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本陆军编制有多独特,一个联队长能管多少人?

网编 597 0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经济、政治快速近代化的同时,军事近代化进程也在加速。

在这一过程中,日本陆军先后师从法国和德国。这种影响在日本的武器装备和军队发展的历程上都有所体现。比如机枪,日本的三年式和九二式重机枪有明显的法国霍奇基斯机枪的影子在里面。

在军队发展至关重要的编制上,日本没有照搬法德两国军师旅团营之类的编制体制,而是开创了一套全新的编制——从下到上分别为分队、小队、中队、大队、联队、旅团、师团。再往上的编制军、方面军、总军会根据需要调整部队的构成。

联队长_美国联队世界联队_济州联队

石原莞尔,九一八事变的策划者,日本军队中少有的具有战略思维的人

特殊情况下还会出现兵团、支队之类的临时编制,比如驻台湾日军组建的重藤支队、波田支队就曾经参加进攻上海和武汉的战斗。其实两个支队是同一支部队,只是更换了指挥官,在日军中的称谓就有所变化了。

在日军编制中,分队相当于中国的军队的班。正常情况下一个步兵分队有13人,包括分队长、4名机枪射手和8名步枪兵。整个分队装备8支步枪,1挺机枪和4支手枪。特别加强的部队中会再加上1具两人携带的50mm掷弹筒。

美国联队世界联队_联队长_济州联队

掷弹筒、歪把子,基层日军的火力支柱

小队相当于排,人数在50至70人之间,小队长为少尉或中尉。通常情况下,日军的小队有甲乙丙三种编制:

甲种小队为加强编制,下辖3个步兵分队和1个掷弹兵分队。整个小队有62人。

乙种小队为标准编制,与甲种小队的区别在于没有给每个分队配备掷弹筒,每个分队只有13人,加上小队长和主力,整个小队54人。

丙种小队,是为了适应中国敌后战场而设置,是典型的反游击战术编制。针对游击队火力贫弱的特点,这种编制下的小队下辖有6个分队,但每个分队只有8人,而且只有一半的分队配备机枪,其他的全是步枪兵。比较幸运的丙种小队会配备1至2具掷弹筒,以加强火力。正常情况下整个丙种小队只有50人。

济州联队_联队长_美国联队世界联队

掷弹筒

日军中的中队相当于中国的连,但比同时期中国军队标注编制的稍大,大致相当于1.5个步兵连。在日军中,中队的编制通常有两种:

甲种中队有205人,装备步枪105支、轻机枪9挺,掷弹筒12具。可加强1个重装小队,配备重机枪2挺、20mm反坦克枪2支,及辎重小队。

乙种中队181人,装备步枪139支,轻机枪9挺,掷弹筒9具。没有重装小队,只有在单独作战的时候会加强1至2门九〇重迫击炮或者九二式步兵炮。

大队的情况就比较复杂,因为在抗战期间,日本军队的编制始终在调整中,大队的人数也因此多有变化。

步兵大队的人数在800-1500人之间。普通师团、三单位师团、独立混成旅团、守备部队的步兵大队人数都有所差异。联队、旅团这样的编制在一些新建的师团中被取消,大队开始直辖于师团,大队的兵力随着加强。问题是兵员素质大幅下滑,战斗力不容乐观,不过对于当时的中国军民来说,却是好事。

再向上,就是《亮剑》中经常出现的日军联队了。这是日军中单一兵种最大的作战单位。不同的联队兵力总数也因为兵种的不同有所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联队长一般是大佐军衔,偶尔会有中佐充当。步兵联队和骑兵联队还有象征本部队的「联队旗」,据说来自于他们所效忠的「天皇」,在连队创立时授予。

济州联队_美国联队世界联队_联队长

《亮剑》

在现实中,像李团长那样用八路军一个团击溃日军一个联队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军一个标准的步兵联队,总兵力达到3800人,作战部队中即便人数最少的战车联队兵力也有1070人,更不用说双方的装备、后勤保障上的巨大差距。

除非是面对作战能力极为有限的工兵联队,李团长们有轻松取胜的希望,不过工兵联队一般不会执行一线作战任务,而是从事一些专业性极强的后勤保障任务。

全面侵华以前的日军编制中,两个联队组成一个步兵旅团,其兵力在5000—7700人之间。之后因兵力紧张联队长,日军一度取消旅团编制。到了太平洋战争之后,日军组建新型师团,取消了联队一级编制,师团下辖2个步兵旅团,旅团直辖4个大队,旅团的兵力为5096人。

济州联队_联队长_美国联队世界联队

1944年联队长,日本编设了「独立步兵旅团」,这种旅团没有配备炮兵,直隶于军或方面军。在整个战争期间,这样的旅团一共组建了十四个,全部在中国派遣军作战系列中。

与此同时,日军又组建了大量独立混成旅团以应对全面侵华战争的需要。大多数的独立混成旅团由旅团部、5个独立步兵大队和若干专业专业兵种队组成,兵力约5000人。

在火力、机动力和后勤保障能力上都有明显的不足,只能执行静态守备任务。不过例外也是存在的,那就是独立混成第21旅团,各方面要强于同级编制的部队。

联队长_美国联队世界联队_济州联队

击毙日军第二独立混成旅团阿部规秀中将的报道

旅团之上的师团则是日本陆军中,最高一级的固定编制部队。日本陆军的历史中,最初的7个师团是由六个镇守府改编师团加上守卫皇宫的近卫师团构成的,前六个的番号按一到六排列。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又组建了第七到十八师团,占领朝鲜后又组建了十九、二十两个师团。

1925年,「宇恒裁军」中,四个师团被裁撤,剩下的十七个师团构成1937年以前,日军的17个常设师团。

这些师团下辖二旅团四步兵联队,再加上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各一个联队,共八个联队。根据作战任务不同,兵力有所差异,一般在2人之间,无论兵员数量、还是武器装备都要远超当时绝大多数中国军队。尤其是那48-52门的山炮。野炮更是让中国军队望尘莫及,只有战争后期的大量接受接受美援的驻印军能与之相比。

不过这时的日军师团已不是开战之初的样子。为了应对兵力不足的困境,日军从1937年9月开始,陆续将四联队师团改建为三联队师团。到1942年底,第十三师团改为三联队制后,侵华日军不再有四联队师团。

联队长_济州联队_美国联队世界联队

淞沪会战中的日军

此后日军师团分为甲乙两种:甲种师团有步兵2个联队9个大队、炮兵3个大队、工兵联队3个中队,总人数1.8万至2.1万;乙种师团相较于甲种师团,炮兵减少到6个中队,工兵也只有2个中队,总兵力1.4万人。

太平洋战争后,日军的兵力更加紧张,于是组建了一批丙种师团。这种师团编制恢复了旅团编制,却不再设有联队,每个旅团下辖4个步兵大队。全师团共计8个大队,加上师团直属的炮兵大队、工兵大队、辎重兵大队、通信大队等单位,全师团共有1.2-1.3万人。武器装备比起战前的常备师团可谓寒酸。

即便如此,日的兵力依然捉襟见肘。结果就是在丙种师团上进一步削减重武器的一批丁种师团被组建起来。每个步兵大队的重机枪只有4挺,每个小队也只有1挺轻机枪或者掷弹筒,有的甚至取消了炮兵。即便这样,装备依然不足。

这些变化都反映了日本在整个战争期间兵力和物资都严重不足。所以在现实中,日本人进村抢粮的现象屡见不鲜。

至于军、方面军、总军,这些非固定编制,限于篇幅就不再介绍了。

联队长_济州联队_美国联队世界联队

扔手雷的日本兵

从日军固定编制部队的变化,尤其是师团编制的变化可以看出,日本似乎从来没有学会用战略的眼光看待战争,没有长远的计划。他们并不了解总体战是什么,一直想着打类似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式的有限战争,却忽略了时代的发展。

标签: #陆军 #军事历史 #近卫师团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