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已经实施一段时间,学校的作业减少,校外的辅导班“铲平”,双管齐下教育部双减政策是什么,学生身上的负担减少了,压力也减少了,除此之外,教育部还解决了家长接送学生的问题,推出了课后延迟服务。
随着课后延迟服务的“全面覆盖”。学生和家长减负的质量日益突出,可双减政策实行以来,老师的负担和压力却不断在增加,让不少老师苦不堪言,并直言身体和精力有点跟不上,这一问题已引起了两会的关注。
双减后更累了?一老师吐槽在岗时间10多个小时,教育部回应来了
从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不少老师反映工作时间延长,老师的任务变重,具体表现在一位一线老师在线吐槽,自己在岗时间超过10多个小时。
学生是8点20上课,老师就必须是8点左右到校,一直到晚上18:00放学,加上课后延迟服务,有的学生可能在学校带到19:00或者20:00左右。
如此一来,老师在学校待的时间大约是10多个小时,相当没有休息,课后延迟服务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是采取的自愿,可对于老师来说却不是,虽然学校全天6节课,每位老师的课程不会安排的太满。
但老师还有其他的工作,改作业、卷子、写材料、备课等,不得不说老师的工作任务变得很重,而根据双减成效调查数据显示,60.3%左右的老师反映课后延迟服务,自己的工作量变大,70.9%左右呼吁减轻非教学内负担。
对此教育部的回应来了,中小学开学后,老师可以选择弹性上下班,并且对于参与课后延迟服务的老师,也予以资金的补助。老师的负担变重,加工资可以解决吗?不同老师有不同的看法。
年轻的老师来说,身体和精力还能跟得上,多加工资的话可能会选择参与课后延迟服务,可对于年级稍微大些老师来说,身体和精力根本跟不上,倘若工作时间在增加的话,是很难能够保持良好的教学水平。
老师没有良好的教学状态,即使加再多工资补助,也达不到更好的教学质量,因此老师负担加重,不是增加薪资就可以解决的,老师也是人,不是“金刚不坏之身”,课后延迟服务的初心是为家长和学生服务。
但也应该多加考虑老师的状况,把家庭教育和校外培训教育的任务都交给学校老师,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成长也是不利的,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同时也离不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学生的自我教育。
双减后老师更累了,其实学校教育并不能代替家庭、社会教育
双减实行之后,学生和家长减轻了不少负担,可老师负担更重了,老师上班时间变长,从原来的8小时工作制变成10小时,课后延迟服务、假期托管服务等。
这些都是以学校为主题,利用学校的资源,帮助学生进一步延伸学校的教育,这就大大缩减了学生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过度的强化学校教育,肯定会弱化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进而影响学生的成长。
学生正常放学、正常放寒暑假,就是为了家长能够有充足时间陪伴学生,家长和学生关系融洽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如果家长把学生放到假期托管服务或者课后延迟服务教育部双减政策是什么,那么家长和学生平时相处时间变少。
家长和学生之间就会缺少话题,长时间不沟通,两人之间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疏远,这对学生和家长的相处关系也会造成影响,学生需要有自主的学习和成长空间,他们需要接触社会、接触人,需要和家长多沟通。
学生接受的教育,不能只是单一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也并不能代替家庭、社会教育,三者是合作关系,缺少了哪一方面,对学生成长都是有很大的影响。
笔者总结
其实在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不少老师反映双减后更累了,这是因为老师的在岗时间变长,自己的休息时间变少,没有更好的休息,很难一直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给学生上课。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变长。
和家长的相处时间变少,如此一来,也影响学生更好地接受家庭教育,要想为学生、家长、老师都减负,就要从总负担入手,清晰的界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大家各司其职,互相促进,而不是去代替或者挤占。
今日话题:对于双减后老师工作时间变长,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