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为何要让那些精英去送死

网编 59 0

文/鬼子六(历史研习社社员)

最近电影《无问西东》在全国热映,赚足了泪水也赚足了口碑。许多人都没想到,这样一部文艺范十足的电影,能够引起如此之多的讨论。在138分钟的电影中,划分出来了四个时代背景,四个互相独立又相互承接的故事,讲述不同时代的人在命运洪流之中的迷茫与坚守。

在电影院时片子还未播到一半,身边就想起了此起彼伏的啜泣声。走出电影院,朋友一直在问:

为什么像沈光耀那样的清华精英要去送死?

国家好不容易培养了这样的栋梁之才

怎么就眼睁睁看着他们去送死呢?

其实,哪只是沈光耀!九一八事变后,沈光耀的原型沈崇诲在清华大学放弃学业,投笔从戎;之前讲到的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之子张锡祜,和他的南开校友陈康、柳东辉、陆家琪、刘承祜等人投笔从戎。

《无问西东》:为何要让那些精英去送死?_《无问西东》:为何要让那些精英去送死?_

当时中国空军的“四大王牌”飞行员,高志航在法国牟拉纳航空学校和伊斯特陆军航空学校学习;乐以琴先是就读于济南齐鲁大学文理学院,后投笔从戎;刘粹刚就读于辽宁省立第一工科学校,后投笔从戎;李桂丹就读于辽宁成城中学,后投笔从戎……

一个接一个的投笔从戎,你会发现,“九一八事变”不是课本上一个离我们很远的事件,它切切实实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道路。一大批原本就读于各种名牌大学、“超级中学”的青年,放弃学业,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一条对很多人来说是不归之路。

我们觉得沈光耀本不该就这么牺牲,以他们的才华和能力本可以为国家做更多的贡献。但回到历史的现场,你会发现那时没有人可以代替沈光耀,代替这群青年精英牺牲。

不是因为中国找不出舍身报国的仁人志士,而是在当时现代化战争下,我们国家的教育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只能让最精英的一批青年顶上去,用他们的鲜血来尽量弥补与日本的差距。

《无问西东》里沈光耀报考的空军,无疑是当时中国军队中最精锐的队伍。在这部电影之前,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抗战时期中国政府有空军力量。沈崇诲和他的南开校友们报考的笕桥中央航空学校里,负责训练的教官绝大多数是操着美式英语的外国人。

《无问西东》:为何要让那些精英去送死?__《无问西东》:为何要让那些精英去送死?

试问,在当时的中国有多少人能听懂美国教官的军事课?如果不找这些出身名校的热血青年,中国又能找谁去学习驾驶飞机,去跟日本人争夺一下制空权,去保护一下被日军轰炸的中国城市?

没办法,中国当时能驾飞机作战的只有他们。沈光耀们不是白白送死,除了他们,没人有资格在浩浩长空为国战死。

我们一定记住的是,抗日战争是一场极为不平等的战争,日本是一个整体步入工业化的国家。日本对中国作战其实是降维攻击,两国的军事作战能力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但战争才不会管公不公平,在日本已经有较为完备的空军训练体系,实现了空军教育的本土化,不再依赖国外教官的直接指导。或许一个初中学历的毕业生就能驾驶飞机,在中国却只能由清华、南开这些一流学校的一流人才驾驶。国家实力的鸿沟,要由青年才俊的鲜血填充,现实就是这么残酷。2

初期的中国空军条件异常艰苦。自己国家没有能力生产飞机,只得从外国进口。由于财政捉襟见肘,大规模集中采购也不现实。挤出点钱就买两架,再挤出来点,就再买多两架。

30年代的中国空军飞机五花八门,像是一个万国飞机博览会,这些来自美国、德国、苏联、意大利、法国、捷克的飞机拼凑成中国的空军飞机,而这些飞机也只是国外淘汰下来的次等飞机、过时飞机,卖给中国坑钱。

而当时日本可用于作战的飞机有约2300架,最初用于中国战场的飞机为443架,最多时一度达到800架以上,实力远在中国空军之上。不仅如此,日本还有自造飞机的工业实力,月产飞机60架,且能不断更新相关技术。在1940年采用了日本三菱重工公司研制的零式战机,一度让美国飞机都甘拜下风。

《无问西东》:为何要让那些精英去送死?_《无问西东》:为何要让那些精英去送死?_

中国因为造不了飞机,飞机的养护成本奇高。零部件损坏后,国内落后的工业生产能力无法制造替代品,只能拆了一架飞机来维护另一架。于是,真正能够用来作战的飞机又大打折扣,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前,全国能用来作战的飞机不到200架。

这些飞机性能还不靠谱,给飞行员的空战带来非常多意外伤害。看过张锡祜故事的人都记得,张的殉国并不是与日军直接作战,而是因为飞机遭遇雷雨天气,与通讯中断而迷失航向,不幸坠亡。这种事对于早期的中国空军来说很普遍。

1937年10月,同样是在淞沪会战时,轰炸队长黄正裕(第一期毕业)驾驶美制“马丁机”,由于飞机载重不适在南京附近坠亡。

1938年1月,为了躲避日军的轰炸,国军飞机紧急起飞避难,没想到陈焕滔驾驶的一架苏制飞机刚一离开地面就突然倾斜失速,驾驶员身亡。另一架飞机因为气缸温度过低迫降,飞机坠毁,万幸飞行员安全。这些国家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飞行员,没有被敌人的子弹打死,而被自己的飞机“害死”,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无问西东》:为何要让那些精英去送死?__《无问西东》:为何要让那些精英去送死?

我们要再次强调,现代战争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尤其是像空军这样严重依赖工业制造能力的军种,无异于一支军队尖端技术的标尺。当时的中国国家实力较之于日本差的太远了。一支完备的空军,要包括飞机制造、维修、后勤保障、调度指挥、无线电通讯、航空用油、机载武器、飞行员训练……每个环节都严重依赖国家的工业实力,且环环相扣,一个环节跟不上,整个空军作战能力就大受影响。

现在的人可能很难想象得到,当时的一架飞机可能就因为缺少一个零部件,甚至是一颗螺丝钉,一整架飞机就无法起飞,相当于废铁。抗战初期,中国的作战飞机都是残缺不全的,飞机的状态很少有100%完好的。

就是这样,一些新手的飞行员实在没有教练机可以训练,一些研究人员竟然回到前工业时代,用木架竹丝做机身,蒙上布匹,涂上生漆和牛油,再装上发动机就去充当飞行员的教练机。

《无问西东》:为何要让那些精英去送死?__《无问西东》:为何要让那些精英去送死?

显然,当时的中国空军就像一辆七拼八凑、跑风漏气的老爷车。虽然勉强有个现代化的外壳,当遇到现代化的日本战车时,很容易被撞得七零八落,而坐在破老爷车里的空军飞行员,就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

所以,笕桥航校的校训就是“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世界上没有第二所航空学校会有这样的标语。

《无问西东》:为何要让那些精英去送死?_《无问西东》:为何要让那些精英去送死?_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谈谈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一定要沈光耀这样在名校读书的青年精英参加空军了。

其实,当时中国空军飞行员的个人素质相当好,毕竟很多都是中国顶尖学校的学生,尤其是在笕桥受训的一批学员,他们接受的是美国教官的严苛训练与考核。笕桥航校当时聘任了七八名美国陆军航空队的退役军官,担任高级飞行教官,另有二十余人担任机械教官、技术工人、医师,他们用美国式的飞行训练模式来培训年轻的中国飞行员。

《无问西东》:为何要让那些精英去送死?__《无问西东》:为何要让那些精英去送死?

这些美国教官操着一口英语,如果飞行员不会说英语,就没法听懂教官的意思。所以,在当时的中国也只有像沈光耀那样名校的优秀青年,才能够进入笕桥学校接受“美语”环境下的军事学习。

在笕桥的飞行选拔很严苛,一次考试不及格可能就没有资格再当飞行员了。

但留给中国空军的时间太少了。从1931年建成笕桥航校招生开始,直到抗战爆发,还不到十年时间,草创初期的中国空军仅仅培养了大约500名飞行员。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一年之内不仅损失了半数的飞机,一大批成熟飞行员还纷纷殉国。剩下的一些本身就训练不足、缺乏经验的飞行员,还要去教一些刚参加空军的新人,如此恶性循环,整个空军飞行员的素质很难提高。

_《无问西东》:为何要让那些精英去送死?_《无问西东》:为何要让那些精英去送死?

这也不能完全怪飞行员。当时中国空军的训练条件差,压根就没有足够的飞机来保证日常的训练。许多所谓资深的飞行员,只有十几个小时的飞行训练记录。

姜献夫回忆到“那个时期的飞行员每月的飞行时间不到二三小时,因为器材缺乏、油料补给困难,虽有训练计划,真正能实施的不到十分之一二,他们很难保持飞行技术……有时为了怕失事,往往遇有任务时,只好由部队长或是较为可靠的资深飞行员来担任,因之劳逸不均。”

抗战初期,中国的空军打得异常艰苦,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的军事援助纷纷进入中国,中国空军也得到美国空军的大力支持,情况才逐渐改善。4

我们回过头来说下蒋介石,自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内对日本用兵、抵抗日本侵略的呼声就一直没停过,蒋介石背着很大的压力,但他真的不想与日本闹翻。不是蒋介石不恨日本,而是他知道当时的中国国力与日本差距较大,两国正式宣战,中国能够打赢的几率非常之小。他确实希望等一等,给中国留出一些发展的时间。从1931年开始大力筹备的笕桥航空学校,我们其实能看到蒋介石在布局做准备。

只是日本人侵略的野心太大,在吞并满洲之后,又亟不可待要吞并中国本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声明“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表示了抗战的态度。

_《无问西东》:为何要让那些精英去送死?_《无问西东》:为何要让那些精英去送死?

蒋介石发表这个讲话也是有“压力”的,当时国民党高层内部,一些人对能否发动和坚持抗战抱有怀疑态度,包括胡适这样的知名人物,知道中日之间国力的差距,对抗日其实不抱什么希望。

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日战争可能比预想的还要困难,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与勇气也比预想的更加坚决。

抗战一开始,地不分南北,年不分老幼,人不分贵贱,人人都要参与到反抗侵略的洪流中。那些像电影里沈光耀一样出身名门,学业优异的时代精英、国家栋梁,摆在他们面前的不是一个选择题,去计较个人的前途命运,去纠结于人生该走哪条路,去算计哪个位置最适合自己。他们面对的是一个问答题,国家危难之际,热血男儿该如何履行守土之责任,牺牲之决心,卫国之使命。

_《无问西东》:为何要让那些精英去送死?_《无问西东》:为何要让那些精英去送死?

保家卫国,无问西东,是为精英

参考资料:

1、 葛敬恩:中央航空学校和航空署见闻,《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第1-12辑》,2001年。

2、朱力杨:《中国空军抗战记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

3、高文庆:回忆在国民党空军的战斗历程,收入《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第46辑 》, 1989年。

标签: #空军 #飞行员 #日本空军 #日本中国 #抗日战争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