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网编 393 0

美国导演凯瑟琳·毕格罗,代表作包括《底特律》、《猎杀本·拉登》与《拆弹部队》......她绝对可以算是个特殊又难以归类的存在。

首先,她是好莱坞为数不多、持续活跃的女导演之一,是史上第四位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女性,也是其中唯一一位我行我素的导演。

此外,她的作品并不带着所谓的“女人味”——从题材来看,传统刻板印象中女性特别喜爱的主题如爱情、婚姻、家庭,很少在她的片里出现,这已经令她与大多数女性导演不同;

从影像处理来看,她对于暴力、血腥等等通常由男导演们霸占的领域侵门踏户,毫不退缩,但又自成一格。

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凯瑟琳·毕格罗也是少数成就非凡的女性导演,而且处处突破传统上对女性角色的刻板想象与设限。

从凯瑟琳第一部单独执导的作品《血尸夜》,就看得出她与众不同之处。

该片剧本由凯瑟琳与埃里克·雷德合写,描述美国南方男孩卡莱布某晚见到女孩梅,两人相处一晚似乎互有好感,但心动不已的迦勒,不明白女孩为何急着在日出前回家。就在他以“载她回家”为筹码讨吻之时,女孩竟咬了他一口,之后迦勒便开始害怕日光,焦急回家要找父亲与妹妹,却在此时被玫与伙伴们绑架走......

若只知晓上述人物设定关系,可能会轻易将《血尸夜》定位为类似《暮光之城》的吸血鬼爱情片,但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本片揉合公路电影、西部片、恐怖片等元素,并改变了传统吸血鬼电影的惯例,“吸血鬼”三个字从未出现在片中,没有大蒜与十字架,梅与同类们不是什么古代贵族,并不光鲜亮丽、性感诱人,可以说就是一群夜间出动,杀人饮血,遇上阳光便丧命的小角色罢了。

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展开全文

《血尸夜》的特殊美感与神秘氛围,非常引人注目。

一望无际的地平线,夜晚的蓝色调与霓虹灯,白昼的橘黄色泽,打造这群法外之徒所处世界的独特诱惑力。

当两方驳火时,子弹打穿墙壁,透进能夺取吸血鬼性命的阳光,这致命又美丽的景象,让人在激烈枪战中忍不住愣了一拍,震撼于微物之美,又感叹生命之脆弱。

这是一部现代的西部片,虽没了牛仔,但荒野、暴力、掠夺的主题,以及人心的孤单寂寥,仍是一样的。

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血尸夜》虽然是三十年前的作品,但其内涵与特色,后来重复出现在凯瑟琳的作品中。

其中一个几乎贯穿所有作品的主题,也是最常令她受人批评的,是暴力。

这似乎是凯瑟琳最有兴趣的题目。她执导过的第一部短片《出卖皮肉的人》,内容正是两位男性在暗巷互相攻击,并由两位符号学家透过旁白讨论、解构萤幕上的暴力行为。

曾经是画家的凯瑟琳·毕格罗,对美感很敏锐,这或许也让她暴力动作戏的安排与场面调度特别出色。

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但在电影里呈现暴力,并不代表支持或原谅暴力,过去她在谈电影《21世纪女子》时曾说:“我不喜欢暴力,然而我对真相很有兴趣。暴力是我们生活中的现实,是我们所处社会背景的一部分。”

凯瑟琳后期作品的内容,越来越走向真实世界,更讲究可信度,也更带着对暴力的批判与反思。

尤其在《拆弹部队》之后,她更注重地缘政治或其他社会现状的写实研究,几乎接近纪录式剧情片。

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拆弹部队》的主角威廉姆斯·詹姆斯,在伊拉克带领一队拆弹部队,处处危机四伏,有狙击、有爆破,但这些暴力没有任何爽快感,只让人感到害怕、惶恐,唯一能把战场当自己家那般自在的,只有战争是他的毒品的男主角,而他外表英雄般的男子气概,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瘾问题。

《猎杀本·拉登》的前三分之一几乎都在虐囚,没有任何一个角色站出来说“够了,我看不下去”,包括女主角、中情局探员玛雅。

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所以花费非常多心力凸显美国情报人员的无奈与焦虑,当受虐者整日困在小空间里受苦受难,情报人员也跟着困在那没有快乐的地方,除非是天生的虐待狂,否则这样日以继夜直视残酷,不可能不痛苦。

同时,世上仍不断有其他恐怖攻击,也有同仁被杀害,每一次发生,都让人员的压力更大,不仅要被上司鬼吼臭骂,更害怕下一次会发生在美国本土,让亲友与同胞伤亡,而一切都会是自己的错。

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而玛雅这一角色,不仅代表美国中情局,也代表大多数的美国人。

《猎杀本·拉登》一开头就是当年911事件受害者的求救录音,让观众体会无辜罹难者生命最后一刻的绝望恐惧,一股对加害者的愤怒,油然而生。接着马上转换到两年后,中情局试图刑囚取得线索,这样的安排,仿佛在挑战观众的道德罗盘:

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做?

或许最多观众心底诚实的反应,会是这样吧。

不想看刑囚画面,不想知道自己的国家在刑囚,但如果有,那他们大概不打算认真反对。试想:当电影里主角的亲人被绑架或是杀害,而主角对落入手里的敌方小喽啰拳打脚踢、威胁生命以逼求线索,谁能够不同情快要失去理智的他?

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在《猎杀本·拉登》里,凯瑟琳的暴力画面迫人诚实面对自己,认真思考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我们都希望做个道德高尚的好人,但在面对环境、情绪、压力的挑战时,还能坚守那样的原则,需要更坚定更冷静的态度。

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恐怕都没办法。

《底特律》更以暴力画面强迫观众直视在美国引以为傲的民主法治、辉煌成就背后的难堪黑暗面。

毕格罗先前谈在《21世纪女子》,就曾利用支线探究过美国的种族问题,到了《底特律》则成了主剧情。

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1967年,当无辜的几位黑人与两位白人女性,在阿尔及尔汽车旅馆被白人警察不当质问、恐吓、暴力相向,凯瑟琳非常有耐心地建构整段过程的恐怖与煎熬,不回避,不给观众松口气的机会,手持摄影近拍这些住户的脸,他们惶恐犹豫、焦急想着要如何回应警察,担心这儿就是人生终点。

这些段落表达一个可悲的情境:事实是什么根本不重要,一切只是个恐怖心理游戏,一个病态的生存游戏。

受困者必须不断推测恐吓者的心态,讲出他想听,或至少能让他放过自己的话,想办法撑过今天。

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透过暴力画面,凯瑟琳让不分种族肤色的观众,都感受到了那股绝望无助,《底特律》写实的白人警察暴力让人非常难受。

《21世纪女子》的黑人歌手遭洛城警察行刑式处决、或电影尾声一位黑人女性被白人警察围殴爆打,也教人很不舒服。这都是为了引发观众强烈的同情心。

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底特律》里头有个黑人角色,试着向两位白人女孩形容身为黑人的感受。

他说:就像一直有人用枪指着你的脸。

《底特律》的暴力就是那把枪,要观众感同身受。

从暴力的形式以及使用,延伸而来的另一个主题,则是道德的复杂性,以及现实的困境。

在杰米·李·柯蒂斯主演的《霹雳蓝天使》里头,女主角梅根是个菜鸟警察,随着线索逐渐透露,观众会发现梅根当年决定成为警察的原因,与父亲长期对母亲家暴有关。她从小眼看着母亲被殴,却无能为力,母女过去肯定求过父亲千百次而未果,环境不断告诉她:“力气大的就是胜者”。

因此唯一能帮助母亲的方式,就是成为拳头比较大的人,让父亲知难而退。

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立志当警察的她,心中不断追寻的,恐怕不是正义,而是她从小到大受够暴力男性的威胁,知道这是个以暴制暴的世界,于是决定要玩这个男人的游戏,并把他们击败。

这是“以柔克刚、以德报怨”等等理想态度的现实困境,如同《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美丽动人的种母们,设法靠自己逃出来,而得靠体力、战力与外表与男性几无差别的女主角才有机会。这些影片并非推崇暴力,而是点出理想主义面对现实状况时的无奈。

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霹雳蓝天使》片名中的蓝色,贯穿整部片,暗示着暴力与刚强。

梅根的警服是蓝色的,当不知情的她以为心理变态的尤金只是单纯的追求者,有次穿着红洋装的她与对方接吻,旁边的砖墙在夜晚的灯光下被照成蓝色,暗示着之后不祥的发展。

后来着便服的她与另一名警探在屋内随时准备好攻击尤金,后头的窗户也透着蓝光。

最后,梅根必须独自上火线面对尤金,她如仪式般穿戴好整套蓝色警服与装备,仿佛这能给予她无比力量。

但一路以来这些蓝色调也暗示着冷酷无情、吞噬人心的暴力国度。最终尤金是被梅根独自击毙了,但梅根脸上尽是疲惫无力,暴力帮助了她,却也透支了她。

梅根对警服,对枪枝,似乎是有一些崇拜感的,看她穿戴上制服与装备的态度就可以得见。

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而让梅根在一开始引起尤金注意的,也是梅根面对抢匪时,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开枪的狠劲。

理想中,我们希望军警等人都是对公平正义有热情,纯粹想要保卫人民、捍卫国家的,但不可否认,军警这些危险行业中,不乏本身爱好战争、喜欢生死交关的危险刺激感,过度崇拜偏重暴力表象的男子气概,不会规避甚至爱拥抱冲突,或抱持某种隐性恨意的人。

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我还记得《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里头的警长,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把有任何一丁点种族歧视倾向的警察都踢掉,大概只会剩下三个警察,而这三人都会歧视同性恋。所以你说该怎么办呢?”

正如想要寻找骁勇善战、不怕死的人才,又要他们爱好和平、博爱世人,在现实中并不容易!

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在连续交出《拆弹部队》、《猎杀本·拉登》与《底特律》三部引人对暴力与道德做出省思的作品之前,凯瑟琳拍了一部根据史实改编的作品《K-19:寡妇制造者》,描述冷战时期,俄国新研发的核子武器潜水艇K-19,在水中实地操作时,意外演变成核爆危机的故事。

不仅将舰上全体人员置于险境,还可能造成美俄误会,引发大战。这部片在主题、步调、人物内心冲突、动作画面处理等等方面,都为凯瑟琳后期的风格转变铺了路。

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面临一触即发的危机,哈里森·福特与连姆·尼森饰演的正副舰长都明白,此刻非常需要团结一致,但又因两人价值观与选择不同,而无法达成共识。

凯瑟琳很有耐心地缓慢建构双方的敌意与压力,每一个环节需要做的决定都很困难,须考量的角度既庞杂又彼此冲突。

因此意见完全相反的双方,都自认尽忠职守、做对的事,也都各自有理,没有哪个解决之道是毫无疑问的。

就连起初因过于积极而引发核爆危险的舰长,其出发点也是忠党爱国。到底做到哪个程度算爱国?超过哪条线叫做好战、不顾弟兄死活?恐怕没人说得准。

幸好到了最后,虽有几位俄国军人牺牲性命,但他们成功解除危机,避免一场世纪大灾难。

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只不过,现实中常有更复杂难解的状况,就算自认尽忠职守的军警特务尽完本分,采用大多数人都赞同的作法,事情也不一定能真正结束。

最极端的例子要属《猎杀本·拉登》。大部分美国民众一定都痛恨双手沾满鲜血的本拉登,能击毙这位盖达组织的首脑,怎么听都应该是个值得庆幸的事。

但在《猎杀本·拉登》尾声,大功臣玛雅的脸上却是疲累与茫然。

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她上了座位空荡荡的专机,驾驶问她要去哪,玛雅无法回答,或许美国也一样。

排山倒海的伤痛又要用什么来弥补?这部电影没有英雄,太多复杂情况不是靠有能力、有狠劲的军警特务尽忠职守,就能给予人民完整保障的。

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处理《拆弹部队》与《猎杀本·拉登》的题材时,凯瑟琳都没有将它们拍成伟大美国的爱国宣传片,而是留下许多讨论空间,这也让她招致某些批评。

但凯瑟琳不喜欢在电影里说教,她喜欢问问题,诱发观众的思考与讨论。

这样的态度,令她的电影常与传统类型片有所区隔,也带来不同的对话。

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恶夜之吻》的女孩可不同,她对他的脖子咬了下去,在未经同意的状况下,让男孩成了吸血鬼。后来男孩自行离开想回到家人身边,却因无法杀人吸血,几乎要饿死,而女孩等到他又饿又虚弱,才自咬手臂,让血流出喂食男孩。

在这一幕夜戏中,男孩跪着贪婪吸吮着女孩的手臂,站立着的女孩露出享受的神情,画面令人发毛却又性感,并带着某种性别角色翻转的淘气恶趣味。

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在漫威宇宙里的钢铁侠,常常称呼雷神托尔为“PointBreak”,指的就是托尔一头长金发与《惊爆点》主角之一的派屈克·史威兹很像。

在这部结合冲浪与警匪动作的电影里头,有许多让大多数男性热爱的刺激动作画面,但凯瑟琳顽皮地翻转“男性凝视”的概念,将镜头的窥视对象换成了两位男主角,强调他们夸张的男子气概与肌肉,例如开头的交错剪接,一边是他穿着紧身衣冲浪,另一边是基努李维在雨中穿着湿透的紧身T恤打靶,就是常为影迷津津乐道的经典画面。

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霹雳蓝天使》的女警梅根,身处最崇尚男子气概与英雄形象的行业,在警局里外都有比旁人更大的压力。

出了警局,朋友为她介绍的男性对象,对梅根这样的美女选择警察当职业感到惊讶不解;

回到办公室,上司在查跟她有关的案子时,提到她是个漂亮女生,请她仔细想想是否有恐怖男友或其他情感问题?

其实问这些问题时,根本不需要提漂亮与女生这两件事的,如此问法都暗示着这样的女生特别不该当警察或这样的女生感情问题特别多。

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同时,男同事们有意无意间,都透露他们觉得紧张的菜鸟女警梅根感情用事、精神不稳定,也先入为主地不相信一位华尔街高收入男性交易员会是所谓的变态杀人魔。

《猎杀本·拉登》的年轻女探员玛雅也有类似的经验。

跟《霹雳蓝天使》的梅根一样,玛雅也是混在男人堆里头工作的女性,不少人谈到她时不称名字,而称“那个女孩”,有同事态度轻浮地对她说“我发现不要跟妳=你唱反调,日子会比较好过”,仿佛暗示懒得跟这不可理喻的女人费唇舌。

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本片对办公室里的性别暗流观察最到位的一段,我认为是大老板问幕僚:你觉得那个女生如何?

幕僚回答“我觉得她很聪明”,而大老板回应“我们都很聪明。”

的确,这儿是中情局,谁都不会笨到哪去,但人们的确常常会认为:女生的聪明、厉害、当工程师、做科学家等等,是超值得特别提出来的话题,男生的话就不用。

因为聪明厉害的男生本来就很多,不须大惊小怪。这些小细节跟电影的主题相比,当然不算严重的事情,但提供了令女性观众会心一笑的观察角度。

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在研究老案件的同时,《水的重量》让珍恩读懂另一年代某位女性角色的苦闷与忌妒,看见性别角色的限制如何形塑女性的困局,并抽丝剥茧,进而发现该名女性做出了在一开始就被大家直接认为女性做不到的事情。

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该片整体评价虽不佳,但对于女性心理压抑与焦虑的描写颇深刻,也强调了暴力可能如何始于长期压抑、再加上一时冲动,当压力点被冲破,任何人都可能做出骇人的事情。

凯瑟琳的《底特律》主题故事虽然是1967年的种族暴动,但她并未忽略其中女性的处境。

在暴动爆发之时,警方搜查无照酒吧的戏里,当黑人宾客全被赶出来并带走时,镜头特别带到几位精心打扮的女性被警察毛手毛脚;

后来在阿尔及尔汽车旅馆内,被警察暴力恐吓威胁的对象,除了几名黑人男性,还有两名白人女性,她们并未因为白人身份而幸免于难,与在场黑人同样面临可怕的胁迫、蔑视。这呈现了所有所谓歧视背后的真正源头都是:权力的倾斜与滥用。

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与性、性别相关的政治,从未在种族之间的冲突里缺席,白种男人看到自己的女人跑去跟黑人厮混,会将这些人称为荡妇或妓女,或是在内心将黑人的性能力及性欲夸张化,进而将对方视为威胁。

在这类心态下,即使身为白人女性,一样是黑白角力之中,没有自主权的物品。凯瑟琳也许不拍所谓“主打女性观众的电影”,甚至曾拍过完全没有女性角色的作品,但她并未忽视女性族群的观点。

好莱坞电影第一人,无视玻璃天花板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凯瑟琳·毕格罗近四十年的导演生涯,一直都无畏地坚持她的独特视角,游走于传统类型电影及艺术电影之间,尽可能平衡需求,又不失去自我。

不被自身性别与外在障碍所限制,总是挑战观众以更复杂的角度思考,不愿给出简单的答案与意识形态,更用电影使大家关心她在意的问题。她曾说过:如果女人拍电影会遭遇某些困难,我选择忽略,理由有两个:我不能改变我的性别,我拒绝停止拍电影。

我想这是最能总结她精神的描述了。

也或许可以这么说:她没想要打破好莱坞的玻璃天花板,她选择无视它。

标签: #暴力 #女性 #电影 #观众 #警察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