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温公家范》系列之一——司马光家庭教育思想探析
司马光这个名字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我们从小便在课本上学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感受到了司马光从小就机智过人。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史学家,其所作的《家范》是一部鸿篇巨制的家训著作,因其去世后被追赠为温公,故《家范》又称为《温公家范》。司马光将其命名为《家范》,其意是作为教家治家的典范、楷模。
《温公家范》的内容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辑录了许多儒家经典中的治家、修身格言;二是辑录了大量历史人物的典型事例;三是中间杂以作者的分析和议论。
司马光十分重视对子孙的家庭教育,在《温公家范》中从教育的态度、方法、时间、内容等方面,讲述了应该如何教育孩子成才,并列举了众多成功教育的范例,为其论述增加了丰富的内涵。
一、严格教育
《温公家范》对如何做父母提出了许多规范,希望能够促成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其《卷三·父》中,一开始就引用了《论语》中记载孔子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内容: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这是表明了司马光对于做父亲的态度,要教孩子如何说话,如何行事,并且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没有特殊的待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疏远自己的孩子,让他在一个不受溺爱的环境中坚强成长。
二、从小教育
人们宠爱孩子,往往会说,孩子太小,还没有学习道理的能力,等他长大了再教育也不迟。司马光指出“是犹养恶木萌芽,曰:'俟其合抱而伐之’,其用力顾不多哉!又如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疆放马而逐之。”孩子需要从小就进行引导教育,不能让恶习在小处萌芽,等到小的坏习惯多了,就像合抱之木,再修剪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了,又像是打开笼子把鸟放飞出来再捕获,把马的疆绳放开了再追逐它一样,难度都会大大增加。这就足以看出对孩子从小进行教育,从小处着眼进行引导的重要性。
三、诚信教育
司马光引用《礼记·曲礼》的话说“幼子常视母证。”意思是说,小孩子不懂事,父母应该经常给他展示正确的事物与道理,不要哄骗他们。不欺骗孩子,就是不教孩子欺骗。《家范》中讲了曾子的一个小故事:曾子之妻出外,儿随而啼。妻曰:“勿啼,吾归为尔杀豕。”妻归以语曾子,曾子即烹豕以食儿曰:“母教儿欺也。”曾子为了给孩子以正面的、健康的教育,身体力行地兑现了其妻对孩子的承诺。在他看来,如果仅仅给孩子许诺而不去兑现,就是对孩子的欺骗,而这种欺骗,就无意中教会了孩子欺骗,这样会给孩子成长的心灵留下阴影。
四、因时教育
司马光认为,对孩子的教育要遵循客观规律,及时加以引导,不能急于求成。
《家范》引《礼记·内则》曰: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外就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御射。
这里表明了司马光对《礼记》的推崇,主张分年龄阶段对孩子进行教育,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为孩子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从孩子刚刚能吃饭就应该开始规范孩子的行为,比如教他她用右手吃饭。等到孩子稍微懂事时,就可以教孩子数数和辨别东南西北的方位。再到教育孩子男女有别,不在同一个桌子上就座,不在一起吃饭。教育孩子尊重长者,无论做什么都要跟随在长者的后面,对长者礼让。随后教其数干支纪年。等到十岁,就安排孩子到外面学习,居住食宿都在外面,学习文字与筹算。十三岁开始学习《乐》、《诗》等“六经”及文舞。十五岁以上的儿童,开始学习武舞及射箭、驾驭车马等“六艺”的内容。
五、平等教育
父亲对待孩子要一视同仁,不能偏向袒护。“传称鸭鸡之养其子,朝从上下,暮从上下,平均如一。至于人或不能然。”连布谷鸟都知道喂养幼子时平均对待,但有的人就做不到这样。司马光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记曰:父之于子也,亲贤而下无能。使其所亲果贤也,所下果无能也,则善矣。其溺于私爱者,往往亲其无能而下其贤。则祸乱由此而兴矣。
这其中体现了司马光的忧虑,他认为父亲对于孩子,亲近贤能,轻视无能,如果他所亲近的真是贤能,所轻视的真是无能,还算是好的。如果沉迷不悟,往往会亲近无能的而轻视贤能的,这样的话,家里的祸乱就会由此而产生了。
作为当时一个时期的治家教化的范本,《家范》具有开创并引导宋代家训文化发展的作用。司马光以一个历史学家的眼光写《家范》,利用丰富而翔实的家庭兴衰存亡历史资料,开创了史论结合的家训新文体。他在论述自己的家庭教育思想时举的这些历史上的著名例子发人深省,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和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