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军都有哪几个战车师团?编制是什么样子的?
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止,日军共组建了四个战车师团,其中的前三个是以之前的“战车集群”或“骑兵集群”升格整编而成,而战车第4师团则是战争末期为准备所谓“本土决战”,在日本国内编成的,战车师团的编制则分为“四单位”和“三单位”两个时期,不尽相同。
之前回答过二战日军关于“战车集群”的编制概念,这五个战车集群也就成为了日军“战车旅团”的改编基础。从1942年开始,日军才正式组建“战车师团”的编制,每师团下辖两个战车旅团四个战车联队,一个机动(机械化)步兵联队、一个机动炮兵联队,以及配属的工兵、反坦克炮和辎重部队。
以战车第1师团为例,它1942年6月组建于我国东北牡丹江市,以第1战车集群为基干,隶属于关东军机甲军,是对苏战备“关特演”大扩军的产物,代号“拓兵团”。下辖战车第1旅团(第1战车联队,第5战车联队)、 战车第2旅团(第3战车联队,第9战车联队)、第1机动步兵联队、第1机动炮兵联队、师团属反坦克炮队,以及搜索队、辎重队、通讯队和卫生队等等配属部队。
此时战车师团编制总兵力13000余人,每个战车联队编制兵员1071人,拥有各型坦克70余辆,加上师团司令部的坦克数量,全师团坦克约300辆。机动步兵联队编制兵员3029人,机动炮兵联队编制人员1089人,拥有18门野炮和12门榴炮,另有少量自行火炮,师团长星野利元中将。
但是战车师团这一庞大的编制,却并不适应日本军队的作战方式,除战车第3师团在“豫湘桂战役”河南段战场有所施展之外,在太平洋战场、在东北和江南水网地带几乎没有用武之地。于是日本军大本营在1944年初着手调整战车师团编制,主要方式是取消一个旅团司令部,调出一个战车联队。
这样一来,日军战车师团就从原来的“四单位方块形指挥结构”转变成为“三单位三角形指挥结构” ,非常类似于其四单位常设及特设步兵师团的编制调整。战车第1、第2、第3师团都完成了这样的改编,而战车第4师团由于编组时间较晚(1945年),从一开始就辖一个战车旅团和三个战车联队。
以战车第2师团为例,此时下辖战车第3旅团(战车第6联队、第7联队和第10联队),机动步兵第2联队、机动炮兵第2联队。以及工兵、辎重等配属部队,坦克数量削减了四分之一,但其他兵种变化不大,调出去的战车联队用于组建独立的战车旅团或者战车联队。
日军战车师团的编制缺点是:坦克数量的比例过高、履带式车辆的比例过低、配属的步兵数量又太少。比如二战时期德军的装甲师,会平衡坦克与步兵的比例,通常下辖一个步兵旅,并广泛装备履带式或半履带式装甲车,以适应复杂地形。
而日军战车师团中的机动步兵联队,虽然计划装备的是1式装甲运兵车和1式半履带装甲车,但是实际上装备的很少,大部分只能以轮式卡车代替,严重制约着装甲部队的越野能力。
考虑到二战时期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对日本人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它的所谓战车师团几乎没有跟美军和苏军进行大规模的坦克会战。到1945年6月,有三个战车师团已经调回本土,只有战车第2师团被调往菲律宾作战,由于彻底丧失了制空权,也没有发挥出什么作用。
二战日军战车师团的级别与步兵师团相同,师团长均为陆军中将。所编制轻战车大多是95式轻型坦克、中型战车多为97改式中型坦克、自行火炮则为1式和2式。除四个战车师团之外,到日本投降前,还组建了一个战车旅团(少将旅团长)和八个独立战车旅团(大佐旅团长),配属给各个方面军或军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