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在《孔子家语·辩物》篇中,故事说到孔子没有作弊也没有占卜,却把三件事都说准了,而在接下来的故事里,颜回随口就说出了东野毕的马会逃逸,还能听声知事,他对天道人事规律的把握,能达到如此出神入化的境界。小编在思考,这是为什么呢?
《周易·系辞下》子曰:“颜氏之子颜回的故事,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孔子众多弟子,唯有颜回一人出现在《易传》中。颜回14岁拜孔子为师,他小孔子30岁,颜回死的时候,孔子感慨“天丧予”,第二年亦离世。《列子·仲尼》中提到“回亦得之矣”,而子贡“茫然自失,淫思七日”仍不得。这位颜回如此厉害,能与孔子都达了“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的境界,达到“朝闻道颜回的故事,夕死可矣”的境界,《孔子家语》在第十八章全篇记载了颜回哪些故事呢?接下来我们将用三篇小文来走进颜回。
【家语原文】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通“逸”)。”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cān)曳,两服入于厩(jiù)。”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pèi),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
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jué),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白话通解】
鲁定公问颜回说:“你也听说东野毕擅长驾车吗?”颜回答道:“他擅长倒是擅长。虽然这样,可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逸。”定公露出不高兴的神色,对左右的人说:“君子原来也有诬陷人的。”颜回回去了。
三天后,马官来报告说:“东野毕的马跑了,在旁边驾车的两匹马逃脱,只有中间的两匹马回到马棚。”定公听了,跨过坐席站立起来,催促驾车的人去召颜回入朝。颜回来到后,定公问:“前天我向你说起公野毕驾车的事,你说擅长倒是擅长,他的马将会逃脱。不晓得你根据什么知道这些?”颜回回答:“我是根据为政的道理知道这些的。从前帝舜擅长治理百姓,造父擅长驾驭马,帝舜做到不穷尽百姓的力量,造父做到不穷尽马的力量,所以帝舜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没有逃脱的马。现在东野毕驾车,蹬马上车,握住缰绳,马嚼子的位置放得很端正了;马或缓行或疾走或驰骋,也调理得很周到了;穿越险阻,奔向远方,马的力气已经用尽了,然而他还要求马奔跑不停止。臣下我是根据这些事情知道的。”
定公说:“好!确实像你说的这样。你的话,意义非常大,希望再给我稍微谈谈。”颜回说:“我听说:鸟儿困窘时就会啄人,野兽困窘时就会袭击人,人类困窘时就会欺诈,马困窘时就会逃逸。从古到今,没有使他的手下困窘而能不遭受危险的。”定公很高兴,便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回答:“颜回所以能成为颜回,就是因为这类的事,这件事难道也值得赞美?”
【家语原文】
孔子在卫,昧旦晨兴,颜回侍侧,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有生离别者也。”子曰:“何以知之?”对曰:“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回窃以音类(2)知之。”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卖子以葬,与子长决(通“诀”,分别)。”子曰:“回也,善于识音矣。”
【白话通解】
孔子在卫国,有一次天刚黎明时就起来了,颜回在一旁陪侍,听到有人在哭,声音非常悲哀。孔子问:“颜回,你知道这种声音是为什么事哭的吗?”颜回答道:“我认为这种哭声不仅仅是为死去的人,也是因为活着而将要离别的人。”孔子问:“根据什么知道是这样?”颜回答道:“我听说桓山的鸟生了四只小鸟,小鸟翅膀长成以后,将要分开飞到四方去,它们的母亲悲伤地鸣叫着为它们送行,其悲哀的鸣叫声和这种哭声很相似,是说它们一去就不能返回了。我私下里根据声音类似而判断出来的。”孔子派人询问哭泣的人,果然回答说:“我父亲去世,家里贫穷,只得卖了儿子安葬父亲,正与儿子长久地诀别。”孔子说:“颜回,确实善于识别声音。”
敬请关注下期:颜回和孔子之间的对话。
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背后一以贯之的精神链条,即道统
解悟经典,修身治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扫码关注获取课件,点击经典名称参加学习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