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名、春节档撤档、国庆节二次定档,再到之后的突然提档。
《夺冠》经历了不少波折。
但在波折之外,国人的期待始终未曾停止。
从题材来看,中国女排无疑是国产体育片的最强IP。
再加上陈可辛+巩俐+黄渤的逆天阵容,已然令本片成为了一部极具话题性的国民电影。
本周五,影片终于在院线上映。
2天时间,即收获过亿票房,无数观众为之热血沸腾,感动落泪。
于是,今天叔就来聊聊它,这部又燃又炸的——
夺冠
对几代中国人来说,中国女排是最难以割舍的情怀。
从1981年到2019年,中国女排创造了“十冠王”的辉煌成绩。
其间,她们获得过荣耀,书写过传奇。
更遭遇过低谷与沉寂,最终在压力与挫折中成长蜕变,重返世界巅峰。
面对长达数十年的女排奋斗史,应该如何呈现?
导演陈可辛选取了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来勾连出整个中国女排的发展脉络与浮沉图景。
1981年,女排世界杯中日决赛。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美对决。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巴¼决赛。
三场比赛,有输有赢,却非常详尽地将中国女排赛场内外的风采展露无疑。
导演陈可辛为了还原这三场比赛,化身“细节狂魔”。
不仅在选角上下足功夫,从全国2000人中选出与老女排最相似的扮演者。
而且,从队服到发型,全都如实还原。
青年郎平的扮演者,请来了郎平的女儿白浪。
中年郎平则由巩俐扮演,那份君临天下的霸气,奋勇拼搏的坚毅,她演绎地入木三分。
更令人惊喜的是,小到训练馆的标语,大到比赛时的实况镜头,也都几乎一比一复刻呈现。
影片最大的诚意,还不止于此。
为了还原里约奥运会的重头戏,导演请来了当年参赛的女排运动员来扮演自己。
朱婷、张常宁、惠若琪、徐云丽、丁霞、刘晓彤、林莉……
当真实的女排运动员在大银幕上击球、扣杀,你仿佛也如身临其境一般惠若琪朱婷之间发生了什么,重温着当年的那场比赛。
《夺冠》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副生动而丰富的女排群像。
更着重刻画了两位对中国女排命运影响极大的人物——郎平与陈忠和。
影片中,郎平与陈忠和的相识开始于袁伟民执教中国女排时期。
当时,陈忠和刚刚成为中国女排的陪打教练。
而郎平则还没成为队伍的主力。
在袁伟民的耐心培养下,郎平终于一战成名,留下“铁榔头”的美称。
此后,陈忠和与郎平的交情一直没有断过。
即便后来郎平出任美国女排教练,两人之间始终惺惺相惜。
纵观全片,导演似乎有意将郎平塑造成光芒万丈的主角。
于是,陈忠和很自然地成为红花旁的绿叶。
在女排参加世界杯之际,他被留在国内,只能通过电视机在场外加油。
在竞选中国女排教练的当口,他又主动让贤。
这种刻意削弱人物的做法,当然多少令人感到失望。
但影片围绕“一次对手,一生挚友”所做的情感铺垫,却又是十足动人的。
郎平与陈忠和之间,有一种相互成全的默契。
无论是中美大战,还是两次机场告别,相识多年的战友依然都把“中国女排”四个字装在心里。
中美大战那次,郎平坦诚地说出了内心的复杂与矛盾。
作为中国人,她当然希望中国女排能发挥优势,赢下比赛。
而作为职业教练,她又必须全力以赴,不留遗憾。
在郎平带领新一代女排出征巴西,并最终斩获奖牌之际。
影片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戏码,让正在领奖台上的郎平给陈忠和打了一通电话。
此时,响起的国歌声通过手机传入陈忠和的耳中。
他满怀欣慰地笑着,热泪盈眶。
不得不说,陈可辛作为当代最会拍时代主题的导演之一,此次再次给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从《甜蜜蜜》到《中国合伙人》再到本片,导演一直致力于呈现大时代之下小人物的奋斗史。
《甜蜜蜜》中的黎小军与小婷,演绎的是八九十年代的港漂故事。
《中国合伙人》中的成冬青、王阳和孟晓骏,呈现的是那个年代一帮年轻人为梦想而努力拼搏的创业史。
而本片聚焦的中国女排,不仅完成了从群像到个人的书写。
更因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与情感,而具备更大的价值与意义。
女排精神是什么?
在上世纪80年代,它或许是“人定胜天”的家国情怀。
当袁伟民听闻美国教练塞林格,已经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了女排训练中。
他二话不说,让人把球网升高15厘米。
突破极限,是那个年代不得不采取的方式与姿态。
“中国女排,流血不流泪”,我们曾经正是凭借吃苦换来成绩,凭借磨难创造奇迹。
但女排精神,也在时代之中发生着微妙的转变。
2013年,郎平执教中国女排,启用了全新的训练模式。
大国家队不再拘泥于12人配置,从30人到100人惠若琪朱婷之间发生了什么,所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队员也不再分主力和替补,更便于阵容的灵活调整。
聘用外国教练,提升全体队员的体能、协调性……
当然,最大的变革,还是思想的变革。
老一辈女排队员是从“落后就要挨打”的苦日子里过来的,肩上背负着国家重任和民族大义。
而新一代女排,不应再走老路。
在里约奥运会中巴¼比赛开战前,郎平向女排队员谆谆教诲:
“过去的包袱,由我们这代人来背。你们应该振作起来,放心地去打,放开了打,豁出去打,我和你们在一起。”
思维更加开放,心态更加包容,这是新一代女排精神应有的题中之意。
而贯穿在新老两代女排之间的传承,影片再一次由群像书写回归到个体情感。
郎平一边向朱婷抛球,一边用激将法不断发问,你为什么打球?
“为我爸妈!”
“那你永远也打不出来,再想。”
“成为你!”
听到这个回答,郎平突然停下训练。
她语重心长地对朱婷说:“那你就搞错了,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作为一部体育电影,《夺冠》不仅呈现了紧张刺激的体育比赛。
并在比赛之外,给予大众以更多的思考。
在体育已经变成游戏与谈资的时代,我们还需要女排精神吗?
这是影片在后半部分向观众抛出的质问。
而我想,在看完本片之后,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从一无所有,到载誉而归。
从几经浮沉,到再度崛起,中国女排早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与图腾,一种鼓舞全民的精神力量。
它包含着女排队员们的欢呼与汗水,凝聚着无数人的希冀与期盼。
也正如训练馆墙壁上的那一枚枚球印,深深地印在每个人的心里。
▼
点击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点个在看吧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