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洛阳人被称为陆浑戎后裔?
谢邀,小樊闲聊来回答,民族融合在古代历史中有很多,陆浑戎包括生活伊洛地区的伊洛、泉皋、杨拒、蛮氏、阴戎等部落与当地民众相互影响,最终促进了民族融合。(称之为后裔也不为过)
近年来,洛阳市伊川县徐阳村发现了陆浑戎墓地,该墓地发掘出土了一批具有戎人特色的遗物,这些出土的遗物一方面保留着大量的戎人特征,一方面又展现了中原文化因素。 文献记载春秋时期有数支戎人活跃在伊洛地区,徐阳发现的戎人应是源于今甘肃地区的姜姓戎人。春秋时期,秦人为了开拓疆土而驱逐戎人,晋国接纳并安置戎人迁入中原。其在迁入中原后与中原诸夏族群之间或战或和,相互影响,最终促进了民族融合。
图为陆浑戎天子驾六
据文献所载,春秋时期在周王朝周围分布的戎人主要有:济水之戎、燕山南北之戎、晋南戎、伊洛戎、。其中分布于伊洛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伊洛、泉皋、杨拒、陆浑、蛮氏、阴戎等部落。这些居于中原的戎人在春秋时期,定居于各诸侯之间,并为其所利用参与诸侯争霸。陆浑之戎便是这些戎人中的一支。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载:“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 其礼先亡矣。 ’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注:“论语《宪问篇》云:‘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足证披发为当时所谓夷、狄之俗”。
此处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 638 年)距周平王东迁(公元前 770 年)洛阳之时,已 130 余年。 此处“不及百年”说明大夫辛有到了伊川的时间应在公元前 7 世纪的上叶,他在这里看到了披发野祭的人群,感叹道:“还不到一百年,这不是戎人吗!这里的礼仪已经消亡了吗! ”这也成为了后世文学作品中屡屡引用的“伊川叹”———慨叹中原政权的衰微、慨叹国土之内礼仪风俗的丧失。僖公二十二年秋,秦国和晋国把陆浑戎迁到了这里。而随之陆浑的地名也带到了这里,称为陆浑县。
上图为陆浑水库
关于陆浑之戎来源,《春秋左传注》有注:“陆浑之戎盖其本名,本居于瓜州,晋惠公始诱而迁之于伊川……古允姓之奸居于瓜州。 ”这说明了“陆浑之戎”即是“允姓之戎”。 “居陆浑(瓜州),在秦、晋西北”。这些记载将“陆浑之戎”与“允姓之戎”联系在一起,并说明其原居地称为陆浑。《左传》昭公九年:“允姓之奸,居于瓜州。”瓜州即今日敦煌。这些记载说明,陆浑之戎源于瓜州允姓之戎。而近代国学大师吕思勉则更为明确地说过“陆浑之戎、姜戎、阴戎,异名同实,事至明白”。 严辉先生亦有文对此进行考证,认为“陆浑戎……与姜戎应为同支,异名同实”。即是说,学界一般认为陆浑之戎即是源于瓜州的允姓之戎、姜戎。
陆浑之戎作为春秋时期内迁到中原的重要的戎族部落,在周王畿附近的伊川居住了 100 余年, 陆浑之戎在迁入伊洛地区后曾在一定程度上同化了当地的族群, 但更多的是在文化交流中逐渐被同化。其君戎子驹支在迁入伊洛地区后开始学习中原文化,曾在与范宣子对话后赋《清蝇》一诗。戎人在伊洛地区和当地族群之间是一种双向的交流, 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结语:
综上所述, 从徐阳墓地的考古发现和文献所载的陆浑戎在迁入伊洛地区后,无论是战争还是联盟,其与东周王畿及其方国之间有着丰富的交流,在其交流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当然更多的是陆浑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这种多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促成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形成的重要力量。而洛阳市伊川县徐阳陆浑戎墓地的发现,则为研究陆浑之戎与中原民族之间的融合, 探索中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欢迎大家阅读评论,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点关注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