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从儿时就开始有梦想,但是奇怪的是,经过社会的摸爬滚打,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们反而离梦想越来越远,甚至有人放弃了拥有梦想的权利。
人们自嘲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终将回归现实。”
真的是这样吗?
很多人把自己的沉沦归根于现实的残酷,认为没资源、没人脉就是自己一事无成的原因。
可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资源、人脉只是外在的能量,这些的确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实现目标,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内驱力,靠自身的能量。
为什么人们无法实现梦想,甚至无法现实大一点的目标呢?
昨天的文章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关键在于思维。
大多数人只想一蹴而就地实现梦想,他们不会用三年、五年这样长期的规划逐步实现梦想。他们经历的时间太长就是在浪费时间。
可是,梦想如果能在短时间内轻易实现,那也就不能称为梦想了,不是吗?
可惜的是,并没有多少人能踏实的做到花时间去一步步地积累,大家只想要“短、平、快”的成果。
有的人会问,我是立志做大事诶,如果时间都消磨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上,岂不是在浪费生命?
我们经常会听到振奋人心的话,比如: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做第一流的人才, 干第一流的事业, 说第一流的话语, 怀第一流的见识。”
这样的语句的确能让人心潮澎湃、充满激情,但是,然后呢?
然后,你再也沉不下心去踏实做事,总要急于去做大事,想快点出人头地、一鸣惊人。
但是,最后的剩下的却只有内心的焦虑和浮躁。
如果是这样的话,再好的豪言壮语都会变成鸡汤,因为它没能促使你切实的行动。
所以,并不是只要内心装着伟大的梦想,自己就能变得伟大,最重要的是自己能持久地一点一滴从小处去践行,怀揣着不急、不弃、不求大的心态。否则,只会变得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最终一事无成。而这就是平凡的大多数人。
难道我们就不能怀有梦想、抱负了吗?
并不是。
《道德经》: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意思是: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
这句话的最大的好处是,它从低到高清楚地阐述了遵守大道的好处:
“修于身——真,修于家——余,修于乡——长,修于国——丰,修于天下——普。”
不同层次的“修”会得到相应的结果。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这段话还体现了实现抱负的过程:
从“身”到“家”再到“乡”最后到“国”和“天下”。
所以,实现抱负要从修“身”开始,最后才能实现修“天下”。而不是直接跳过低层阶段,直接奔着最高阶段。
这和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样的,都是从“修身”逐层到“平天下”。
现在明白了:如果要实现伟大的抱负,必须从修身开始,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如何修身呢?
《道德经》: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意思是:我有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俭让,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慈爱所以能勇武;俭让所以能宽广;不敢处在众人之前头,所以能成为万物的尊长。
修身就要做到三点:“慈”、“俭”、“不为天下先”。
接下来分别说说这三点的奥秘。
一、慈
“慈故能勇”,这句话冷眼一看是矛盾的,慈不就是要有慈爱、怜悯之心吗?这不是一种退让、容忍吗?
有一句话:“女本柔弱,为母则刚”。比如,一个柔弱的女子,会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变成“女超人”。
慈故能勇中的“慈”,不仅仅指对自己孩子的慈爱,它包括万事万物,这种慈爱是一种大爱,拥有这种慈爱也就有了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格局。
“慈”还体现在对事物的态度上,细腻、温柔,而且这种心境是平静的,而“静能生慧”,因此,慈爱还能生长出智慧。
当你怀有慈爱之心,遇到危难之时,不仅不会退缩,还会激发出巨大的能量与之抗衡,“心底无私天地宽”,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巨大的正直和勇气,而且这样的人,不禁让人觉得有着“心有猛虎而细嗅蔷薇”的魅力。
二、俭
懂得俭让就会取用有度,不穷物力。
这有什么好处呢?
最主要的好处有二个:1.专注。2.自律。
如果我们整天想着豪华的办公室、漂亮的房子、车子时,我们就无法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而无法专注、聚焦的事业是无法成功的。
乔布斯和扎克伯格,他们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成功人士,然而他们却数十几年如一日的穿着同一款式和颜色的T恤,不同点是,乔布斯的是黑色的,扎克伯格的是灰色的。
难道他们只有这一件衣服?
用扎克伯格的话说:“虽然大家看我每天都穿一样的T恤,但它们并不是一件,我的灰色T恤有不少于20件。我每天早上起来都有超过十亿的人在等着我服务,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无意义的事情上,在生活中,我总是尽量简单一些,少做选择。”
“俭”能让人自律地减少欲望,专注事业,约束自己的言行、思维,一个人的精力的聚焦在哪里,哪里就容易做出成绩。
三、不敢为天下先
有的人说,成功不就是竞争吗?不就是要争到第一吗?
其实,第一不是争到的,而是做好内在事情,自然而然呈现出来的。
如果只想尽一切办法去争夺第一,就算偶尔争到第一,也是无法长久的。
因为,你一争就会注重于表面,就容易被外界环境影响、被外界牵着走,从而忽视夯实内在的根本需求。
《道德经》说:
不失其所者久。
意思是:不失去根基才会长久稳定的发展。
我们做事业的关键在于“守内攻外”,但是只有把自己的“内”守好了,才能更好的发展,没有了根基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法长久。
《道德经》说: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思是:圣人想要以民众为上,一定会把自己放在低的位置,想要以民为先,必须把自己的利益得失放在民众的后面。但事实上,当他这么做的时候,民众却以他为上,以他为先。这时候,圣人虽处上位,民众却不会担心自己的前途、利益受到损害。天下人也会乐于推举他,因为他能容纳别人的利益,所以,天下人不会与他相争。
那些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踏踏实实夯实内在的根基,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不置身在天下人的前面,去争夺那些人人喜爱的珍贵的东西,或逃避人人厌惧的凶险之难的人,才会被民众心甘情愿地推举成为领袖。
“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并做到的事情,当你真正持续去实践这三宝,你将脱胎换骨,你会实现自己伟大的抱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