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发现大墓,牵出先秦戎人神秘面目,他们为何到中原归宿

网编 334 0

前言:

前段时间随着河南洛阳徐阳墓的顺利挖掘,发现了一座西北地区的戎人王大墓。这证实了2600多年前,陆浑戎族曾在中华大地上繁衍迁徙,在历史上留下存在与过往的印记。这座戎人王大墓,标号为M15保存非常完整,内有铜编钟、玉横、编磬、玉璜、玉扳指等随葬品,墓周围还发现了陪葬的车马坑。考古专家根据墓中陪葬品,与牲畜殉葬的习俗,发现与春秋时期的西北戎人的文化十分吻合,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古籍中戎人内迁伊洛阳的事件。那么洛阳古都脚下,为何会有异族人聚居?戎人到底是谁?这一种族最后又是去了哪里呢?带着这些疑问,开启我们探索戎人的过程。

洛阳发现大墓,牵出先秦戎人神秘面目,他们为何到中原归宿

戎人的起源与分布

关于戎人的最早记载,出现于西周时期。在《新华字典》中,戎的意思被解释做中国古代的西部民族。其实戎只是对一个族群笼统的称呼,戎人的活动范围不仅局限于西方。戎人在历史上最活跃的时期,乃是在春秋战国。《春秋》曾记载戎人种类有很多,如无终之戎、扬拒之戎、阴戎、骊戎、北戎、山戎等。并且戎人还在当时,与中原的各个诸侯国,建立了一些往来关系。据史学家考究称,戎人曾分布在中国内地,犬戎、骊戎分布在西方,而鲁西之戎分布在东方,北戎和山戎则生活在北方。戎人与中原诸国拉近了距离,也随之有了一些来往,史料记载戎人并未老老实实,在自己的地盘上过日子,而是先后与周王室,和郑、齐、楚、晋、秦国打上了交道。

洛阳发现大墓,牵出先秦戎人神秘面目,他们为何到中原归宿

戎人和中原诸国之间的关系与消亡

活跃在燕山北部的山戎,曾经与燕国打过仗。齐桓公称霸之后,就借着山戎不义的名头,对山戎进行强大打击,结果战败的山戎被迫远走。活跃在太原附近的无忠戎,也是与晋国“相爱相杀”,还曾派遣使者游说晋襄公,最后双方达成了短暂的结盟。骊戎主要占据在陕西临潼一带,与晋国的距离更近,为此骊戎把骊姬,献给了晋献公为妾示好,后来骊姬还生下了奚齐,从而激起了晋国的变乱。戎族在这一时期,在中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可惜好景不长,到了群雄逐鹿的战国时期,各国爆发激烈的兼并战争,处于各强大诸侯国夹缝中的戎族,大批都消亡在无情的战火之中,剩下的一部分,为了生存也与中原民族逐渐融合了起来。《后汉书》曾记载赵灭代戎,韩国与魏国复共稍并了伊、洛与阴戎。从此中国大地上就没有戎寇,只剩下了义渠种戎。在热播剧《甄嬛传》中,与芈月暧昧不清的义渠王翟骊,带着一支善战的军队,肆意骚扰列国无人能挡,而现实中的义渠最后也没能逃脱落寞的结局。史料记载公元前272年,义渠戎被终被扫灭,原其占据的领地,也被秦昭王设为了北地郡。随着义渠的灭亡,到了两汉时期,戎族则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洛阳发现大墓,牵出先秦戎人神秘面目,他们为何到中原归宿

不能将戎人看作是落后的野蛮群体

当时戎人在中原,被看作是野蛮人,曾有“伊川叹”的典故可证明。《左传》记载周大夫辛,在伊川看到有人批发祭祀,痛心疾首地说这是戎人的礼仪,而此时当地的华夏礼仪已经消失。这个故事被用于,表示华夏礼仪的式微,到了不得不得继承戎人礼仪的地步。然而戎人并不代表落后野蛮。首先戎这个字不是贬义字,它只是一个用来区分族群来源不同的字,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而且戎人的文化也不落后,他们在与华夏族的通婚、杂居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交流,同时也学习到了华夏族的先进文化。相比中原的农耕经济,戎人处于游牧、农耕的综合社会经济中,他们与中原人的区别,是喜爱食用肉类而不是谷物,服饰也都是毛皮,面部还带着配饰。不过现代关于戎人的了解还是太少,他们依旧很神秘。

洛阳发现大墓,牵出先秦戎人神秘面目,他们为何到中原归宿

戎人来中原的原因

文章开头讲述了,在洛阳帝都竟然发现了戎人王墓葬,那么他们为何要来中原呢?中国人心有很重的故乡情结,讲究故土难离落叶归根。而戎人则不把这当回事,时常迁移自己的聚居地。戎人大大小小的迁移,也正是向着中原步步而来,关于他们迁移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天灾和人祸。天灾的气候变化,例如干旱是迫使戎人迁徙的一大原因,另外西周初年历史上第一个寒冷期,干冷的气候环境,极大破坏限制了戎人的生产生活,他们为了生存只得向东南迁移,戎人对中原的入侵,也正是发生在此时。人祸即戎人与中原诸国的战争,双方时而结盟,时而相互攻伐,其中战争是其中的主线。戎人不断骚扰中原抢夺财物,中原诸侯国也曾多次伐戎。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如同一个“火药桶”,而戎人掺和进来,必定会卷入战争之中。

陆浑戎与中原诸侯国的复杂关系史

其中最有戏剧性的当属陆浑戎,他们最早栖居在敦煌一带,《左传》记载公元前638年,陆浑戎迁徙到了伊川,大概在今洛阳附近。秦国为了扩展疆域,从而开始了驱逐陆浑戎的战争。最后好在晋惠公有大德,接纳了陆浑戎,将他们安置在了伊川。据考古专家考证,除了被晋惠公安置的戎人之外,还有一支陆浑戎迁移到了河南嵩县一带。关于晋国为何要接纳陆浑戎,有学者称晋国为了塞住秦人的东下之路,还能防御南部的楚人北上。也有人说秦国是最大的受益者,晋惠公不是主动接纳陆浑戎,而是对秦国战败后,不得不答应了秦国开出的条件。无论是主动还是被迫,晋国都应该不算吃亏,因为在陆浑戎迁到晋国之后,成为了晋国的合作伙伴与助力,为日后晋国称霸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帮助。在“崤之战”中,曾受晋国恩情的戎人,与晋国并肩作战合作大败了秦军。

洛阳发现大墓,牵出先秦戎人神秘面目,他们为何到中原归宿

夹缝中求生存的陆浑戎

陆浑戎占据的嵩县地区,是黄河以南秦岭以北的一块大地盘,这也是秦国东出的必经的要道。晋国还时常对陆浑戎送钱送物,陆浑戎便铁了心与晋国站在了一起。正是有了陆浑戎这个好友的助力,晋文公才能不用担心腹背受敌,全力成就自己的霸业。然而夹在秦、晋、楚三超级大国之间,陆浑戎的日子也不好过,可谓是真正的夹缝中求生存。陆浑戎不得不“反复横跳”保住自己的生存机会,周旋在周王室和列国之间,曾被周天子封爵,也曾经抱过楚国的“大腿”,后来晋国一看自己养的“小弟”,竟然与楚国亲近,心中怨愤找了个借口,在公元前525年灭了陆浑戎。自此陆浑戎在伊川共生活了一百一十多年,直到两千多年以后,徐阳墓地的发现,让陆浑戎重新走入了世人的视野,2020年又一座陆浑戎王大墓被发现,其中大批随葬品,再次证明了几千年前,陆浑戎曾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一笔。

洛阳发现大墓,牵出先秦戎人神秘面目,他们为何到中原归宿

戎人的最后归宿

汉代以后史书中,就找不到关于戎人的记录了,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天下以后,将曾经出现在中国的匈奴、西羌等部族,统一称呼为戎。秦国兼并诸戎攻伐匈奴以后,索性将戎这个称呼,用于其他各部族身上。大家熟悉的北狄、东夷、南蛮、西戎等称呼,与四夷观念的出现,后来的逐步成熟,西戎也开始成了不同于中原人的西方异国,与异域民族的代名词,也就是说,血统纯正的戎族人,已经不存在了,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很多考古学家与历史学者,推测说戎族很可能已经被中原诸国所灭,或者融合到中原族群之中了。虽然戎人的国度已经覆亡,但是有很多戎族的族人也生存了下来,例如曾与晋国交好,后被灭的陆浑戎,史料记载他们的一些族人,最后逃到了甘国,也就是今洛阳宜阳县一带安身。今四川省什邡市西北有一蓥华山,同时有女几山的称呼,从此地流过广汉,到金堂县与淝水汇合,最后流入沱江的鸭子河,其实就是洛水。据专家分析,这很可能就是陆浑戎,迁往四川广汉地区之后,所带去的名号。

洛阳发现大墓,牵出先秦戎人神秘面目,他们为何到中原归宿

现代关于戎人的印记

戎族兴起与灭亡的历史之中,就是为了生存不断逃难避险的过程。陆浑戎虽然止于混战年代,但三家分晋之后,陆浑戎占据的地区归了韩国,秦国灭了韩国之后,这些地方又到了秦国的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西汉一朝,这些地区被设置成县,即陆浑县,当地县志就记载了其得名的由来,本是陆浑戎所居之地。研究陆浑戎的历史学者,考证之后还表示,今伊川、宜阳县交界处的顺阳河,就是古代所说的涓水,宜阳县的黑山,便是《水经注》中提过的陆浑山。到了南北朝时期,陆浑县被分成了南北两个陆浑县,虽然当时的地理记载混乱,但根据明清后世的史料记载,也能推测出北陆浑县,大致在县东北40里的古城村,南陆浑县则在陆浑村。直到今天地图上,还有诸如陆浑水库、陆浑村、陆浑镇等地名。

洛阳发现大墓,牵出先秦戎人神秘面目,他们为何到中原归宿

尾声

区域的融合,也带动了戎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受华夏封建文化制度影响,戎人开始学习中原人的生产方式与社会文化。戎人带来的牲畜与畜牧技术,和骑射技能也广受中原的吸纳。如果若要论戎族与华夏的区别,从起源上来看,殷商与周人也算是戎人,那么戎人也算是华夏的一部分。有一种说法称,春秋时代的所有异族,其实都是出于黄帝一脉。戎族与华夏的确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但由于年代久远,现代对于戎族的了解还是太少,需要研究更多的证据,来分析戎族的归属问题,其实几千年前,戎人与中原人很可能就是一家人。

【参考资料:《左传》,《先秦戎族研究》,《略论“戎”族称内涵的演变》】

标签: #戎人 #中原 #晋国 #陆浑戎 #秦国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