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当时的社会表现出一股崭新的思潮和新的社会风气。由于明代中期以后,君主无为,奸臣当道,朝政进一步的恶化,这就使得当时文人所生存的社会大环境急剧恶化。徐祯卿受到了打击,他给自己寻求了一种新的精神寄托。后来他认为生命的意义超脱于世间万物,所以他虽然看透了世间的名利场,但是却没有看穿生死。晚年的徐祯卿转向了道教,借以寻求内心的慰藉,成为了当时文人中率先放弃诗文转入道的。并且在此后的社会发展中,这也越来越成为晚明的社会特征。
徐祯卿作为“吴中四才子”之一,而“吴中四才子”的名号也是经历了不断的变化过程。《吴郡二科志》是最早将徐祯卿、文征明、唐伯虎和祝枝山并称的。后在王世贞的宣传之下徐祯卿等四人也逐渐的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群体。在万历之后徐祯卿,“吴中四才子”的名号才逐渐的被人们所常用。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吴中四才子”这一名号也逐渐进入官修正史,成为了一个定型的文人群体。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