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现代京剧《石评梅》圆满首演
陶然亭湖畔两座洁白的墓碑,其背后的故事被镌刻成碑文。北京京剧院用一部新编现代京剧《石评梅》帮助人们铭记历史,让时代信仰与革命爱情再现耀眼的光芒。
据了解,新编现代京剧《石评梅》是中国戏剧家协会“喜迎二十大——优秀题材戏剧作品创作扶持计划项目”的首部作品,也是北京市委宣传部重点创作项目、北京市文旅局折子工程、北京京剧院2022年重点创作剧目之一。《石评梅》成功首演不仅为首都文艺界增加了一部爱国主义题材、北京题材、红色题材的优秀作品,更全面贯彻落实了“大戏看北京”的工作要求,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北京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
革命者爱情最是理想动人心
“我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里是自由的战士,一个世界里是心甘的俘虏……”高君宇的自白融化了石评梅的心,也震撼着剧场里的观众。
7月23日、24日,新编现代京剧《石评梅》首演现场,观众不禁拍手叫好,与贯穿全剧的革命者爱情高度共情。“唱腔、身段都没得说,就一个字‘好’。”京剧爱好者刘先生竖起了大拇指,“但让我看进去的还有高君宇和石评梅的故事,那个年代是真有矢志不渝的爱情,还不是小情小爱,是家国大爱。”
看过首演的许多观众与刘先生有同样的感慨,他们之中大部分人以前都只是知晓两个名字,甚至有的人对二人全无了解,经过此次观演,对这段革命者爱情有了深入的认识。“看完以后就很想去陶然亭的墓碑看一看。”市民曹女士一句话道出了观剧感受。
《石评梅》全剧描写了在新文化运动背景下,以石评梅、高君宇为代表的一批新青年,在面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礼教、军阀统治的压迫下,为追求崇高革命理想和纯洁爱情勇于牺牲自我的无畏精神。同时展现出在五四浪潮的洪流中,新青年们对现实社会的思索批判以及不畏牺牲、对理想社会的坚定追求。主创团队聚焦“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石评梅的革命与爱情故事进行艺术创作,将她面对现实与理想、功名与爱情、命运与信仰时的抉择和她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用更富现代、更贴近大众的艺术表演方式,搬上了京剧舞台。
“讲的就是和一些电视剧里演的情情爱爱不一样,这是有共同理想的爱情。”张女士陪同爱好京剧的丈夫和儿子一同来看戏,没办法在京剧艺术角度“看懂”的她,却认为《石评梅》对她“很友好”。“他们两个看门道儿,我就看故事京剧代表作,可能因为我是老师,所以觉得这部剧的价值导向对青少年教育很有意义,这是一部有社会意义的好剧。”
守匠心创排三年打磨出大戏
要出“一部好剧”并不容易。《石评梅》从开始提出选题到如今首演,历经了三年打磨,为程派艺术再添新剧。
2019年,北京京剧院创作规划会上,新编现代京剧《石评梅》作为选题被提出。经过专家初步论证,在2020年确定为三年创作规划的创作项目,并于今年7月正式首演。“创排《石评梅》有重大现实意义。”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表示,石评梅虽已逝世近百年,但她对个人命运、爱情的超凡价值观反映出百年来中国女性争取思想解放的精神力量,其精神流传至今,不曾走远,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据介绍,《石评梅》是一部为传承弘扬京剧程派艺术而“量身定制”的戏,是一部展现京剧程派艺术新时代创新发展水平的代表作。
程派艺术的创始人程砚秋先生一生致力于戏曲改革,强调“戏剧观”,探讨“艺术的社会功能”。他以戏曲发声,针砭时弊,以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和带有教化意味的悲剧故事引发社会思考。这恰好与石评梅所代表的五四青年理想与追求碰撞出“火花”,成就“天作之合”。石评梅身上所具有的细腻柔韧和浓郁情感,与程派艺术所善于刻画的历人世悲苦而坚韧纯善的女性形象十分贴合,适宜程派艺术沉郁顿挫的演唱风格。
主创团队在剧本上“精雕细琢”,前后修改打磨了十稿,并设计了大段极具情感张力的“程腔”,从诉情、别情、殇情、寄情、悲情、缄情,每个唱段处处“以情行腔”,以凄美哀婉的唱词将人物内心情感勾勒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程派艺术对承习者要求十分全面,除唱、念外,水袖功与身段表演也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此次《石评梅》虽为新编现代京剧,但剧中特别为石评梅设计了符合时代特征的长围巾,成为人物心绪的外化呈现,是流派传承的一大创新亮点。特别是“殇情”一场,闻知爱人病讯,石评梅的围巾化作水袖翻飞,内心急痛一览无遗。而后蓦见高君宇遗容,石评梅围巾一甩直冲而上,扑上前俯身痛哭,此时由长围巾演化的水袖仿佛一条情感纽带,令石评梅的情与魂也随高君宇一同远去,令人悲叹。
主演择选也匠心独运。《石评梅》由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青年程派名家郭玮担纲主演,作为京剧程派艺术新一代的优秀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程派)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郭玮多年来孜孜以求、砥砺奋进,此次积极投身新剧目创作,在充分继承程派传统剧目表演程式的基础上,突破自我,进行全新探索京剧代表作,力求将程派艺术发扬光大。
在创排初期,《石评梅》还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演艺行业按下了暂停键。然而剧院“停演不停工”,剧组成员利用云上交流研磨剧本,把案头工作做实做细,合理安排练功,为复工复产做了充足的准备。
新时代演绎守传统精髓出新意
守正,且创新。《石评梅》努力追寻这一目标,守住老韵味,唱出新声音。
为营造兼具凄美哀婉与悲情壮烈的“诗化”风格,将石评梅与高君宇那份浓烈而真挚的情感呈现在舞台上,《石评梅》以音乐与舞台呈现的相互映衬在自由的空间里营造听觉和视觉的冲击,强化戏剧节奏与戏剧张力。为了烘托全剧高潮,剧中在倒数第二场设置了传统京剧中不多见的【反二黄宽板】,加快戏曲节奏。而最后一场摒弃新编戏中惯用的大段激越演唱,改为以【西皮流水】将叙事流畅地推向高潮,最后以红衣剑舞的形式将石评梅与高君宇向死而生、浩气长存的信念与追求展现在舞台上,“生不能相依共赴,死惟愿并葬荒丘”。歌与舞的巧妙结合不仅使这部剧“好听、好看”,更是将京剧中的唱、念、做、舞化为一种情感的外延与精神的象征,使其具有民族精神与文化力量。
《石评梅》积极求新求变,充分调动流派艺术手段完善舞台呈现,使每位演员的艺术特质都得到恰到好处的全面展现。此次在新编现代戏中加入小生行当唱腔,是继1958年京剧《白毛女》中由叶盛兰先生饰演王大春之后,时隔六十余年叶派小生在新时期文艺创作上的又一次成功尝试。
北京京剧院领衔主演、梅兰芳京剧团团长、叶派小生名家李宏图饰演余书豪。他在目睹石评梅与高君宇坚贞的革命情感后,不由叹道“也许你是对的”,人物心绪的转变不仅充分体现出理想信仰的精神伟力,也使得角色形象更加丰满。
优秀青年杨派武生演员周恩旭饰演高君宇。高君宇是石评梅的革命爱人与精神向导,是一名甘愿为光明和理想献出生命的战士。无论是会馆打斗时干脆利落的身段,还是象征青年力量的“三尺青锋”,都体现出他为理想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剧中还化用了高君宇的自题言志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熔铸于生动、形象、凝炼的语言之中的崇高思想和战斗激情。而以石评梅口吻吟诵,更为二人矢志不移、生死相随的革命追求作出了完美诠释。
大戏看北京点亮文化中心价值底色
无论从艺术创新,还是从社会意义,《石评梅》一剧都可圈可点,擦亮了“大戏看北京”金名片。这张金名片也为全国文化中心核心价值底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1年7月,北京市提出了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目标。一年过去,“大戏看北京”的亮眼成绩单呈现在眼前。
据统计,从2021年7月到2022年6月底,北京市216家演出场馆举办共计2292台22059场演出,观众人数达456.9万人次,票房收入6.67亿元,像《石评梅》《李大钊》这样的优秀剧目持续涌现,提升了演艺市场品质,也丰富了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一年来,各大文艺创作团队也以赓续首都红色基因为主线,深耕红色故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原创红色剧目,为全国文化中心沉淀红色文化,形成城市的核心价值底色。
“北京提出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作为北京京剧院,就一定要在地域文化挖掘上作出我们的贡献,所以我们在北京范围内对创作方向进行了明确的扫描。”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介绍,把石评梅的故事搬上京剧舞台,就是对北京文化和革命历史文化的一次重要挖掘。
在“大戏看北京”这个统一品牌的聚焦下,各类资源都以大戏好戏为导向进行优化配置,“大戏看北京”也就有了源源不竭的前行动力。
为支持剧目创作,北京统合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对歌剧《山海情》、话剧《原汤》、音乐剧《三里屯42号》、广播剧《追梦少年》等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扶持;东城区、海淀区等还专门设立了文化艺术基金,布局创作演出、交流展示等。
为满足疫情期间市民群众对精品舞台艺术的观演需要,2022年上半年,北京市推出“大戏看北京云端演出周”活动,线上展播在京中央、市属、民营院团的79部经典戏曲作品,超过9000万人次观看。
2022年6月,北京市又启动“新时代首都原创剧本创作及选题孵化项目”,致力于充分激发青年戏剧人才的创造力,紧密结合本市国有文艺院团的专业资源,打造一批紧扣新时代主题的舞台精品。
文/魏昕悦
原文链接:
#page7?digital:newspaperBjrb:AP62e1987fe4b0f805269304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