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大事件(秦汉时期)

综合网编2024-05-11 07:35550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 秦统一中国,将全国划为36郡,泰山属济北郡领地,郡治博阳(故城在今泰安市岱岳区旧县村) 。领博阳、嬴、卢(今长清县南)、谷城(今东平县旧县)、漯阴(今临邑县南)、著(今临邑县东南)、平原(今平原县西南)、鬲(今德州北)8县;又须昌(今东平县西北)、无盐(治今东平县东无盐村)、章(今东平县东)等3县属东郡(治今河南濮阳) ;刚(今宁阳县东北)属薛郡(治今曲阜)。〔《秦集史·郡县志》、《中国历代行政区划》〕

同年始皇诏令尽毁天下兵刃,销毁之所其一设于嬴县境内 (今岱岳区角峪镇鲁东冶村,村内有巨铁长数丈,为“秦销锋镝”所遗)。〔汪宝树《泰安古迹考》(《岱粹抄存》卷三)、《泰安市志·文物》〕

始皇帝二十七年(前220年) 秦在全国修筑驰道,其中一条通达泰山。〔《汉书·贾山传》〕

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 始皇帝嬴政东巡,登封泰山,刻石颂秦功德。禅于梁父山(今新泰市西北)。始皇下泰山时,风雨暴至,遂休于树下。事后封其树为“五大夫”爵。〔《史记》始皇帝纪、封禅书〕

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年) 始皇帝嬴政决定拆毁内陆长城,泰山齐长城亦因此被毁弃。〔马非百《秦始皇集传》〕

二世皇帝元年(前209年) 春二世帝嬴胡亥东巡,至泰山,以礼祀之。在始皇刻石旁镌二世诏书,颂始皇功德(残刻今藏岱庙东御座,字为丞相李斯篆书)。〔《史记·封禅书》〕

秦代置泰山司空之职,管理祭祀泰山的土木工程。〔罗振玉《齐鲁封泥集存》、周晓陆等《九十年代之前所获秦式封泥》(《西北大学学报》1998.1)〕 秦代末期晋公族羊舌氏之后为避世乱, 徙居泰山。 是为泰山羊氏家族之始。〔《元和姓纂》卷五、《通志·氏族略》〕汉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刘邦称汉王(后称帝),史称西汉。此前,故齐王孙田安,乘秦乱攻取济北之地。二月,西楚霸王项羽封田安为济北王,建都博阳。〔《史记·项羽本纪》〕。 七月齐王田荣击杀田安,兼并济北之地。〔《史记·田儋列传》〕

高祖四年(前203年) 十月汉将韩信破齐历下军,齐相国田横退守博阳。十一月,汉军灌婴攻入博阳。田横闻齐王田广死,自立为王,还击灌婴,在嬴下(今莱芜市境)战败,逃亡梁地。泰山为韩信占据。〔《史记》田儋、灌婴列传,《水经注·汶水》〕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 高祖刘邦(本年称帝)在乌江击杀项羽后,携其首级收降鲁,并以鲁公之礼将项羽首级葬于谷城(今东平旧县村有霸王墓)。〔《史记·项羽本纪》〕

高祖六年(前201年)高祖封长子刘肥为齐王,以济北等7郡为齐国。同年,分济北郡东南地置博阳郡(治今岱岳区旧县),辖境约当今泰安、新泰、莱芜、济南、济阳、邹平、章丘等地。惠帝末,移治济水以南之东平陵 (今章丘西) ,因改名济南郡。〔《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帝纪》〕

高祖七年(前200年) 始置宁阳县(治所在今宁阳县泗店乡古城村)。后于元朔三年(前126年) 改为侯国。 西汉末恢复县置。 王莽时改名宁顺县。东汉初复名宁阳。〔《汉书·地理志》、咸丰《宁阳县志·沿革考》〕

西汉初期置汶阳县(故治在今肥城汶阳镇城上村)。历东汉、魏、晋及南朝宋沿置不改,至北魏时移县治于今泗水县北。北齐时废置。〔《续山东考古录》卷十八〕

西汉时期置寿良县(故治在今东平州城镇霍家庄)。东汉改名寿张。南朝宋改名寿昌,北魏复名寿张。北齐时废。〔《汉书·地理志》、《续山东考古录》卷十九〕

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 文帝刘恒以济北、博阳两郡地置济北国,封刘兴居为济北王,都卢县(今长清西南)。三年(前177年),兴居被废,国除。十六年(前164)复置济北国,封刘肥之子刘志为济北王。泰山及山之西境在济北封内。景帝四年(前153),志徙封艹川,改封刘勃为济北王。至后元二年(前87)济北王刘宽自杀,国除,地属泰山郡。〔《史记·齐悼惠王世家》、《汉书·诸王世表》〕

文帝十一年(前169年) 文帝封刘武为梁王,其国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得大县40余城。〔《史记·梁孝王世家》

〕 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 景帝刘启分梁国置济东国,封梁孝王之子刘彭离为济东王,都无盐。其国约当今东平、汶上、济宁一带。至元鼎元年(前116年) 国除,置为大河郡。〔《汉书·地理志》〕

西汉初期儒家学派获得恢复和发展,至武帝朝,进入其黄金时代。司马迁所记汉初五经七家八位经传大师,泰山人有二,一为高堂生(其故里在今新泰市龙廷),一为胡毋生(胡毋氏时为泰山望族)。其后,泰山人毛莫如、栗丰、冥都,东平人夏侯胜、夏侯建、嬴公皆以经学闻名于时。〔《史记·儒林列传》、《汉书·儒林传》〕

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决入瓠子河(古水名,自今河南濮阳南分黄河水,经山东郓城、阳谷、茌平等地,东注济水。后堙) ,东南由钜野泽(故址在今巨野县北)通淮泗,东平一带遭受水灾。〔《史记·河渠志》〕

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 武帝刘彻铸八剑,分埋泰山等五岳,剑长三尺六寸,铭曰“八服”,小篆书。〔《古今刀剑录》〕

元狩元年(前122年) 十月济北王刘勃闻武帝将封禅泰山,上书献封国境内泰山及附近城邑。泰山遂改隶济南郡,后又析置泰山郡,郡治博县,至元封元年 (前110年)后移新建之奉高(今泰安市岱岳区范镇故县村) 。领奉高、牟(治今莱芜市东)、嬴(治今莱芜市西北)、莱芜(治今淄博市南)、盖(治今沂源县东南)、东平阳(治今新泰市区)、蒙阴(治今蒙阴县西南) 、华(治今费县东北)、南武阳(治今平邑县南)、梁父(治今新泰市天宝镇古城) 、柴(治今新泰楼德镇柴城)、钜平(治今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蛇丘(治今肥城东南) 、刚(治今宁阳东北)、博(治今泰安市岱岳区旧县)、宁阳(治今宁阳县南)、乘丘(今巨野县西南)、桃乡(治今汶上东北)、肥成(治今肥城境)、卢(治今长清境)、式(治今宁阳境)、富阳(治今肥城境)、桃山(治今宁阳东北)、茬(治今长清县东南) ,计24县。〔《史记·孝武帝本纪》、《汉书·郊祀志》、《汉书·地理志》〕

元鼎元年(前116年) 置大河郡,治所在无盐县(今东平县无盐村附近),领无盐、任城(今济宁) 、东平陆(今汶上县境)、须昌、富城(治今肥城新城镇南)、亢父(今济宁市南)、章樊(今兖州西南)7县。〔《汉书·地理志》、《续山东考古录》卷七〕

元鼎二年(前115年) 泰山等郡普遍遭受灾害,灾民饿死于道路。〔《汉书·魏相传》〕

元鼎五年(前112年) 武帝命方士栾大出海求仙,栾不敢入海,便到泰山致祭以应命。〔《史记·孝武帝纪》〕

元封元年(前110年) 三月武帝东巡,过泰山,令人上石立泰山巅。四月,由海上(黄海)回泰山登封,并降禅于肃然山(在今莱芜市寨里镇王许村)。武帝下诏割嬴、博2县地置奉高县, 以祀泰山。 〔《史记》 孝武帝纪、封禅书、《汉书·郊祀志》、《齐记》〕

元封二年(前109年)春武帝巡东莱,过祀泰山。秋,令奉高于汶水之上建明堂(今岱岳区邱家店石碑)。〔《史记·封禅书》、《水经注·汶水》〕

元封五年(前106年) 三月武帝南巡还至泰山,修封,于明堂祭高祖。〔《史记·封禅书》〕

太初元年(前104年) 十月武帝至泰山;十一月,于明堂祀上帝;十二月,禅高里山(后俗作蒿里山,今泰安城西南部)。〔《史记·封禅书》〕

太初三年(前102年)四月武帝东巡海上,过泰山,行封,禅石闾山(在泰安城南40里)。〔《史记·封禅书》〕

天汉二年(前99年)泰山、琅邪(今山东诸城市)一带农民在徐勃率领下起义,擒杀郡守、都尉等多人。武帝命暴胜之等人率兵分部逐捕。〔《汉书·武帝纪》〕

泰安大事件(秦汉时期)

同年武帝铸一鼎置于泰山。鼎高4尺,以铜银铸就,其形如瓮,三足。篆书铭文:“登于泰山,万寿无疆;四海宁谧,神鼎传芳。”〔虞荔《鼎录》(《汉魏丛书》本)〕

天汉三年(前98年)三月武帝至泰山,修封禅之礼,祀明堂。〔《史记·封禅书》〕

太始四年(前93年)三月武帝东巡泰山,祀高祖、景帝于明堂。登封,禅石闾山。〔《汉书·武帝纪》〕

征和四年(前89年) 三月武帝封泰山,禅石闾山(今泰安市区南40里) ,祀明堂。〔《汉书·武帝纪》〕

武帝时期汉廷于博设泰山庙(又名岱宗庙,后世习称东岳庙,即今岱庙的前身)。〔东汉《西岳华山庙碑》、《汉书·地理志》〕

同期史学家司马迁北游汶泗,并从封泰山,故自谓:“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所著《史记·封禅书》记泰山封禅事甚详。〔《史记·孝武帝纪》〕 同期在泰山下筑渠以引汶水,灌溉农田达万顷。〔《史记·河渠书》〕

神爵元年(前61年)宣帝刘询下诏以东岳泰山、中岳嵩山、南岳潜山、西岳华山及北岳恒山为五岳。祀东岳于博。〔《汉书·郊祀志》〕

甘露二年(前52年)宣帝立东平国(治无盐),封其子刘宇为东平王。元帝即位后就国。宇死,其子刘云嗣位。建平三年(前4年) 被诬谋反,刘云自杀,东平国除。改置为郡。〔《汉书·宣元六王传》〕

甘露三年(前51年)宣帝命造泰山宫鼎。鼎铭为:“泰山宫鼎,容一石,具盖,并重六十二斤二两。甘露三年,工王意造。第百一十六。”其鼎初置奉高泰山宫,后迁长安阿房宫(1963年出土于西安市西郊)。〔《西安三桥镇高窑村出土的西汉铜器群》(《考古》1963年第2期)〕

建平三年(前4年) 无盐县境内危山之土自然涌出覆盖野草,如同“驰道”一般。瓠山之石亦自行立起。东平王刘云前往立石处致祭。〔《汉书·宣元六王传》〕

居摄二年(公元7年) 九月王莽密谋篡位代汉,东郡太守翟义起兵对抗,并占据东平。至十二月被王莽击杀。〔《汉书·翟方进传》

〕 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废汉,自称新帝。新莽一朝,沿置泰山郡,辖24县。〔《汉书·地理志》、万斯同《新莽职方考》〕

天凤四年 (公元17年) 六月新帝王莽在长安明堂授诸侯茅土,并遣使祭告岱宗。〔《汉书·王莽传》〕

同年琅琊海曲妇人吕母聚众千人起义,自称将军。所部曾入东平,建石桥名“吕母桥”。〔万历《兖州府志·志迹志》〕

天凤五年(公元18年)樊崇在莒起义,后转入泰山,曾在徂徕山天平寨、泰山天胜寨据守,同王莽军作战。嗣后率部西进,立汉宗室、泰山式县人刘盆子为帝。其部发展为声势浩大的赤眉军。〔《后汉书·刘盆子传》、《水经注·汶水》〕

地皇三年(公元22年)无盐县索卢恢率众举义,并配合赤眉军两次击败王莽军,杀死新朝更始将军廉丹。史称“无盐大捷”。〔《汉书·王莽传》〕

汉帝刘玄更始元年(公元23年) 东平城头人子路与肥城人刘诩在泰山郡卢县(今肥城境) 起兵,众至20余万。更始帝刘玄任子路为东莱太守、行大将军事。〔《后汉书·任光传》〕

西汉时期自战国以至汉代,齐、鲁即以盛产桑麻著称,泰山附近为其主要产地之一,故《禹贡》记“岱畎(田地)有丝台木之产”。〔《禹贡》、《史记·货殖列传》〕

同期全国设置工官8处, 管理官营手工业,其一设在泰山郡奉高县。〔《汉书·地理志》〕

同期周忠任泰山太守,携家定居于泰山。周氏遂为泰山望族之一。至唐代修《姓氏录》,泰山周氏仍被列入。〔《元和姓纂》卷五、敦煌藏本《姓氏录》〕

同期周代诸侯淳于公之后居于泰山博县,渐成巨族。其后裔淳于涎为北魏大臣。今泰安市岱岳区西南有淳于村。〔《元和姓纂》卷三、《魏书·淳于涎传》〕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称帝(光武帝),建元建武,史称东汉。同年齐地豪强张步攻占泰山等七郡,与刘秀为敌。〔《后汉书·张步传》〕

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平狄将军庞萌叛汉,自号东平王,围攻桃山。光武帝亲自率军搏战,破庞萌部。〔《后汉书》光武本纪、吴汉传〕

建武四年(公元28年)十二月光武帝任命大将陈俊为泰山太守,攻打拥兵齐地的张步。张步联合泰山地方豪强对抗汉军,在嬴战败,陈俊遂定泰山。〔《后汉书·陈俊传》〕

同年东郡太守耿纯率兵进攻更始帝所属东平太守范荆, 范投降。 继之,又攻破“泰山贼”。〔《后汉书·耿纯传》〕

建武六年(公元30年)因兵燹之后,户口减少,光武帝下诏撤并全国郡县。泰山郡内撤置卢(后复置,改属济北国)、肥成、蛇丘(后复置,改属济北国)、柴、东平阳、蒙阴、华、宁阳(后复置,改属大河郡)、乘丘、富阳、桃山、桃乡、式14城,新并入南城(治今平邑) 、费(治今费县)2城,连同原有的10县,共领12县。〔周明泰《后汉县邑省并表》、咸丰《宁阳县志·沿革考》〕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光武帝封皇子刘苍为东平公,不久进爵为王,东平置为王国,建都无盐。〔《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 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二月光武帝东巡,大臣张纯奏请封禅,光武帝以“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为由不许。三月,帝巡鲁地过泰山,命官员祀泰山及梁父山。〔《后汉书》光武帝纪、祭祀志〕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光武帝东巡奉高,登封泰山,禅梁父山。汉官马第伯随从光武帝登泰山,撰《封禅仪记》,此为中国最早出现的散文游记之一。〔孙星衍辑《汉官六种》、《后汉书》光武帝纪、祭祀志〕

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三月汉明帝刘庄东巡至东平。〔《后汉书·明帝纪》〕 建初元年(公元76年)三月东平地震。〔《续汉书·五行志》〕

元和二年(公元85年)春章帝刘火旦东巡至泰山,以柴礼(用柴燃火)祭告泰山,祀明堂,在汶阳立行宫。下诏免博、奉高、嬴3县租赋。并到东平,祀东平宪王 (刘苍)陵。〔《后汉书·章帝纪》、《后汉纪》、《水经注·汶水》〕

同期史学家班固随从章帝到泰山,撰《东巡颂》。班固在所著《汉书·郊祀志》中,记泰山封禅事甚详。〔《后汉书·班彪传》〕

永元二年(公元90年)和帝刘肇分泰山郡置济北国,封皇弟刘寿为济北王。济北国领卢、蛇丘、刚、成阝(今宁阳境)、茬平(今茬平境)。至晋代废。〔《东汉政区地理》〕

延光三年(124年) 二月安帝刘祜东巡,路经东平至泰山郡,以柴礼祭告泰山。校书议郎马融进献所作《东巡颂》。〔《后汉书》安帝纪、马融传〕

东汉前期司隶校尉鲍宣的后嗣,自上党徙居泰山东平阳,鲍氏遂为泰山望族之一。鲍宣七世孙丹、八世孙信、九世孙勋,同显声于汉魏之际。〔《三国志·魏书·鲍勋传》、《礼器碑》〕

永和六年(141年)泰山民众起事屯聚各处,郡兵不能控制。至李固为泰山太守后,广施恩信,聚众遂散。李固在泰山任上,大兴文教,祠祀汉初名儒胡毋生于泰山,并作《祀胡毋先生教》 。〔《后汉书·李固传》、《后汉艺文志》卷四引《古逸丛书.文馆词林》〕

永兴二年(154年)泰山、琅邪农民起义军首领东郭窦、公孙举等聚众3万,转战青、兖、徐3州,官兵连年进讨不克。至永寿二年(156年),为汉中郎将段匕页镇压,东郭窦等战败身亡。〔《后汉书》桓帝纪、五行志、段匕页传、度尚传〕

永寿元年(155年)四月桓帝刘志下诏泰山等郡,凡兵燹波及之地,“勿收租赋”。七月,又置泰山都尉,统郡兵剿杀起义民众。〔《后汉书·桓帝纪》、顾炎武《泰山都尉考》〕

永寿三年(157年) 泰山起义民众声势甚炽。泰山都尉抗徐加强镇压,任城、山阳(治今金乡西北)官兵亦皆前来助战。起义军被迫转走他郡。〔《后汉书·度尚传》、嘉祥宋山《安国汉画像石题记》〕

延熹三年(160年)九月劳丙在泰山、琅邪起义,朝廷命御史中丞赵某持节(持符节以代表中央) 督州郡镇压。十一月,泰山义军首领叔孙无忌攻杀泰山都尉侯章。十二月,义军被中郎将宗资击败。无忌被泰山郡太守皇甫规等招抚。〔《后汉书》桓帝纪、赵彦传、皇甫规、第五种传〕 延熹四年(161年) 六月十三日泰山及尤来山(今徂徕山)发生强烈山崩。〔《后汉书》桓帝纪、五行志〕

延熹年间泰山郡太守范康对境内不法豪强“奋威怒,施严令”,致“莫有敢干犯者”。以致触犯常侍侯览,被削职流放日南(今越南境)。泰山人羊陟等赴京为其讼冤,范康得以赦返还本乡。〔《后汉书·党锢·范康传》〕

建宁二年(169年) 十月汉廷迫害清流派官员的“党锢”事起。泰山羊陟时为“八顾”(八大贤人)之一,泰山胡毋班、东平张邈并为“八厨”(八大义士)之一,皆有声乡里;羊续为窦武府吏,曾参与谋诛宦官,因而于本年尽被削职禁锢。〔《后汉书·党锢传》〕

光和二年(179年) 宫廷乐官蔡邕因事流亡,往泰山依附羊氏,长达12年。蔡将女儿嫁羊续之子羊道。〔《后汉书·蔡邕传》、《晋书·景献羊后传》〕

中平元年(184年) 黄巾大起义暴发,州郡多被攻占。唯谷城长张迁守御有方,未被所破。中平三年(186年) 张迁升任荡阴令,其故吏韦萌等为其立《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纪其治绩。〔《张迁碑》〕

中平六年(189年) 著名廉吏、太常羊续卒,葬泰山梁父。朝廷以羊续居官清正,命泰山太守以府赙钱赐羊续家人, 后在梁父为羊续立碑。 〔《后汉书·羊续传》、《魏书·地形志》〕

光熹元年(189年)七月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派其府掾王匡、骑都尉鲍信(皆泰山人) 还乡里募兵。八月,鲍信自泰山募兵回朝,而何进已为宦官所害。此时,董卓拥兵入京,有废立之志。鲍信引兵返回泰山。〔《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鲍勋传〕

同年黄巾军声势大盛,席卷青徐。鲍信任济北相后,又在泰山招募徒众,以抗拒黄巾,泰山钜平人于禁追随鲍信。至曹操领兖州,于禁率其党归曹,官至安远将军,为曹军名将之一。〔《三国志集解·魏书·于禁传》〕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关东(潼关以东地区)州郡起兵讨伐董卓,河内(治今河南武陟)太守王匡、济北相鲍信、陈留(治今河南开封东南)太守东平人张邈等皆参与此役。六月,董卓遣执金吾泰山人胡毋班招抚关东,被王匡收捕,班死于狱中。匡军后被董卓战败,撤回泰山,收集劲勇数千人,以谋复起。胡毋班余部与曹操合兵将其击杀。〔《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初平二年(191年) 黄巾军攻入泰山郡,太守应劭率军抗拒,黄巾军激战数日后退出泰山。〔《后汉书·应劭传》〕

初平三年(192年) 四月青州黄巾军在东平击杀兖州刺史刘岱。东郡太守曹操与黄巾军战于寿张(治今东平县新湖乡霍庄)。〔《后汉书·献帝纪》〕

同年东郡太守曹操因刘岱被杀,遂入据兖州,自领州刺史(后改称州牧)。泰山一带归属曹操势力范围。〔《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建安元年(196年)兖州牧曹操以泰山郡界广阔,暴民不易弹压为由,分其5县置嬴郡,以糜竺为太守。数年后废嬴郡,地仍属泰山郡。〔《三国志·蜀书·糜竺传》〕

初平、建安时期以泰山为中心的兖、青、徐地区,出现臧霸、孙观、吴敦、尹礼、昌豸希等众多武装豪强势力,拥兵自守,先后依附于陶谦、刘备、吕布等势力。曹操据兖州后,又多归附于操,成为曹氏向东扩张的主要军事力量。〔《三国志·魏书》臧霸、吕布等传〕

建安六年(201年) 袁绍部将郭祖、公孙犊等占据泰山。曹操命吕虔为泰山太守,吕率领家兵到任,郭祖等党属皆降。吕虔择其强者补充军旅,泰山遂有精兵,冠名州郡。〔《三国志·魏书·吕虔传》〕

建安十年(205年) 前后泰山附近仍多有农民起事,反抗官府。泰山太守凉茂广为招抚,旬月之间,流民携儿抱婴回归故乡者1000余家。〔《三国志·魏书·凉茂传》〕

建安时期东平国宁阳人刘桢以诗知名,与王粲等并称“建安七子”。〔《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东汉末期诸葛王圭任泰山郡丞。王圭字君贡,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即诸葛亮之父。亮幼时曾从父泰山任所,后因此经历而好为《梁父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忠武侯祠墓志》〕

同期世俗流传泰山“治鬼”之说,谓“泰山神为天帝孙,主召人魂,知人命长短”。故时人许峻、管辂、刘桢、曹植、应璩等名流皆有“魂归岱宗”之语。〔顾炎武《日知录》卷三○“泰山治鬼”、赵翼《陔余从考》卷三五“泰山治鬼”〕魏 黄初元年(220年) 魏文帝曹丕代汉自立,十一月以“阼燎”(在宫殿东阶燃火)祭泰山等五岳。〔《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同年曹植以县侯就国临淄。后改封甄城侯、东阿王。其往返迁徙之中,屡到奉高,游泰山,皆赋诗纪之。〔曹植《驱车篇》、《飞龙篇》,张可礼《三曹年谱》〕 魏初沿置泰山郡,领奉高、博、梁父、钜平、山茌(即西汉茬县,东汉改名茌县,至魏改为山茌。故治在今长清东) 、嬴、莱芜、南武阳、南城、牟、平阳11县。又沿置东平郡, 治寿张, 领寿张、 须昌、无盐、东平陆、宁阳、刚县、富城、范8县。〔吴增仅等《三国志郡县表附考证》〕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