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帝国(97)沙丘政变(下)
变节之后的李斯,与赵高一起做了几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密不发丧。
李斯的担心是,秦始皇驾崩于巡游途中。此时如果把秦始皇的死讯传遍天下,有可能会引起四方骚动。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与平定天下相比,更加困难的是如何治理天下。即使已经统一全国十一年了,但是六国的后裔蠢蠢欲动者不在少数。帝国内部也是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除了六国后裔,秦始皇有二十多位皇子。这些皇子是否会群起而争夺皇位,也是一个不可预知的风险。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还要利用秦始皇的名份去完成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逼迫扶苏自尽。
因为当时是盛夏,尸体极易腐烂、变臭。为了掩人耳目,李斯命人在车上装了很多鲍鱼。这种海鲜很快就腐烂、发臭,和秦始皇的尸臭混在一起。
此外,知道秦始皇死讯的人就只有胡亥、赵高和李斯,以及几个宦官,总共五六个人。李斯就让一名宦官作为陪乘,坐在车内。每天的饮食还是一如既往地供应。这位宦官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可能唯一的一名吃上皇帝饭的宦官了。
每天一百二十斤的竹简还是一如既往地呈送到车内批阅、答复。这个很有技术难度的工作竟然也完成得不错。当然,除了李斯和赵高,其他的大臣也未必不会怀疑,但是谁敢多说呢?
第二件事,就是篡改遗诏,改立胡亥为太子。这个不难,玺印都在赵高手里,想咋改就咋改吧。
第三件事,以秦始皇的名义,给扶苏、蒙恬发去诏书,列举他们的罪行,赐扶苏和蒙恬自尽。
这份假诏书写道:“朕巡视天下,祭祀诸神、遍访仙山以求延年益寿。现在扶苏怎么死的,扶苏和将军蒙恬率领数十万将士驻守边境十余年,士兵耗费巨大,未有尺寸之功,反而数次上书诽谤我的所作所为,又因为不能被立为太子,心生怨恨。扶苏作为人子,不能尽孝道,赐剑一把自尽。将军蒙恬与扶苏居于外地,不能帮助扶苏匡扶正道。作为人臣,不能尽忠,也赐死。所属部队,交予王离。”
这封假诏书写得非常毒辣,直戳扶苏和蒙恬的要害。十有八九是赵高些的。
扶苏以仁孝闻名,那就说你不孝。蒙恬以忠义闻名,那就说你不忠。
果然,扶苏接到诏书,当即掩面而泣,马上就跑到屋里,准备自尽。
蒙恬觉得事有蹊跷。作为秦始皇的近臣,蒙恬应该熟悉秦始皇的行事作风。这封诏书完全不是秦始皇的风格,但是诏书有玺印,是真的。也许蒙恬做梦也想不到,秦始皇已经猝然驾崩了。
蒙恬急忙拦住扶苏说:“陛下在外巡游,还没有确立太子,让我领兵三十万驻守边境,这是何等的重任啊。现在,来了一位使者,就自杀,怎么知道这里面没有诈?请向陛下申诉,申诉不成再自尽也不迟啊。“
使者在一旁数次催促。
扶苏说:“父亲赐子死,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于是就自尽了。
蒙恬不肯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没有自尽。使者就把他交给官吏,囚禁在了阳周。
扶苏的死,留下了一个谜团,直到现在还被争论不休:为什么仅仅接到一封有异议的诏书,扶苏就立即自尽了呢?
第一种说法,是认为扶苏过于仁孝。这一点记载于《史记李斯列传》中,就是扶苏死前说的那句话:父亲让我死,还有啥可说的呢?结合扶苏被贬到边境的原因来看,扶苏的确是一个仁心之人。所以这个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也为之扼腕叹息。
第二种说法,是这件事实际上牵涉到秦朝的政治斗争。
秦国不仅仅吸引外国的人才,秦王的王后很多都是外国人,比如秦昭襄王的母亲芈八子(宣太后)是楚国人,他最宠幸的妃子华阳夫人也是楚国人。秦始皇的母亲是赵国人。秦始皇的嫔妃(没有皇后)也是各国的美女。那么,扶苏的母亲是哪国人呢?这一点在史料中竟然没有被记载。
后来的陈胜、吴广起义时,打出的旗号,一个是项燕,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另外一个是扶苏,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最有可能的情况是,扶苏的母亲也是楚国人。
秦国灭楚时,导致李信惨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昌平君的反叛。昌平君是华阳夫人的弟弟,也是楚国人。
秦始皇在执政期间,致力于清理外戚,重点就是楚国外戚,因为楚国外戚的势力最大。这可能就容易理解了为什么秦始皇一直没有立皇后。一般来说,嫡长子是太子,也就是说扶苏应该是太子。太子的母亲一般而言就是皇后。但是太子一直没有立,与扶苏和其生母为楚国人应该有很大关系。
秦始皇其实对扶苏还是很满意的,否则也不会把他发配到蒙恬那里。蒙恬所代表的蒙氏家族在秦国根深蒂固,手里掌握着三十万精兵。如果真的要疏远扶苏,也不应该让他去蒙恬那里。
也许秦始皇在扶苏和楚国外戚势力之间左右为难,想暂缓一段时间再决定。但是,历史没有给秦始皇机会。
对于这种情况,扶苏未必不知。
此外,赵高既然决意要除掉扶苏,估计也知道仅凭一封伪造的诏书是难以办到的,何况身旁还有蒙恬以及那里的三十万大军。如果蒙恬和扶苏不从,率兵造反,赵高他们也就束手无策了。所以,赵高势必还有其他的手段,同时逼迫扶苏。这一点,史书就没有详细记载了。
司马迁,估计也是想给扶苏留下一个仁孝的好名声吧。
第四件事,赵高得知扶苏自尽,蒙恬被囚扶苏怎么死的,知道大事已成。于是取道直道,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了咸阳。
回到咸阳,发布秦始皇的死讯,办理丧事,立胡亥为皇帝,就是秦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