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趋 六.长期遏制秦国的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国. 公元前356 年,正当商鞅辅佐 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 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 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 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 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从而主张“ 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 《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 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 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课本上“商鞅舌战图 ”插图,是当时这次大辩论的写照。 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 新调整,这也便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由于商鞅废 除井田、奖励耕战等改革措施触犯了贵族阶层对土地和官职 所一项具有的垄断特权,因而便遭到了以太子为首的既得利 益集团的强烈反对。但是商鞅并没有被这些有权有势的人所 吓倒,他认为法律的制定,并不只是用来制裁老百姓的,自 古“法之不行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自上犯之”,因而主张首先惩办 那两位唆使太子违抗新法的老师。
结果,公孙贾的脸上被刻 上了墨字,公子虔则因屡教不改而被割掉了鼻子。商鞅此举, 确实起到了“杀鸡给猴看”的作用。人们看到, 就连太子的老师都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于是再也不敢抱有 任何侥幸的心理了。经过商鞅的这番努力,新法“行之 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 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但是,任何社会实践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变法维新更是如此。秦孝公的死,使商鞅失去了 权力基础,即位的太子在保守派的支持下卷土重来,对商鞅 施行了疯狂的报复。他们不仅以诬告陷害的方式迫使商鞅谋 反,而且以最残酷的暴行,将他五马分尸了。商鞅虽然惨遭 不幸,但他所开创的变法大业却因顺应了历史潮流而成不可 逆转之势,并最终对秦朝的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商鞅“内行刀锯,外用甲兵”, 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他用 简单粗暴的政治手段来处理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焚烧 《诗》、《书》,实行愚民政策和文化专制主义,甚至推行连 坐法而刑及无辜等等,都曾产生多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也 正是由于这一影响,致使他死于贵族的报复而“秦人不 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