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造出全球首款可折叠柔性屏手机,曾是一家科技独角兽,曾估值高达 500 亿,现在却被曝出各种资金危机。
这个科技数码圈的业界传奇,柔宇科技是如何从风光无限,走向了穷途末路呢?
老狐最近也查了些资料,今天终于可以和大家好好来聊聊柔宇这事了。
柔宇现在有多穷?
关注科技圈的都知道,柔宇再次成为科技圈关注焦点,原因不是推出新品,也不是搞了啥前沿技术,而是因为——缺钱。
它被接连曝出拖欠员工工资,以及强制给员工休“长假”。部分柔宇员工反映,一些部门在清明节后开始放假,时间长达三个月。
而且,只有 4 月按全薪计酬,5 月和 6 月按深圳最低工资标准计算,社保也按最低基数调整。
此外,柔宇还被曝出供应商欠款未还完,产业线几乎停跑,无法支撑后续订单,甚至连基础生产物料都不充足这些问题。
这种情形之下,柔宇科技创始人刘自鸿发表内部讲话,向大家承诺手机市场未来一定很好,对于大家眼下关注的欠薪问题,却只字未提。
*柔宇科技创始人刘自鸿
CEO 自鸿是 IBM 出身,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在业界被称为“天才少年”。他和两名清华校友在,2012 年共同创立柔宇科技,计划打开中国柔性技术市场,开展从 0 到 1 创新技术研发。
成立刚两年时间,柔宇科技就发布了柔性显示屏,厚度仅0.01毫米,卷曲半径可达到1毫米,当时在业内引起了轰动。
2015 年,柔宇发布全球首款可折叠的头戴式智能影院 Rxyole-X,之后又陆续发布智能手写本“柔记 RoWrite”,和全球第一款消费级折叠手机 FlexPai。
到 2020 年 9 月,柔宇上线了新一代折叠屏手机 FlexPai2,搭载了柔宇自主研发生产的蝉翼 3 代全柔性屏,可弯折次数达到了 180 万次,大幅提升了耐用性。
9988 元的价格也很香,成为当时市场上唯一的万元以下 5G 折叠屏手机。
如此快速的前进步伐,自然少不了资本青睐。
据统计,仅从 2017 年 8 月到 2019 年 11 月,柔宇科技就获得了 7 轮融资,包括了中信资本、深创投、杭州基石、保利(横琴)资本这些业界知名的投资机构。
*柔宇科技官网展示的部分投资机构
2020 年,柔宇科技以 60 亿美元的估值,位列《2020 中国新经济独角兽 200 强榜单》前 12 名,还取得了《中国企业家》2020 年”中国科创企业百强榜”之首的好成绩。
同年,柔宇提出赴美 IPO 计划,但最终转向了 A 股科创板。
一切的转折也就此开始,据柔宇科技公布的招股书显示。
柔宇 2017-2020 年净利润持续亏损,分别亏损了 3.59 亿、8.02 亿、10.73 亿和 9.61 亿。2019 年下半年,刘自鸿、樊俊超等四位高管,开始向柔宇科技拆借资金。
*柔宇科技招股书
2021 年,柔宇撤回上市,之后又几次尝试 IPO,结果屡遭碰壁。去年,柔宇计划到纳斯达克上市,同样以失败告终。
对于冲刺科创板失败,创始人刘自鸿和柔宇执行董事刘姝威给出了不同的原因。但事到如今,原因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招股书暴露出的巨大亏损令人望而生畏,加上欠薪等负面消息流出,柔宇财务入不敷出的窘境,算是彻底大白于了天下。
2020 月 10 日,柔宇完成 3 亿美元 E 轮融资。在这之后,它再未获得任何新的投资。
今年 3 月,柔宇进行了一次组织架构调整,有员工说,这可能是在为融资做准备。但从眼下情况来看,缺钱的柔宇,能不能有明天还很难说。
B C 端“竹篮打水一场空”
曾经被资本追捧的柔宇,其实即便在往昔的高光时刻,都没能摆脱缺钱的窘境。原因也很简单,从事科技产品研发,低毛利、高成本。
*柔宇科技招股书
然而,持续的高研发投入,丝毫不影响柔宇的胃口。在确定企业定位时,柔宇可以说十分“贪大”。
既想通过柔性显示屏、传感器和智能终端,俘获企业用户芳心,又想打造自有数码产品,让消费者为此买单。
TO B 端和 TO C 端业务线并驾齐驱,稍有不慎,便可能中途夭折。
可惜,盲目挺进的柔宇,当时高估了自己。
在 C 端消费者市场,柔宇想采用“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它相比 LTPS 制程温度更低,可以降低设备的投资成本,减小基材和薄膜的热胀冷缩,从而提高良品率。
然而事实却是,许多消费者到投诉平台上,指责柔派手机屏幕出现坏点、黑点。
以至于深圳当地,有人将柔宇和华大基因、光启科学称为“深圳三大骗”,指责他们只会炒作,毫无真正的创新。
从销售数据来看,拿柔宇 FlexPai 举例,21 世纪商业评论曾测算它的销量,算出它的年销量居然只有七千多台。
而且,虽然柔宇早就做出了折叠屏手机,但在其他方面,始终无法和手机大厂竞争。所以,等同类产品接二连三出现,柔宇便失去了它在 C 端市场的先动优势。
C 端出师不利,B 端也岌岌可危。
柔宇的 B 端业务一直饱受争议,人们先是担心无法量产,后又传出良率太低、产能不足等负面消息。也有人质疑柔宇缺少应用场景、会导致卖不出产品,C 端市场的销量,又恰好验证了这种说法。
最终,柔宇在 B 端也没能获得大厂的青睐,目前已知的大笔订单,只有和深圳中智卫安的 30 亿订单,以及华强北企业的 6 亿元订单。
*中智卫安与柔宇科技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但内部员工反映说,柔宇和中智卫安的合作,并未进入实质性的推进阶段。
而柔宇和华强北的合作虽然正在推进,交付却并没到位,资金不会在短期内全部给到。
既然 C 端销量不尽人意,投入也相当高昂,那是否可砍掉C端、全面转型To B呢?
历史没给柔宇这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其实柔宇一直有这样的想法,但始终未能实施。一拖再拖的后果是,即使柔宇现在全力开展 B 端,前路也是难以为继。
毕竟,受缺钱影响,柔宇生产线已几近停跑,物料十分紧张。而欠薪导致的人才流失更十分严重。2022 年开年以来,柔宇科技 OA 系统里的人数不断减少,目前已经从 1800 人下降到了 700 人。
柔宇能如何自救?
目前,市场上主要流传着三种版本:
第一,等待政府资金或外部融资入注;
第二,被其它公司收购;
第三,自救转型,寻找 B 端客户,比如向手机厂商供应屏幕。
如果这三条路都无法走通,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我们一个个来分析,首先第一点外部融资,柔宇至今已连续 22 个月没有新的融资进入,空窗期将近两年,想在短期内迎来全新改观,恐怕不太现实。
更何况,柔宇目前的缺钱困境路人皆知,拥有灵敏嗅觉的资本方,面对这个烫手的山芋,恐怕只会溜之大吉。
第二,被收购,希望也很渺茫。
毕竟国内有收购实力的著名手机厂商,比如华为,小米,OPPO 和 VIVO,此前就没有选择和柔宇合作,而且也已纷纷研发出了自家的折叠屏手机。
再反观柔宇,它非但没能在早期抓紧向大厂靠拢,还一度引战,闹得彼此很不愉快。
2019 年,小米联合创始人林斌,在网上发布了一则小米折叠屏工程机视频,还配文称这是小米第一台折叠屏,也是全球第一台双折叠手机。
这番言论让柔宇相关负责人非常生气,柔宇副总裁樊俊超甚至隔空炮轰小米,称小米双折叠手机不过是买了别人尚未量产的柔性屏幕和概念机罢了,还指责小米说 “攻克了柔性折叠屏技术”是公然造假。
刘自鸿更是气得打下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虽远必诛”这种十分决绝的话。
所以寄托于大厂收购和向手机厂商供应屏幕这条路,基本上可以直接 PASS 掉了。
那么,柔宇究竟会不会有人接盘,难道只剩死路一条了吗?
眼下,还有唯一一条路可选,那就是寄希望于深圳政府。
柔宇显然也意识到了这点,4 月 13 日和 14 日,柔宇科技执行董事刘姝威,连续两天在个人社交媒体发文,呼吁外界对柔宇伸出援手,同时建议各级政府积极帮助柔宇科技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而公司内部员工也透露,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深圳相关部门就陆续派人来柔宇做过相关的资产评估,评估内容有产线、产能、技术路线、管理架构等等,还测试了柔性屏良率,尽调工作也几近完成。
这点在刘姝威的文章中也得到了印证,她写道“2021 年第四季度,深圳市政府聘请多家专业机构,对柔宇科技的全柔性屏投片生产线进行了现场考核,历时近 1 个月,考核投片良率达到 81.6%。”
听起来一切似乎很有希望,可蹊跷的是,在尽调工作接近尾声后,柔宇至今并未等来它期待的结局。
在这个事关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伴随时间的流逝和伙伴的渐行渐远,曾经布满高光的科技明星柔宇,显得愈发落寞。
时间回到两年前,柔宇科技创始人刘自鸿面对市场质疑,许下豪言壮语。他说”创新过程中有一些不同声音非常正常,千万不要指望所有人去唱赞歌,我觉得那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现在,确实没有人再对柔宇唱赞歌了,可柔宇,依然还处在危险之中。
参考资料:
中访网观察:柔宇还要不要救
说财道经:柔宇科技:因欠薪10万爆出“缺钱”严重,融资无法拯救亏损
36氪华南:最前线丨柔宇科技再次拖欠员工工资,已有两年未获融资
用芯CBO:昔日折叠屏手机鼻祖柔宇科技被爆已拖欠员工薪酬数月,将放假三个月?公司回应来了
界面新闻:柔宇深陷资金困局:融资受阻,大额订单推进缓慢
编辑:一酎蓝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