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点《经方实验录》,炙甘草汤证其三

网编 185 0

诸位无恙,我是白发渔樵。

继续评点《经方实验录》,炙甘草汤证其三。

翻译文:

曾经和章次公一起看诊广益医院某个大厨,症状是拉肚子,,脉结代,次公就简单开了炙甘草汤去麻仁的药方给他。当时会计郑璞容的老婆陈某正巧在旁,看到了就说:这是古方,古方治不了今病的。次公就很生气和她争论。结果病人就服用了一剂,利止脉和。病人得这个病已经四十多天,被之前的庸医延误了,一直拖到现在。若不是次公明察秋毫,病人所受到的苦痛,还不知道哪天才能结束。

姜佐景按:

本医案和前一个类似,区别是一个加麻仁,一个去麻仁,都有深意。古方不能治今病,很像时髦医生的口吻,不知道哪里来的根据。

曹颖甫说:

玉器公司的陆姓病人,住在城幢庙引线弄,年纪六十多岁,症状是下利不止,每天要拉二三十次,脉跳停间隔没有定数。玉器店的王友竹介绍我去看诊。我说:年纪大结脉,恐怕治不好了。按仲景的法度,开了附子理中汤和炙甘草汤去麻仁,一共喝了五剂,脉和利止,行动如常了。

姜佐景按:

在伤寒金匮中用古方治病,仲景会看病人的情况加减药味,关键不能出了经方的范畴。比如阴亏加人参去芍药,腹痛加芍药去黄芩,这是明摆着的,无法抹灭。比如我用本方,和本方证相合就能用,因为次公遇到下利的病人就会去麻仁,所以我遇到大便不畅的就会重用麻仁,甚至加上大黄,遇到寒湿的下利则合上附子理中,给睡眠不好的加上枣仁朱砂,其中要点不过就是随证用药,绝没有特殊的地方。仲景之法,本该如此。

姜佐景又按:

我用本方一百多次,没有无效的。本方病人症状以心动悸为主,如果出现脉结代,说明病情严重,则应当加重药量。遇到头晕轻症的,用后也有效果。推测病人心动悸的原因,是血不足导致的,所以病人的脉必然非常细小。妇女有这病严重者,会影响到月经。动悸发作剧烈时,左心房处会怦怦自己跳动,不能自已。胆子必然比平时小,受不了意外的惊恐,也听不得大声呼叫。半夜可能无法入睡,并伴随着虚汗,这就是所谓的阴虚不能敛阳了。等到服用了本方,心血逐渐充足,动悸安稳,不再头晕,月经调和,虚汗不出,脉象恢复,全面改善。本方之中七分是阴药,三分是阳药,阴药为体,阳药为用。生地至少要用六钱,桂枝至少也需一钱半,才有效力。如果担心生地太厚腻,而桂枝大热,因而不敢重用,就不要谈什么经方了。

姜佐景又按:

本方证脉跳得快的病人居多,甚至一分钟百次以上,慢的比较少,也有六十次以下。服用本方后,跳得快的会减慢,跳的慢的会加快,逐渐接近标准。心跳太过和不急都不行,而本方太过和不急都能治,药力太神奇了。还有血亏厉害的人,脉不经按,开始按的时候,脉象还算明朗,大概一分钟后,脉象居然没了,重案之下寻找,还是没有。遇到这种情况,没见识的医生肯定疑虑重重。但如果放开他的脉,稍后再按,脉又来了。试问为啥脉不经按呢?我的回答,是血少的缘故。等服用了本方三五剂后,,脉就不会有这种情况了,可以一直按得到了。这都是亲历的事情,绝不是骗人的。按道理,一个人两只手,脉应该相同才对,然而事实上不是,往往差别很大。脉理之难以说明白,可见一斑。

原文:略

点评:

一、姜佐景估计是扩大了范围

遇到心悸、头晕、惊恐、汗出、脉细小的病人,姜佐景用炙甘草汤,且强调地黄和桂枝的量,我就直接想到肾气丸了……何况他还不加酒煮。

二、清酒

煮的时候提到用清酒,伤寒论理清酒和白酒相对,白酒就是酒酿了,比较浑浊,所以有一壶浊酒喜相逢的说法。清酒就是过滤以后的,比较清澈。

三、辩脉法

伤寒论辨脉法里有一句: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一作纵)。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这就解释了为啥178条看起来有点不通顺了:

178、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178条开头的一句是从辩脉法里摘出来的,辩脉法是王叔和的东西,不是仲景的脉法。

文章面向中医,患者若有同类症状,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更多伤寒论观点,可参见伤寒论开蒙书籍:《我在东汉末年学中医的日子——另辟蹊径读伤寒》

标签: #病人 #服用 #头晕 #用药 #心动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