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录于话题#唐朝历史30#中国古代史102
魏征正在教训李世民
谥号被认为是 “国之大典”,其作用有二,一是“谥之为言引也”,就是对有身份的人一生的总结;二是避讳,所谓“生有名,死有谥,名乃生者之辨,谥乃死者之辨”。后代出于孝顺一般都给逝者美称,至少也是中意词,太无恶不作的才会得到“纣”“炀”“谬”“丑”这种直接开骂的恶谥。在诸多谥号中,士大夫一生为之奋斗的最高谥号就是“文正”,“文正”如何成了最高荣誉呢?这还要从魏征说起。
一、谥号地位的抬升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辍朝五日以示哀思,并追封了魏征一大堆荣誉,什么获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等等,但更关键的是皇帝赐谥号“文贞”(文贞就是文正,宋仁宗叫赵祯,同音而避讳故改“文正”。到了明代,文贞再次出现,却成了二等谥号)。这是“文贞”二字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宋仁宗
唐代以前对死后之事,出于尊重一般都给好词,至少是中意词,比如西汉平帝任内下面暴动不断,又发生了王莽篡汉之事,但依旧给他“平”字,这要真按事迹来说,该给他“乱”字才对啊。一方面是好词以示尊重,另一方面就涉及了对谥号的另一种解释,即缺啥补啥,他活着的时候缺平安,死后给他补上。这是宋代以前,不轻易用恶谥的主要原因,只有太为非作歹、无恶不作的人,才会给他一个直白的骂名,比如隋炀帝。
隋炀帝
但到了宋代,因理学的发展,对“名”“义”特别看重。程颐是理学代表,他就大肆宣扬谥号的作用,俨然谥号决定论的代表。程颐说:“能致天下于大治者,无他术,善恶明而劝惩之道至焉尔。”首先程颐的中心论点就是能取得治世的最核心原因是名善惩恶。然后说“刑罚虽严,可警于一时;爵赏虽重,不及于后世”,就是现有的奖惩制度都只有一时之功效,但“惟美恶之谥一定,则荣辱之名不朽矣”。这样程颐就推出了君主严格谥号的必要性。
荣誉甚至比官爵都重要,这是宋代的共识。所以自宋代开始,谥号开始直接对应人物生平,包含强烈的奖罚誉赞。
宋代大臣
二、魏征是否配“文”?
谥法中“文”字简直就是一切美好形容词的总汇,比如形容政治才能非凡、勤政爱民,即“经纬天地、慈惠爱民”曰文;形容人品好、学问高、谦恭有礼,即“道德博闻、勤学好问、博闻多见、忠信接礼、敏而好学、德美才秀”都曰文;形容有创新、开制度、传教化,即“能定典礼、经邦定誉、施而中礼、修德来远、修治班制”也曰文。
从这个标准看,政治上有作为,道德好,文化素养高,这都是套话了,这是每个有名的大臣都必备的才能。咱们专门看看魏征创建的制度。
唐人
从贞观三年(629年)魏征任秘书省监,到贞观七年(633年)才转为门下省侍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这5年间,魏征在朝上的作用其实不大。“秘书”从字面来看就是皇家藏书,秘书省就是皇家图书馆,秘书监就是图书馆馆长。贞观三年,李世民刚继位不久,他要应对北面的突厥,内部又要处理朝野对他杀兄弑弟的骂名李世民谥号,为此他只能怀柔李建成旧臣,魏征作为李建成集团的佼佼者,是主要怀柔对象。但荣誉可以给,给实权又不放心,所以对魏征既要用又要防,最终太宗给魏征秘书监的职位,同时加“参知政事”衔,让一个图书馆馆长成了有资格登堂入室的重臣。魏征对李世民的心思心知肚明,所以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取得皇帝信任。
魏征(左)和李世民
《唐会要》说贞观三年初,于中书省内设置秘书内省,专修五代史,魏征以秘书省监的身份监督秘书内省,此时魏征的办公地在中书省内,又有参知政事衔,是宰相,能直接接触中书省机要。但到了年末,唐朝设立了专门的史馆,秘书内省就被废了,魏征也就脱离了中书省,回到了“清而不要”的秘书省,此时省内藏书达20万卷,这都需要秘书省归档、整理、复印(手抄),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魏征开启了书籍分类新方法。
他的方法就是“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他将古往今来的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下分55类,这实开此后四库分类法的先河。针对浩大的图书整理工程,他在原有秘书省编制基础上招收了大量临时工李世民谥号,即秘书省原16名正式编制的校正不变,但这么点人根本无力应对庞大的校书工程,所以秘书省面向全国招收了20名副校对,100名抄写手。其入职者只需精通文字,不管有无功名。经过魏征5年时间的整理,到了贞观七年(633年)魏征转任前,秘书省藏书已经分门别类,成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文化殿堂。
隋唐的朝廷
魏征在秘书省期间还亲自兼修了《隋书》《群书治要》《五礼》《诸王善恶录》等,其主要目的就是“采经史百家之内嘉言善语、明王暗君之迹”,以警醒后世。这些书籍中又数《隋书·经籍志》地位最高,是唐以前所有图书的总结性文献,“惟藉是以考见源流,辨别真伪”。
可见,魏征在正式成为宰相之前,就已经建树颇多,绝对配称“文”。那他配称“贞”吗?
三、魏征算是个贰臣?
《易·乾卦》卦辞就是“元亨利贞”。乾卦是六十四卦之首,万物开始,“贞”有巩固之意。到了谥法中,“贞”和“正”的解释类似,同样也是美好词语的代表,什么坚贞不屈、清白守节、保节扬名,但这些词好像和魏征不沾边。从行为上看,魏征先投太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接受招安加入了李世民阵营,的确叛主。这么看来,那他就是个贰臣喽?
李建成
但从实质上看,玄武门之变是皇家内部的争权夺利,和百姓生计的关系似乎不大,李建成在反隋战争中也建功颇多,他并没有李世民以后史书描写得那么不堪。魏征最先下注的是李建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为人民服务。但现在换成李世民当家做主,他觉得魏征有能力、无回护、对老板直言敢谏,是个匡世之臣;而魏征为了继续为人民服务,也就顺坡下驴加入李世民阵营。从这一过程看,虽然魏征跳过槽,但却没有跳出为国家出力,为生民立命这个圈。换一个老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也不算背叛吧。
“贞”(正)还有内外用情、忧国忘死、直道不挠、德性正固、率义好修、心无偏曲、守道不移的意思。这些好像和魏征挺像。从以后的历史看,魏征跳槽可没有因出身不干净就昏庸无为,唐太宗“怕”魏征、魏征和太宗对骂、魏征怒怼唐太宗的故事就不用多说了,总之可以看到,李世民登基后,魏征依旧直言敢谏、不避斧钺,加上太宗也是一代明君,君臣共治开创了一代盛世。所以说魏征也的确配得上“贞”字。
魏征
文史君说
宋代,不仅理学发展,还重文轻武,宋又有不杀士大夫的遗训,士大夫守节敢谏成为风气,而魏征自然就成了直言敢谏的头号代表,魏征谏唐太宗的故事广为流传,魏征成了一时偶像,加上魏征有创新,他开创的四部分类法成了后代图书分类的典范,《隋书》尤其是《经籍志》成了唐以前图书的总结性文献。这一切都抬高了魏征的地位。到了司马光这里,他终于说出了说“文正(贞)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如此一代偶像的谥号成了后世文人的最高追求。
司马光
参考文献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
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2000年。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