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有着开国之功庙号只是“宗”,为何康熙反而可以称“祖”?
皇太极是清朝第二位皇帝,实际上的开国皇帝,庙号为“太宗”。康熙帝为清朝第四位皇帝,入关以后的第二位皇帝,庙号为“圣祖”。
按照中国古代的庙号来说,一般来说开国皇帝为“高祖”或者“太祖”,第二代皇帝则为“太宗”,之后皇帝无论好与坏,一般来说都是“宗”的庙号。可为什么康熙偏偏是“圣祖”庙号,而皇太极只是“太宗”庙号呢,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这个问题。
首先来说说为什么皇太极是清朝实际上的开国皇帝
其实认真来说的话,清朝的开国皇帝的确是皇太极。因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汗国,其执政理念是“八家分权”,认为一家集权不是好事,所以努尔哈赤病逝之际,连个继承人都没有指定,也就是留下四大贝勒当国的分权局面。
所以严格来说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汗国,只是清朝的奠基人。
而皇太极在努尔哈赤死后,经过一年的权力斗争,成为后金大汗以后,开始了一系列中央集权,诸如模仿明制设六部等,并且降服蒙古诸部和朝鲜。
到了天聪十年,皇太极正式改国号为“大清”皇太极称号,并且称帝改元,所以以此来看,皇太极的确可以说是清朝的开国皇帝。
至于皇太极的庙号为什么是太宗呢,因为他前有努尔哈赤这个奠基人,并且努尔哈赤的庙号是太祖,他不能再称祖。更关键的是,皇太极于1643年猝死于清朝入关前夕,并没有带领清朝入关,使清朝由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大一统政权,所以皇太极的地位有些尴尬,只能是太宗庙号。
其实努尔哈赤为什么被定义为清朝开国皇帝,并且享受了庙号“太祖”和谥号“高”的大一统开国皇帝待遇呢,是因为清初的政治斗争使然。
努尔哈赤最初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武”。
清朝在顺治帝时期开始入关,并且由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大一统政权。顺治十八年顺治帝英年早逝,当时的汉人吏部尚书孙廷铨提议“大行皇帝龙兴中土,混一六合,功业同于开创,宜谥为高皇帝”。这个谥号为“高”是开国皇帝才可以享受的谥号,意思是顺治帝使清朝从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大一统王朝,等同于开国皇帝,所以上谥号为“高”。
但满洲四辅政大臣之一的鳌拜这时候不同意了,坚持将顺治帝的谥号定为“章”。并且改努尔哈赤的谥号“武”为“高”,使努尔哈赤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鳌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是因为鳌拜身为满洲大臣,以自身角度来看,认为清朝在关外的努尔哈赤时期,就是当时正统,所以要将努尔哈赤的地位提高。
而以孙廷铨为首的汉人官员按照传统思维来看,清朝在关外时期明朝并没有亡国,是当时的正统所在。而后金(大清)当时只是割据政权,所以才提议顺治帝谥号为开国皇帝的“高”,但因为鳌拜出于政治斗争的决定,这件事只能不了了之。
再来说说康熙为什么庙号为圣祖
康熙被上庙号圣祖,是雍正坚持所为的。
在雍正继位后,关于康熙庙号问题,雍正是这样说的“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意思是康熙看似是守成之君,但功劳实则跟开创一个王朝没什么区别,所以称之为祖。
雍正为什么这样做呢?
因为雍正继位之初,皇位极其不稳固,所以借此提高康熙的地位,来显示自己的孝心,以达到稳固皇位的作用。
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更是一个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皇帝的权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所以很多事情一言而定之,全然不顾传统制度。
诸如说康熙的庙号为圣祖,就是清朝君权高度集中的一个缩影,在其他君权不高度集中的朝代,根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宋安之来大概说说中国的庙号制度。
文章开头说过开国皇帝是太祖或者高祖庙号,第二代皇帝一般是太宗。至于再往后,一般都是宗,不能称之为为祖了。
那么有没有不一般的情况呢,还真的有,不是开国皇帝可以称祖的,一般是世祖。
何为世祖呢?
字面意思就是世祖这个庙号一般是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者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
诸如汉世祖刘秀,在西汉灭亡短暂断代以后,再兴汉家江山,建立了东汉,所以庙号为世祖。还有元世祖忽必烈和清世祖顺治帝,使所在政权由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大一统政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所以才称之为“世祖”。
我们以这个规则来看,清朝承上启下的顺治帝已经是“世祖”庙号,雍正帝虽然说父亲康熙帝是实同于开创,但认真来说,康熙帝这一生虽然平三藩、收台湾、三征噶尔丹等等,但并不能因此否定他之前三代人的努力,清朝并没有大规模开疆拓土,康熙帝只是大致在顺治时期的疆域上巩固皇权而已,何来开创呢?
很明显雍正是夸大了父亲康熙帝,康熙帝根本没有称祖的资格。
再对比一下汉武帝刘彻,大家看看汉初疆域,再看看汉武帝开疆拓土以后的疆域,是大大的开疆拓土了一番。诸如将之前历朝历代没有统治过的西域开拓性的纳入进西汉疆域,由此奠定传统汉地的范围,可以说是真正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结果呢,庙号只是“世宗”而已。
这么一看,雍正给康熙上的庙号“圣祖”可谓是水分很大。
当然这也不能怪雍正,因为中国封建王朝是越往后越是君权集中皇太极称号,到了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君权高度集中,而君权高度集中之下,很多传统只能让步君权。
以庙号来解释这个君权越来越集中的历程来看,其实是还是很有意思的。
像庙号的评定在最初是很严格的,西汉十二帝,仅仅有四帝有庙号而已。之后朝代虽然庙号使用混乱,但是还有一定底线。
到了唐朝君权相对来说集中一些以后,皇帝开始会享受了,之前皇帝的谥号,以西汉来说,比如说汉武帝谥号是“孝武”,字数何其之少。到了唐高宗时期,就开始对父亲唐太宗的谥号字数增加,由此形成后来皇帝谥号越加越多的情况。而庙号呢,之前有的皇帝都评不上的,到了唐朝开始,是个皇帝都有庙号了。
到了明清时代,皇帝人人都有庙号不说,谥号都加到二十几个了。也就是随着君权的集中,庙号和谥号这种严格评定,是要求越来越低,甚至是没有要求了。
正是在这种君权高度集中,传统不得不让步的背景下,明朝出了一个成祖,清朝出了一个圣祖。
只不过明朝还有点底线,是第二代皇帝(朱棣虽然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但按照代数来说属于第二代)皇帝朱棣的太宗庙号被嘉靖帝升为成祖庙号。
而清朝的康熙帝则是身为第四代皇帝成为“圣祖”,而且关键是“圣祖”这个庙号还不是一般的祖字庙号,像唐朝李氏皇族认老子为始祖,追封其为圣祖,宋朝则是追封财神爷赵公明为圣祖。
再看看清朝雍正给父亲康熙定“圣祖”庙号,简直是水分很大。不过没办法,当时属于是君权高度集中社会,传统让步于皇权,出现这种事情,也是不足为奇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国大历史,喜欢以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