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枭首示众有多“流行”?

综合网编2023-02-27 11:033380

汉朝时枭首示众有多“流行”?

01

传首是指将敌方的首级当街示众的一种制度,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在中国形成。传首制度通过展示敌酋(谋逆者、夷狄领袖)显示中央朝廷的威严,具有宣传与威慑双重作用。

尽管在今天看来,这种方式非常野蛮,让人感到不适。但在古今中外都是较为常见的做法。古人为了震慑人心,利用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将人头当街示众。看到的人在心理上必然产生惧怕,从而具备了约束力,让一些人不敢作奸犯科。在加勒比海盗猖獗的时期,英国海军就是在桅杆上悬挂海盗头颅,以震慑海盗。而在国家层面上,这种做法也是威慑敌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汉朝从汉武帝起,对边境的各政权开始采取积极进攻,主动打击的政策。一改汉朝初年颓败的军势。从此以后,汉朝在北方、西域、辽东、西南、交趾各个方向多面出击,取得了一系列对外战争胜利。

这期间,无论是兴师动众的灭国战争,还是小规模的斩首行动,那些战败敌酋的头颅往往都会被“传首长安”,在稾街(相当于今天北京的使馆区)或者城楼示众。那么,终汉一朝,“传首长安”(或洛阳)到底上演过多少次呢?

汉代的统治政策强调“霸王杂道之”,在外交事务上,既强调怀柔各外族政权,也不放弃对武力的使用。汉代时期,东亚格局呈现出汉匈二元的形势,大汉将对匈关系视为其大战略的重中之重。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就在于“断匈奴右臂”,通过经营西域,加强在此的影响与支配,从而取得战略上的主动。大汉与匈奴都努力争取西域各族的效忠,以抗衡对方。

西域各国在汉匈之间求生存,时而联合匈奴,时而归顺大汉。汉朝为了取得战略的优势,设立西域都护府,通过恩威并重的方式,管辖当地各民族。面对一些不坚定的王国,往往会采取军事手段,以灭国、斩首的方式处理国王、贵族,并将他们的首级送往长安示众,既宣扬大汉国威,同时震慑西域各族,使其不敢叛汉。

02

根据唐代李贤所注《后汉书》记载,西汉一朝共有三次传首长安。“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人也。元帝时,为西域副校尉,矫发西域诸国兵四万人,诛斩郅支单于,传首长安,悬于槁街。冯奉世字子明,上党潞人也。宣帝时,以卫尉持节送大宛诸国客到伊修城。时莎车王万年杀汉使者,子明乃以节告诸国王,发兵五千人击莎车,杀其王,传首诣长安。傅介子,北地人。昭帝时,为平乐监。时楼兰国数反复,霍光白遣介子与士卒,赍金币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与介子饮,乃令壮士二人刺杀之,持首诣阙。”

展开全文

陈汤、冯奉世之事,皆为兴兵灭国之役,唯傅介子斩首楼兰王,可谓传奇也。当时楼兰王在汉匈之间摇摆,相互送儿子到两国做人质,并且常有杀害汉代使者的事情。面对这种局面,傅介子就对霍光说:“楼兰、龟兹数反复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霍光觉得刺杀计划甚好,就派遣傅介子前往。

傅介子挑选一些勇士,带着金银财宝,并声称要把这些宝物赏赐给各国君主。他们到了楼兰,楼兰王一开始,不愿接见傅介子一行。傅介子在离开楼兰时,通过翻译对楼兰王说:“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并拿出宝物给翻译看。

翻译将情况报告给楼兰王后,国王见财起意,立刻接见傅介子。他们一起饮酒欢宴,观赏汉代的宝物。当楼兰王酒醉之时,傅介子就对他说:“天子使我私报王。”他起身随同傅介子进入帐幕中,期待着更大的奖赏。当两人对话时,忽然两个壮士从后面刺杀楼兰王,刀刃刺穿他的胸部,楼兰王就这样被傅介子斩首。

看到国王被杀,楼兰的贵族官员四散逃走。傅介子告谕他们说“王负汉罪,天子遣我业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迅速稳定了楼兰的局势,让他们臣服于大汉。

傅介子就带着楼兰王的头颅回京交旨,汉昭帝于是下诏令曰:“楼兰王安归曾充当匈奴的间谍,暗中侦探汉朝使者,派兵杀戮抢掠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三人,以及安息、大宛的使者,偷走漠使节印以及安息、大宛的贡品,极端违背天理。平乐监傅介子拿着符节出使,诛杀了楼兰王安归,把他的头悬挂在北面的城楼上(县之北阙),以正直之道回报有怨恨的人,没有烦师动众。封傅介子为义阳侯,赐给食邑七百户。士兵中刺杀楼兰王的都补官为侍郎。”

汉朝时枭首示众有多“流行”?

03

到了东汉时期,在西域战线最有名的莫过于定远侯班超,他曾“发龟兹、鄯善等八国兵合七万余人讨焉耆,到其城下,诱焉耆王广、尉犁王泛等于陈睦故城,斩之,传首京师。”

他的儿子班勇也不甘人后,他“发敦煌、张掖、酒泉六千骑及鄯善、疏勒、车师前部兵击后部王军就,大破之,获首虏八千余人,生得军就及匈奴持节使者,将至索班没处斩之,传首京师。”

在东北方向,高句丽也曾遭遇这样的事,不过是发生在新莽时期。“王莽初,发句骊兵以伐匈奴,其人不欲行,强迫遣之,皆亡出塞为寇盗。辽西大尹田谭追击,战死。莽令其将严尤击之,诱句骊侯驺入塞,斩之,传首长安。”而永平元年,东汉名将祭肜派鲜卑首领偏何讨伐赤山的乌桓部落。“偏何击破赤山,斩其魁帅,持首诣肜,塞外震慑。”但是否传首京师,史无记载。

而在南方边陲,一些民族因为叛乱或不服汉朝,遭到镇压,并有传首之事。先是交趾地区女子征侧及她的征贰造反,朝廷派遣马援等前往镇压,“援追征侧等至禁溪,数败之,贼遂散走。明年正月,斩征侧、征贰,传首洛阳。”

而西南的哀牢“明年春(建元二年),邪龙县昆明夷卤承等应募,率种人与诸郡兵击类牢于博南,大破斩之。传首洛阳,赐卤承帛万匹,封为破虏傍邑侯”而在永平元年,“姑复夷复叛,益州刺史发兵讨破之,斩其渠帅,传首京师。”

此外,汉成帝时,夜郎王兴,不从大汉,牂柯太守陈立讨伐之。他与夜郎王见面,“(陈)立数责,因断头。”降服了夜郎。后来兴的岳父翁指再度叛乱,“(陈)立攻绝其水道。蛮夷共斩翁指,持首出降。”不过这两次斩首,都没有传首长安。

汉朝时枭首示众有多“流行”?

04

汉朝为了在战略上取得主动,降服西域诸国以及东北、西南的各方势力,有时采用军队讨伐,斩首行动杀死对方的国王、贵族或使者,并将其“传首长安”(或洛阳)以震慑各族。这种方式在今日看来非常残酷,但在资讯不发达的古代,枭首示众无疑能取到极大的宣传作用,通过各国各族的使节,把汉朝的威慑力传播到各地。汉朝得以借此“不战而屈人之兵”,达到其战略目的。

而从传首的效果看,确实也非常显著。比如傅介子杀楼兰王后,马上扶持楼兰质子尉屠耆为王,并改国名为鄯善,送他回国,在此建立了稳固的控制。从后来汉匈博弈看,正是汉朝在西域的巨大影响力,取得了战略主动,并最终击溃匈奴,使其一部分归顺,一部分远走西方,取得了最终胜利。

而西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中西文化、经贸交流的枢纽。汉朝对西域各族的威慑与控制,有利于丝路的畅通,促进中外的交往。正如袁南生所著《中国古代外交史》一书记载:“从此以后,只要汉朝使者出使西域,沿途国家都有一道命令:凡是汉朝使者经过的地方,当地民众无条件供给食物、饮水,并由官吏护送出国。这也惠及在这些国家做生意的汉朝人”。

“传首长安”(或洛阳)作为显示国威,震慑外族的一种手段,虽然并不能完全起到让对方战栗,不敢再叛的结果,但至少能在一定时期内,让他们归顺。虽然在今天看来,这种方式血腥而野蛮,但历史角度看,这对于汉朝治理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从而促进中西文化、经济的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鼓浪隐士 编辑:吃硬盘吧、小二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