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于禁篇(上)

综合网编2024-03-31 11:271290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南)人。

于禁的初登场是在中平元年(184年),因黄巾之乱,鲍信回乡征兵时入伍的。也就是说,于禁的第一个主公是鲍信。

于禁是何时,因何跟随曹操的呢?《三国志》于禁传中记载'及太祖领兖州,禁与其党具谒为都伯。'指的是初平三年(192年),陈宫、鲍信迎曹操为兖州牧后,在一次与黄巾军的战斗中鲍信阵亡,鲍信的部队便被曹操接收了。都伯,约可掌管百十来号人的小军官,此时的于禁已经在军队中待了八年,还仍然是一个基层军官。据此可以合理推断八年前于禁很可能只是普通的小兵,在战斗中立了功,也由于运气好能在常年战乱中幸存下来,当了基层的小军官。幸好他遇到了伯乐,上司王朗将军(此王朗非后来官至司徒的王朗,是同名曹操账下武将),王朗觉得于禁是可以做大将军的人才,赶紧向主公曹操推荐。曹操是爱才之人,一番交谈考察之后任命于禁为军司马。职位不高,但可以单独率领一支小部队指挥战斗。此时的于禁还需要一个带兵的机会,所谓听其言、观其行,光理论行还不够,要战场上实际检验到底是不是货真价实的人才。这个王朗将军后来未再出现,很大可能在某次战斗中不幸阵亡,毕竟作为曹操帐下早期将领,即使现在官位不高,但活到后面晋升几率很大,这样也许会再次出现在史书中。所以话说回来于禁作为小兵的那些年除自己作战勇猛身手矫健,运气也非常重要。

很快机会来了,初平四年(193年),曹操父亲曹嵩被陶谦手下杀害,曹操率兵大举进攻徐州。曹操派于禁攻打广戚县,史书记载'攻广戚,拔之,拜陷陈都尉'。第一次于禁单独领军,干净利落完成任务,曹操也爽快地再次提拔于禁。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再次进攻陶谦,时值陈留太守张邈迎接吕布叛曹,于禁随同曹操到濮阳讨伐吕布。于禁单独率兵在城南攻破吕布两座营寨,又率兵在须昌击败吕布部将高雅。接下来又跟随曹操攻打寿张、定陶、离狐,在雍丘包围张超,占领了四座城池。又随曹操讨伐黄巾军刘辟、黄邵等部,屯扎在版梁。黄邵等乘夜袭击曹操营寨,于禁领部下迎击,打败了黄巾军,斩杀黄巾军头目黄邵,迫使黄巾军全部投降。于禁这一年在曹操收复兖州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也再次升迁为平虏校尉。还是在这一年,于禁跟随曹操在与袁术的战斗斩杀袁术手下桥蕤、乐就、李丰、梁纲等四员战将。

在鲍信手下八年籍籍无名的小兵于禁,峰回路转,用了两年时间便在曹操军中成为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斩杀敌军将领,攻城拔寨,不愧为一员猛将,然而真正让于禁扬名的事件却有些特别,不是打败敌军,而是攻击友军。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于禁篇(上)

于禁重要事件之一——宛城之战

建安二年(197年),著名的宛城之战中,因为曹操的个人原因,导致全军死伤惨重,还搭上了大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曹操本人也险些丧命。面对张绣军的突然反水,曹操军大乱,各部士兵们都各自逃命溃不成军。在一片混乱中,只有于禁统率部下的几百人且战且走,缓缓后退,未曾乱了阵脚。在回撤途中,见到其他部队中的士兵有人被打伤,还光着身子的,于禁一问才知道是被青州兵给抢劫了。于禁大怒,率领部下讨伐了青州兵,并当着他们的面列数他们的罪过,狠狠地教训了一番。当于禁领军回到曹操地盘后,先是忙着筑起营垒,布置防御,却不马上找曹操汇报,而青州兵已逃回去跑到曹操面前告于禁的状。部下有人劝于禁:'那帮青州兵已经先跑到主公面前告您的状了,您也该赶快去向主公说明情况啊!'于禁却不慌不忙:'张绣的贼兵还在后面追赶,可能很快就会来进攻,不先准备好防御敌人怎么行?主公是个聪明人,青州兵告状的事不必担心!'直到防御工事修筑完毕,于禁才来到曹操营内,将讨伐青州兵的前因后果讲给曹操。曹操听后非常高兴,称赞于禁在乱军中能保持军阵完整,讨伐败坏军纪的青州兵,又赶忙修筑防御工事,如此乱局中处事稳如泰山,就算是古代的名将也不可能做到更好。史书原文'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因在宛城之战中一系列出色表现,于禁被封益寿亭侯。

于禁也成为五子良将中第一个被封亭侯的将领。五子各有特点,于禁最善于稳定军心,整理军纪,众所周知曹操在宛城之战中损失惨重,但整体实力并未伤筋动骨,于禁立下首功,如果没有他挺身而出收拢败军稳住阵脚,讨伐青州兵树立军纪,筑营垒防御追兵,那么这一战的损失必然更大,逃散的兵是没有战斗力的,连曹操自己都在逃命,在这么危险混乱的局面下于禁居然做了一系列常人做不到的事,确实为大将之材。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在穰城击败张绣,在下邳擒杀吕布,于禁都随军出征。

建安四年(199年),与史涣、曹仁、乐进一同攻破眭固于射犬,破斩之。

关于征讨眭固的背景,可以多说两句。吕布在下邳被困时,曾向好哥们河内太守张杨求援。张杨二话不说就答应了,然而部下杨丑觉得曹操势大,与其对抗不会有好结果,便杀了自己主公张杨打算带领兵马去投曹操。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张杨另一部将眭固觉得投奔袁绍更有发展,便又杀了杨丑打算带兵投奔袁绍。曹操一看好家伙,打算投奔我的人被你给杀了,你还要投袁绍,我要是不出手那以后天下谁还肯投奔我曹某人呢?于是曹操派兵攻打,将眭固斩杀。此事也是袁曹矛盾激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官渡之战导的直接导火索。还有件事值得一提,征讨眭固的战役,似乎主将为史涣。三国志于禁传中原文'别与史涣、曹仁攻眭固于射犬,破斩之。'这一战乐进、徐晃等人也都有参加,当然此时这些后来的名将还没有太高官职,但首先点史涣的名至少可以显示史涣此时应该职位高于这一众名将。三国志惜字如金,通常即使一句话并列的名字排名先后也暗藏玄机,当然也可能此战主将为曹仁,史涣是副将,笔者无法做定论。此人在曹操起兵时即行中军校尉职,监督诸将,后又升任中领军,是曹操元老级的亲信,起步很高,可惜去世早,建安十四年(209年)病死,所以并不扬名于后世。

眭固事件之后,曹操占据河内郡,势力扩张到黄河以北。袁曹两大阵营矛盾激化,对于两个都志在天下的英雄来说这一战是在所难免,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发布,向曹操宣战,官渡之战正式爆发。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于禁篇(上)

于禁重要事件之二——官渡之战

战争之初,袁绍兵势强盛,于禁却毫不畏战,主动请缨表示愿为先锋。曹操调拨二千人给于禁,让其据守延津以抵挡袁绍,自己引主力部队驻扎官渡。此时刘备跑到徐州举兵背叛曹操,曹操东征刘备,于禁带领部队坚守延津,直到曹操击溃刘备回军官渡,确保了防线。随后于禁与乐进一同率领五千人从延津西南渡过黄河向西南一路进攻袁绍侧翼,攻取汲县、获嘉县两地,焚烧袁军粮草三十余屯,斩首、俘虏袁军士兵近万人,还招降袁绍部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紧接着曹操派于禁屯兵原武,向袁绍军的杜氏津发动进攻,再次获胜。因为这次的功劳,于禁晋升为裨将军。经过多次战斗,袁曹两军互有胜负,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双方都建起连营,筑起土山对峙。袁绍军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居高临下俯射曹营,士卒死伤很多,一时间军心惶惶。于禁在土山下亲自督战防守,不顾危险,身先士卒,曹操军士气顿时振奋高昂起来。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封赏功臣,于禁升迁为偏将军。

于禁在官渡之战中攻守两端都极为亮眼,不愧为'行为军锋,还为后拒'的良将。有必要强调一下在曹操东征刘备之时,袁绍正因小儿子生病无心军务,派出的部队并非主力,等到袁绍终于大举进攻时曹操已经平定徐州打跑刘备赶回官渡前线了,但于禁仅率二千人固守月余仍然非常不易。

建安七年(202年)。于禁在跟随曹操之后可谓屡立战功,但胜败兵家常事,他也打过败仗。这一年,刘表趁曹操进攻冀州之机派刘备北伐袭击许都,一直打到叶县,逼近许昌,曹操调动夏侯惇、于禁、李典抵抗刘备,刘备将阵线后撤至博望与曹军对峙。一天早晨烧掉营地撤退了,夏侯惇率领部队追击刘备,李典说:'敌人无故撤退,怀疑有埋伏。南边道路狭窄,草木又浓密,不能追击。'夏侯惇未采纳李典意见,和于禁一同带兵去追击,李典留守。夏侯惇、于禁果然中了刘备的埋伏,在战况十分危急时,早有预料的李典及时带兵接应赶到,刘备望见李典的救兵到了,自觉强攻无益,于是被迫撤退,曹军成功保卫了许都。此一战主将为夏侯惇,史料记李典的不同意见,未写于禁是何态度,可推理于禁未提出反对意见。虽然不是主将,不必为败仗负主责,但也可以看出于禁其人计谋并非长项。此一点后文还将进一步论述。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于禁篇(上)

于禁重要事件之三——斩杀昌豨

建安十一年(206年),昌豨投降曹操后再次反叛,曹操派遣于禁征讨。于禁急攻昌豨,但是未能攻克昌豨的据点。于是,曹操又派夏侯渊领兵与于禁一同作战。攻下了昌豨的十余座据点,因为昌豨与于禁是旧交,便向于禁投降。 诸将皆以为昌豨已降,应当让曹操处置,于禁说道:'你们难道不知曹公的命令?大军包围后才投降的人,不能免罪。遵行和执行法令,是事奉君上之气节。昌豨虽然是我老友,但我岂能因此失节?'于禁传记载'自临与昌豨决别,陨涕而斩之。'曹操听闻后感叹道:'昌豨不向我投降,而投奔于禁,是命运啊!'更加器重于禁,东海平定以后,曹操上表汉献帝表功于禁等人,于禁因此拜为虎威将军。

关于此事,有观点认为于禁能力不足,未能攻下昌豨。先前夏侯惇、于禁败于刘备之手,刘备世之枭雄,尚情有可原,可连个名不见经传的昌豨也拿不下,实在说不过去。对此,笔者有不同观点。首先三国志夏侯渊传中原文'昌豨反,遣于禁击之,未拔,复遣渊与禁并力,遂击豨,降其十馀屯,豨诣禁降。'讲于禁单独领兵未能拿下,曹操派夏侯渊增援,二人并力击败昌豨。于禁是主军,夏侯渊是客军、援军,在此战中,看不出夏侯渊前来取代于禁的主将位置,二人不存在隶属关系。于禁传中'禁急进攻豨;豨与禁有旧,诣禁降。'也看不出于禁有任何指挥失当,吃败仗、落下风的情节,仅仅是急攻未攻下而已,局面仍然占优。而联系上下文,分析后还可得知,昌豨投降不是城破被俘,是被包围走投无路开城投降。此时他仍有选择投降于禁或夏侯渊的机会,最终选择投降于禁。表明夏侯渊到来后也未能拿下昌豨,是昌豨面对敌众我寡的形势自动投降,所以于禁斩杀开城投降的昌豨才会引起世人争议。

另外关于昌豨其人,也有必要多说两句。此人不算名将,但也绝非等闲。后出师表中说'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后出师表作者有争议,但其中记载基本为事实)。这里的昌霸就是昌豨,起初作为泰山贼起兵,与臧霸、孙观、吴敦、尹礼各自聚集起一支队伍。初平年间,天下大乱,昌豨率领叛军攻打徐州的彭城国,后跟随吕布,吕布死后,一降曹操,任命为东海郡太守。注意昌豨投降后是被任命为郡太守的,曹操的任命也是招安性质,还让他在东海,继续半独立状态,不想逼得太紧,也说明他有一定实力。建安五年,昌豨反叛,也就是官渡之战爆发,刘备跑到徐州起兵时多个郡县响应,也包括昌豨。史书记载'曹操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亲往破之。 '看起来一般的武将还真不是对手。昌豨被击败,二降曹操。

袁绍输掉官渡之战后,趁曹操举兵北进,昌豨又叛乱了。张辽与夏侯渊围困昌豨于东海,数月后军粮用尽,打算退军。张辽几个月来察觉到昌豨可能有投降的意思,便派遣使者劝降。于是昌豨三降,曹操居然让昌豨继续当东海郡太守。

等到曹操平定冀州袁家势力,这昌豨又搞叛乱了。这一次出场的可不是曹操本人,也非张辽,而是治军严整著称的于禁。结果昌豨四降,这次却死在于禁的刀下。史书记载两人是旧友,于禁也是流泪斩的昌豨,但关于二人何时相识没有记载,于禁为泰山钜平人,昌豨曾为泰山贼,昌豨聚拢队伍想必是在家乡,当年鲍信也是回乡征兵,曹操也是如此,那么于禁昌豨相识应为于禁入伍前,两人甚至或许是童年玩伴。

于禁斩杀昌豨,一是替曹操解决了一个烫手山芋。如果是曹操本人,想必很可能上演'七擒七纵'的一幕。曹操当时正是北方初定,人心未稳,借此可以收揽人心,但谁也不知道这么个地方实力派什么时候再搞点幺蛾子。于禁替主公解决了烦恼。另外这一事件再次体现了于禁不徇私情、军纪严明的性格,这与曹操的治军理念是高度一致的。于禁做法确实充满争议,裴松之注曾言:'围而后降,法虽不赦;囚而送之,未为违命。'无论何种看法都有其道理,但无论如何,曹操愈加器重于禁,此事后于禁升为虎威将军。晋升为杂号将军,于禁迈入了高级将领行列,而距离他跟随曹操已经过了十五年。

建安十四年(209年),于禁与臧霸等人讨伐叛贼梅成,张辽督领张郃、牛盖等人讨伐陈兰。于禁的部队一到达,梅成便举众三千馀人假意投降,于禁接受投降,引军便回师。结果梅成立即复叛,并带领部下都去投向陈兰。陈兰、梅成二人又率军转移到了灊山县的天柱山,坚壁清野,占据地利固守。为了杜绝江淮地区的后患,张辽强攻天柱山。此山脉高峻约有二十余里,道路险狭,易守难攻,因此,张辽等人与陈兰等人相持不下,又因为运输非常困难,张辽等人的军粮开始吃紧。于禁率军向张辽等人押运粮草,前后有序相接。于是,张辽不必再担忧粮草,继续率军强攻,赢得了天柱山之战,并斩杀陈兰、梅成。于禁也因协助张辽而增加食邑二百户,连同以前的共一千二百户。

有人说此战显示此时张辽地位高于五子良将其他四人,理由是张辽督张郃、牛盖讨伐陈兰,而于禁与臧霸是平级。实际上两路军分别进军,无隶属关系,张辽高于张郃,但不代表高于于禁。也有观点认为于禁中了梅成诈降计很失败,因为随后于禁给张辽去送粮当后勤,而非合军一处继续攻打,是因于禁之前中计,导致地位不如张辽了。笔者认为,不能得出这个结论。首先梅成诈降之后也没有讨到便宜,而是率部逃往陈兰处,于禁并未受到损失,梅成也不敢继续与于禁对战,直接逃了。反过来可以说明于禁即使中了诈降计行军也没有破绽可趁,诈降在三国时期出现过无数次,史书未记载具体细节,无法推断其中是否有于禁的过失。但联系下文,于禁因协助张辽运粮有功食邑增加二百户,可以推断于禁之前并无过失。至于为何没有安排于禁派兵追击,既然贼人合兵一处,曹军也合兵一处进攻不是很合理吗?实际上,史书已有答案。于禁传'辽等与兰相持,军食少,禁运粮前后相属,辽遂斩兰、成。'张辽传'辽欲进,诸将曰:'兵少道险,难用深入。'辽曰:'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遂进到山下安营,攻之,斩兰、成首,尽虏其众。'说明此时张辽军缺少军粮,于禁正好协助运粮,同时贼军驻扎在山上并非平地城池,因地势险要,守住下山道路即可,无需四面团团围住,所以并不需要于禁率军进攻。因为运粮而食邑增加二百户,虽然不及张辽正面强攻首功,但也说明于禁表现良好,不仅无过,还有功。

三国志于禁传紧接记载'是时,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也就是说,讨伐梅成、陈兰后不久,于禁、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五人皆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战将,虽然五子良将是后人评语,但在(209)年前后这五人就已是当世名将。而于禁每次征战,自己几乎不保留财物,曹操因此每次在赏赐时总是特别多给于禁。但于禁持军严整的负面效应是对待士兵军纪太严,士兵当然受苦,作战卖命就够辛苦了,不论战时还是平日都要严格遵守军纪军法,没有半点放松,所以士兵们都不喜欢于禁。这种事分两面看,一方面于禁不受士兵们爱戴,但另一方面又都敬重、害怕于禁,所以于禁在军中是非常稳重、有威严的形象。

这种崇高的威严也大有用武之地。曹操因为一些原因想夺了大将朱灵的兵权,朱灵曾是袁绍部将,早年间袁绍派他帮助曹操作战,朱灵见到曹操便觉得这才是明主,便一去不回投到了曹操麾下。可他有个毛病,太自以为是,曹操三番两次的建议他总是不听,使得曹操对他的不满日益加深。领导好言相劝,总是当耳旁风,领导当然不会喜欢,加上又不是自己嫡系,最终下定决心夺取朱灵兵权。可朱灵毕竟也是大将,这事做得不好恐怕会出乱子。一番思考后曹操决定让于禁去办这事,因为于禁在军中威望非常高。他带着曹操的命令书,仅率几十名骑兵就来到朱灵军营,宣读曹操命令后立刻夺下朱灵兵权,朱灵及其部下都不敢轻举妄动。于是曹操顺势任命于禁作为朱灵的上级,军营中所有人都被于禁给震慑住了,表示服从于禁的指挥。

关于朱灵被夺兵权的时间,史书并无记载。但直到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征张鲁时还曾派张郃、朱灵进攻阻挡道路的氐族部落来看,算上回军时间,大致应该在215年下半年至216年之间。

有关于禁进位左将军、假节钺,以及水淹七军的分析请看下期。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