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函谷关的是秦孝公还是秦惠文王?

网编 566 0

稍微回答一个,说错了不要在意哈。时间有限,我就不像以前那样掉书袋了。反正都能找到。

首先从交通的角度说一下,从春秋到战国秦惠文王王后,关、城、塞在战争和地缘(我其实不喜欢这个词)形势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个地位不仅仅指的是闭塞,还指的是它的对周边的军事辐射作用。这些人造的中心/屏障和河流山川等天然边界共同构成了战国时期国家边界的雏形。所以说,谭老图中出现的函谷关突出部,从自然来看是不太符合山川走势的,从人造来看,函谷关是可以辐射周边的。

其次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一下,图中的函谷关秦国突出部似乎缺少溯源。春秋时期是晋国注意到函谷关地区的重要性并且专门派遣官员在守卫桃林塞,即函谷关的前身(看左传、春秋大事表)。那么桃林塞是否包括整个突出部地区呢?《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晋河西之争》一文转引史念海在《函谷关和新函谷关》,“也认为其间除了几处可离开此崤函外,别无他路可离开这函谷天险。”这说明函谷关确实是具有辐射周边的能力的。

第三从军事角度来说一下,秦兵深入魏国,并非只有函谷一途。秦国之所以和晋国在整个春秋阶段中争夺河西,就是因为秦国可以通过黄河对河东发动进攻。秦穆公的泛舟之役,remember?秦国到老晋国是有水路可走的,从渭水——黄河——湅水,即可抵达安邑;如果往北走,走汾水,即可到达新田等地。所以说,秦国进攻石门、陕城秦惠文王王后,是可以通过这条道路进攻的,秦军完全可以从河北压过去,不必再走河南仰攻石门、陕城。

另外,石门者,除石门山解释之外,也有陕西之说:《括地志》:“尧门山,俗名石门,在雍州三原县西北三十三里,上有路,其状若门,故老云尧堑山为门,因名之。武德年中于此山南置石门县,贞观年中改为云阳县。”

第四,再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来说一下。《吴起列传》里面说的是:“乃以吴起为西河守,以拒秦、韩”。众所周知,韩国并没有把脑袋伸进陕西,它最西点在河南的卢氏,吴起作为西河守,还要防守韩国,可见函谷关地区确与韩国接壤,虽然并不能否认秦国突出部一定不存在,但结合第二点来看,函谷关地区为魏国所有的可能性更大。

第五,从考古的角度来看一下。《商洛地区东周青铜器初探》(权小江著)中提到:

二期在本文中为战国早期。由上文的统计结果可知本期商洛地区共发现了四种文化因素的靑铜器,即,晋(魏)文化因素、秦文化因素、吴越文化因素和楚文化因素的青铜器。其中洛河上游的洛南盆地在战国早期以晋(魏)文化因素为主,丹江上游以楚文化因素为主。吴越文化因素的青铜器发现于古城村楚人墓葬中,前文文化因素分析中已分析其来源,此不资述。本期楚国和晋(魏)国在商洛地区的疆域范围基本没有显著的变化变化,楚国控制区域为秦岭南麓的丹江上游地区,晋(魏)国人管辖洛河上游的洛甫盆地〔图27)。

整个位于洛南县的盆地都被魏占领。

还有:

这一时期唯独秦国在商洛地区的疆域状况尚不明确。近年来在商州区发现了一件战国早期的秦式短剑,这件短剑属于典型的秦式短剑,代表了秦文化。但是,由送一件器物很难证明战国早期秦国的疆域越过了秦岭。但可肯定的是秦人曾在丹江上游活动,或作为使臣出使楚国、或作为军事首领沿商於古道南下破吴救楚。据此我们可推测秦国本期和上一期一样还没有越过秦岭,商州区只是作为秦、楚两国接壤地带,很可能是两国共同划分的军事缓冲地带。王昌富先生曾在商州区发掘了24座战国时期的墓葬,通过分析墓葬的形制认为商州区周围的丹江盆地是一个朝秦暮楚的军事对時地带。那么,送件秦式短剑很有可能是战争中被秦人遗弃的一件武器。

更有:

综合W上分析,一期商洛地区只有晋国和楚国两个诸侯国。这个时候晋、楚以蟒岭为界,蟒岭北边的洛南盆地为晋的阴晋地;蟒岭南的丹江河谷为楚之商公在的商邑。

既然秦国没有越过秦岭,晋(魏)与楚国又是接壤的,秦是如何在函谷关以南拿到一个没有城邑的飞地的?

这个时候我不禁陷入了猎头状态:

WHY......?

塔斯丁狗!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有所裨益吧。

标签: #函谷关 #秦惠文王 #秦孝公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