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写的文人--白桦
文/田润明
一
一九三零年十一月二十日深夜,河南信阳一家陈姓府上,双胞胎男婴一前一后“呱呱”坠地,弟弟响亮的哭声惊醒了沉睡中的左邻右舍。一位算命老者说道:“此婴将来如不能指挥千军万马,也必是一位敢做敢当的响当当的人物。” 父亲给哥哥取名陈佐华,弟弟取名陈佑华,小名石头。
二
一九三八年日军占领信阳。陈佑华的父亲被侵略者活埋,他与哥哥离家投靠亲戚,就读伯父所教私塾。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战胜利。九月,石头回乡,先后考入省立信阳师范艺术科、潢川中学。一九四六年九月他在《中洲日报》副刊发表第一首诗。并与同学结社,编辑出版进步刊物《岩石》。一九四七年九月他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原诸战役和淮海战役中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
三
转眼到了一九五五年,时任昆明军区创作组组长、总政创作室创作员的陈佑华,已经用白桦的笔名出版了诗集、短篇小说集多部。白桦在文艺界的名头渐响。
就在这一年,“反胡风”运动开始。凡是和胡风有瓜葛的在北京的军内作家、画家、编辑,被集中在六里桥莲花池办学习班,白桦亦被“请”了进来。领导要求“所有人的日记、信件和武器都要上缴”。年纪轻轻且天真的白桦哪知利害,轻松幽默地回答:“我已经不记日记了,也不保留信件了。武器,只有一挺水机关枪。” 不久,莲花池学习班从“反胡风”运动过渡为“肃清反革命”白桦这才真正感觉到“阶级斗争”中的死亡气息。 白桦面对泼来的污水,感觉即便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思来想去只得咬牙用“死”来抗争。他设计好要偷偷溜进绿色的芦苇荡,割开手腕上的动脉,结束年仅二十五岁的生命。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事先写好的遗书被人发现,竟招来残酷的批斗和羞辱。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却给了白桦活下去的信念,他要如岩石般傲立世间,看一看“指鹿为马”者和趋炎附势的小人们的可悲下场。如果这世上有骨气,敢说真话者都死去了,天理何在! 一九五六年春,“审查”告一段落,白桦离开了大雪纷飞的莲花池。 回忆这段经历,白桦经常提及岭南人吃猴的故事:传说一个北方人来到岭南某地的餐猴馆,店主带他到猴笼选猴,他闭眼随便指了一下,群猴见客来,惊恐万分,立即抓住那只被指认的猴子,用力向笼门前推搡。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