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有一个流行语,叫“不作不死”,指的是因为自己特意的行为而发生严重的后果,可以理解自己无意中把自己给坑死了,事实上,这个流行语不仅仅是现在才有的,在三国时期也有这样“不作不死”的人。
一、何进
何进是东汉末年汉灵帝时期的大将军,汉灵帝去世后,何进作为皇帝的大舅舅和皇太后的哥哥,独掌兵权与政权,宦官蹇硕与何进争权,被何进所杀,何进的势力在当时说是一手遮天,没人可以跟他抗衡的。
后来袁绍劝何进诛杀所有宦官,杀就杀吧,这也没什么,何进也同意了,但是,何进的妹妹何太后不同意,何进又犹豫了,于是袁绍又出了个馊主意,让何进以大将军名义征调地方军进入京城,以此胁迫何太后同意。
大将军何进
这就是个作死的行为,何进都是大将军了,手握京城禁军与北军五校,杀宦官还用得着请地方军进京吗,根本就不用,宦官们也知道自己不能与何进对抗,还专门跑去向何进求情,请求何进给一条活命,何进又不同意,又是一个作死行为。
宦官无非贪权、贪财,而且依附皇权,把这些宦官流放也好,让他们出宫也好,根本就形不成威胁,但是何进就不同意,这不是把宦官往绝路上逼,于是宦官们又跑去向何太后求情,最后宦官决定先下手为强,以何太后名义把何进骗进宫,何进一进宫,就被宦官所杀。
何进等于是拿着一手超级好牌,结果打了个稀烂,宦官当时手上都没有军队,何进想要玩死宦官,随便找个借口,先出兵保护好皇帝与太后,然后派出军队剿灭宦官就行了,至于何太后那边,根本不用解释,生米煮成熟饭,何太后能怎么办?
何进被袁绍忽悠后死于宦官之手
看看后来的事就知道了,何进被杀后,袁绍、袁术及何进的旧部冲入皇宫直接杀了所有宦官,这说明杀宦官很容易,但何进偏偏要作死,明明是在和宦官做生死斗争,却毫无防备进入宦官的地盘-皇宫之内,导致自己被杀,这不是作死又是什么呢?
二、袁绍
袁绍是东汉末年第一个靠自己实力发展壮大的诸侯,一跃成为天下最强的诸侯,这说明袁绍虽有点能力的,但是自从袁绍与曹操准备对决后,袁绍一直在作死,甚至非常奇怪,凡是正确的建议,袁绍都不采纳,凡是错误的建议,袁绍都听了。
比如沮授第一个劝袁绍迎立汉献帝,袁绍不听,怕把皇帝请来不知道听谁的,放弃了大好机会,要不然哪有曹操的份。
袁绍不能听取正确意见
官渡之战开战前,刘备偷袭了徐州,暗中联结袁绍,共同对抗曹操,曹操亲自出兵攻打刘备,这个时候田丰又建议袁绍趁曹操攻打刘备的机会,发兵攻打许都曹操是怎么死的,结果袁绍以儿子生病为由拒绝了,这把田丰气得不得了,说了这么一句话:
唉,大事完了!好不容易赶上这样的时机,竟然因为小孩子生病而丧失好机会,可惜呵!
到了官渡之战前,田丰建议袁绍先不要急着发动战争,田丰给袁绍提了一个三年疲曹的建议,利用自己强大的实力,用三年的时间来消耗曹操,但是袁绍偏偏不听。
袁绍实力虽然强于曹操,但是个人能力不如曹操,这是田丰看到的,如果双方决战,袁绍可能会吃亏,但是袁绍自大短视,不听田丰建议,还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把田丰关了起来,贸然出兵,结果大败。
官渡之战占据优势却打输了
接下来是白马之战,袁绍派颜良攻打白马,沮授建议袁绍说:颜良有勇无谋,不能独自担当这个任务,言外之意是再派个人跟颜良一起,但袁绍不听,结果就是颜良被曹操一个声东击西之计迷惑了,然后被关羽所杀。
许攸投降曹操后,建议曹操偷袭乌巢,曹操亲自率军偷袭,袁绍得知消息后,准备派兵救援,张郃建议袁绍派出重兵救援乌巢,郭图建议袁绍派重兵攻打曹操大本营,只派少量军队救援乌巢,结果袁绍又听了郭图的错误建议,导致乌巢所存的粮食全部被曹操所烧毁,而张郃又未能攻下大营,此战影响到整个官渡之战的结果。
最终袁绍大败,11万人只剩下800人逃回北方,两年后袁绍就去世了,看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的表现,完全是作死,所有正确的建议他都不采纳,所有错误的建议他全听了,让人难以理解,正是袁绍作死,才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袁绍大败
三、夏侯渊
夏侯渊是曹操手下军区司令级别的将领,为曹操镇守整个西部,包括关中、汉中、凉州、陇右等地,全部归夏侯渊管辖,夏侯渊可谓是位高权重。
217年,刘备发动了汉中之战,起初,夏侯渊坚守城池、要塞,以守势抵抗刘备,刘备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反而损兵折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19年年初,刘备改变了战略,不再攻打夏侯渊镇守的要塞,只是抢占了夏侯渊没有控制的制高点定军山。
刘备这一战略叫引蛇出洞,如果夏侯渊不出来,刘备一点办法也没有,光占了定军山也没用,汉中大部分战略要地还在夏侯渊手中,但是,奇怪的事出现了,夏侯渊居然率军出来与刘备争夺定军山。
夏侯渊
夏侯渊是抱着一种“卧榻之侧岂容他酣睡”的心态,认为刘备占着制高点对自己是一种威胁,于是带着张郃一起出阳平关,来到定军山,刘备军在山项,夏侯渊与张郃在山脚曹操是怎么死的,夏侯渊守东围,张郃守南围,两人互为犄角,共同抵抗刘备,准备夺取定军山。
刘备派出重兵攻打张郃,张郃压力很大,向夏侯渊求援,夏侯渊分了一半兵力给张郃,于是刘备就派人烧了夏侯渊东围防御用的鹿角,试探夏侯渊的虚实,夏侯渊作为主帅就带着几百人来修补鹿角,刘备派出黄忠率军从山顶直冲夏侯渊营地,当场斩杀夏侯渊。
夏侯渊一死,曹魏汉中数万军队群龙无首,失去主将,严重影响军心,导致刘备占据了战略主动,从刘备改变战略之后,夏侯渊就开始作死,他根本不需要出战定军山,只要守着阳平关,刘备一点办法也没有。
夏侯渊中了刘备的计谋
出战就出战吧,整个定军山之战,夏侯渊完全被刘备牵着鼻子走,全部落入刘备的计谋,事后曹操也批评夏侯渊:作为一军主将,怎么能亲自来修补鹿角呢!言外之意,修补鹿角那不是主帅的事,随便派个其他人来修也行,即使分了一半兵给张郃,只要夏侯渊不修补鹿角,刘备想杀他也是不容易的。
但偏偏夏侯渊就作死,钻进了刘备精心设置的圈套中,一战被杀,虽然死于黄忠之后,但夏侯渊的死因就是自己作死。
四、魏延
魏延的死是最典型的不作不死,魏延是刘备提拔起来的军事人才,最初是刘备的部曲,211年跟随刘备入川,因为作战勇猛,深得刘备重用,被刘备破格提拔为汉中太守,跟关羽、张飞等人算是平起平坐的地位了。
魏延勇猛善战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独揽大权,多次重用提拔魏延,参与北伐,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但被诸葛亮拒绝,魏延还在阳溪之战立了大功,公元234年,诸葛亮重病,临死前安排好后事,把北伐大军指挥权交给了杨仪,让姜维和魏延断后。
魏延这个人的性格跟关羽是一模一样的,军事能力超强,善待士卒,看不起士大夫,难以跟人相处,魏延看不起杨仪,跟刘琰不和,用现在的话说,魏延就是有点刺头兵的感觉,谁也不服,除了诸葛亮和刘备能管住魏延,估计当时没人能管住魏延了。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听说要撤退,他对费祎说:丞相去世,还有我魏延可以北伐,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死,而影响北伐大业呢?
魏延骄傲自大
杨仪知道魏延的态度后,就不理他,带领北伐大军开始撤退了,魏延一听说,马上脾气来了,魏延想的是:干嘛要撤退,我还想继续北伐呢?然后他做出的行为就是:抢在杨仪大军的前面,先到达了栈道,然后把栈道给烧了。
魏延的本意是阻止大军撤退,留下来继续北伐,但是杨仪当然不肯,得听从诸葛亮遗命,于是就从其他道路继续撤退,魏延听说后,也可以往汉中撤退,在此过程中,杨仪和魏延分别向朝廷上书,告对方谋反。
刘禅问身边大臣,到底谁在谋反?蒋琬、董允等人都认为是魏延谋反,杨仪应该不会谋反,于是刘禅派出蒋琬从成都出发率军讨伐魏延。
魏延先撤退到离汉中不远的谷口,然后准备攻打杨仪,双方拉开阵势准备开战,杨仪派出王平出战,王平一出来,一顿大骂,说丞相尸骨未寒,怎么能自己人打自己人,于是魏延手下军队一哄而散,魏延就成了孤家寡人,带着几个亲信和儿子逃走。
魏延死于自己作死
杨仪派出马岱追杀了魏延,并且诛杀了魏延的三族,就这样魏延因为自己的作死而被杀,整个过程中,魏延表现得极其不成熟,行为极其幼稚,魏延一共犯了三个错误:
1、不听从诸葛亮的遗命,这叫公然抗命,放在平常就是死罪。
2、烧毁栈道,这同样是违抗军令,也是死罪。
3、攻打自己人,这叫自相残杀,况且蜀汉朝廷已经给魏延定了谋反罪名了,谋反罪是当时刑法最重的罪名了,是要被诛三族的。
如果魏延不犯这些错误,老老实实听从命令,他会死吗?当然不会,即使杨仪跟魏延有仇,他也没有理由杀魏延,魏延的作死行为正好给了杨仪公报私仇的理由,这能怪谁呢?只能怪魏延自己作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