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能力的训练 思维能力的训练?
人的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因素。人与人之间的思维能力差异很大,如能从小注意培养,将使他一生受益匪浅。 一、儿童思维的产生和发展 思维通常也叫思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不是人一生下来就会的。新生儿还没有思维能力,大约到1岁时,思维能力才开始逐步发展起来。
而且发展是有层次、有规律的,从 低级向高级发展,表现在从直觉运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方式 出现在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 1~3岁左右的儿童是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来进行思维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动作触及某种具体事物进行思考。
如问他们玩具汽车是怎样开的?他会立即将玩具汽车拿到面前来摆弄。这时他边玩边思。3~6岁或7岁左右的幼儿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感性经验的增加,语言的丰富,他们的思维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这时的儿童可凭借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进行思维,而且有了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他们对叔叔、阿姨的理解,总认为叔叔、阿姨是大人,要他叫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叔叔、阿姨,他会想不通也不肯叫。 六七岁以后的儿童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用分析、综合、 比较、抽象、概括来解决问题。儿童到5岁时就出现了抽象思维的萌芽,遇到事情喜欢追根问底,老是提出“为什么?” 二、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儿童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由具体向抽象发展。
因此,不能要求幼儿像大人那样思维。但是适当的教育与训练,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从具体向抽象发展,还可以培养良好的思 维品质,如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等,以提高儿童思维的能力。家庭中可以做的有以下几方面: 1、丰富儿童生活的环境。我们可以在摇篮的上方悬挂一些彩色的小球,或简单的色彩 鲜艳的玩具,或能发出声响的东西如小风铃等,供婴儿醒着的时候看和听;平时在婴儿醒着 时多逗他玩,抱、吻、抚摸他;随着孩子的长大不断提供合适的玩具;1岁左右的孩子能行 走了,要为他提供一个活动的空间,让他自由地进行各种活动;3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和他一 起看电视动画片、儿童片,一边看一边讲给他听;多带孩子到室外走走,看公园里的花草树 木、动物园里的各种动物等等。
2、引导儿童提高语言能力。从孩子呀呀学语开始,帮助他正确发音。大人对孩子说话 时不要说儿语,如饼干不必说饼饼,小狗不要说狗狗。要让他听惯和记住日常生活中准确的 常用词。要有计划地丰富孩子的语言词汇,帮助他用正确语言表达思想。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
有了词才能对事物进行概括和间接的反映。通过语言中的语和 语法规则,儿童才能脱离具体动作和具体形象,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语言的发展对思维能力 的提高能起很大的作用。 3、鼓励儿童积极思维。好动、好问是儿童的天性。5岁的孩子就常问“为什么?”有时 还会将玩具或家里的用具、摆设拆开来,想看看里面是怎样的?家长应耐心听孩子的提问, 解决孩子的提问或引导他去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对孩子拆坏了东西也不过分责备,只说你想 看看东西里面是怎样的想法是好的,但好东西拆坏了可惜,以后要告诉大人帮你解决问题。
孩子得到鼓励,今后就会更积极地去思考各种总是。对不多提问题的孩子,家长要主动提出 一些孩子能回答的问题,引导他去思考。 4、锻炼儿童的思考力。在家庭生活中,锻炼儿童思考力的机会是很多的,只要家长在 这方面做有心人,善于引导儿童去思考就会获得丰收。
玩玩具、做游戏、猜谜语、养小动物 、养花以及参加家务劳动等等,都可以使和童积极动脑筋去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 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搭积木、拼六面图、拼七巧板等等, 都要动脑筋找出规律才能完成。有些智力游戏,不仅要动脑筋还要比速度才能取胜。
5、教给儿童正确的思维方法:思维的特征是概括性、间接性和逻辑性,儿童随着年龄 的增长,有了较多的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语言发展也达到较高水平,为思维发展提供了条 件工具。但还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条件和工具,儿童不是一开始就 能掌握的,家长和老师都要引导和教给儿童,遇到问题如何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 作出逻辑的判断、推理来解决。
教儿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儿童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 法,就如插上了思维发展的翅膀,抽象思维能力就能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
思维能力是儿童学习能力的核心,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应注重以下方面: 创造性 创造性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能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突出表现在:一独立性、二分散性、三是新颖性。金海豚给出的思维训练小贴士是:一,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
二,增强问题意识,在课堂听讲和读书学习中,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注重思维的发散,在解题练习中进行多解、多变。 系统性 系统性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考虑问题,总是要从整体出发,能够很好地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系统思维,可以使一个人变得非常理智,而且统筹能力及预见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而系统思维能力对一个领导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专家介绍,在给孩子进行思维训练时,应训练孩子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经常进行知识总结。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挖掘共性,分离个性,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在融会贯通中提炼知识,领悟其关键、核心和本质。 深刻性 深刻性指思维活动的抽象和逻辑推理水平,表现为能深刻理解概念,分析问题周密,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一是鼓励孩子追根究底,凡事都要去问为什么,坚决摈弃死记硬背,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二是鼓励孩子积极开展问题研究,养成深钻细研的习惯。每当遇到问题时,尽可能地寻求其规律性,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假象所迷惑。” 敏捷性 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表现为思考问题时的快速灵活,善于迅速和准确地作出决定、解决问题。
专家建议: “孩子要熟练掌握适宜阶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能生巧,不要一味图进度快、难度高。在课堂上,要争取超前思维,在老师抛出问题后主动思考,把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思维训练的过程。而且要限时完成学习任务,有意识地限定时间,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 灵活性 “灵活性”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思维起点的灵活性,即能否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方面按照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是思维过程的灵活性,即能否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灵活地进行综合分析; 三是概括和迁移能力,是否愿意和善于运用规律,能否触类旁通; 四是思维的结果是不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答案。
” 专家提醒,首先,平常要注意知识的应用性,能够把知识真正活学活用,而不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表面;其实,要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迁移,只有知识形成体系后,才能真正被吸收和消化。
为年幼宝宝创设日常作息规范的途径,即调试他的生物钟,就是不断地重复有意义的词语、物体和行为。无论精致还是简洁,形成作息规范的事物、言语和行为都必须有意义并能不断重复。 妈妈爸爸在给宝宝喂奶、抱着宝宝打奶嗝以及换尿布三件事情,可以安排在一个相互衔接的时段内完成。
连续的动作、循环重复,就形成了令宝宝熟悉的作息规范。宝宝在和妈妈爸爸一起做一件事的时候,就能感觉到下面将要进行的内容,这就是他与父母最初的沟通。宝宝和父母之间有了特别的事物联系,信任感由此产生,成为日后宝宝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作息规范除了基本的安抚宝宝功能外,还能帮助妈妈爸爸将宝宝安置在一个具有良好饮食、玩耍、睡眠、社交以及学习的生活状态中。
就像巴甫洛夫用狗做的实验表明的那样,人类也会在关注到和食物相关的事物时,开始分泌唾液;听到单调声音时,发出厌倦的哈欠声;当所处环境的变化暗示游戏时间到来时,产生兴奋的感受。妈妈爸爸们在处理宝宝日常生活的每个特别活动时,加入提示性的言语、动作,能使得宝宝和你们处于相同的“活动频道”,便于合作、交流与分享。
夜晚,宝宝的生活作息是“洗澡、亲子阅读、喝奶、上床入睡”,他的生物钟会提醒他按照规则活动,能为妈妈爸爸节省出休息和活动的时间。 尊重宝宝的个性 在选择形成宝宝作息常规的词语、动作时,妈妈爸爸需要对宝宝观察和判断,只有符合宝宝脾性、令他喜欢的词语、动作才能成为正向作息规范的提示。
例如:有的新生儿对成人的手指很感兴趣,那么握住成人的手指,可以是形成宝宝喝奶和入睡的作息提示;有的新生儿对成人的头发很感兴趣,那么他就可能喜欢抓成人的头发,并逐渐成为入睡的提示。同时也要让宝宝了解你喜欢的词语和行为,成为你和他活动的提示。例如:唱歌是培养宝宝对音乐兴趣的好方法。
妈妈可以不断重复地哼唱一首歌曲,和宝宝一起边唱歌边做些活泼的动作。逐渐地,宝宝会把这首歌和所做的动作形成他对音乐关注的提示,他听见你哼唱这首歌,就意味着“音乐活动”时间的到来。 宝宝生物钟调试须知 简单原则 宝宝不需要复杂、神奇的活动来令他们欢快,只要简单而丰富的面部表情、声音变化就足够了。
识别原则 和宝宝一起时,要有一些和日常生活琐事不同的活动,作为你和他之间的“识别”活动,增进感情,同时帮助宝宝的心智发展。例如:每天和宝宝一起做手指操,作为游戏时间开始的提示;每天和宝宝一起欣赏一幅图画,作为入睡时间的提示;每天和宝宝聊一会儿天,作为洗澡活动要开始的提示。
趣味原则 重复的动作和言语容易令人厌倦。所以要在重复中稍有变化,例如:和宝宝每天做手指操,但手指操的手指偶可以经常变化,今天是小兔在唱歌,明天是小猫在捉迷藏。
亲最好看一些亲子方面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