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记》中,如来佛祖与玉帝的关系颇耐人寻味。他们一个是西天极乐世界至高无上的佛祖,超渡四方的善恶生灵;一个是天宫位高权重的皇帝,掌管着天上人间的生死轮回。有人认为,佛祖地位比玉帝高,并列举了几个理由:其一是佛祖知道玉帝的来龙去脉,年龄要比他长,道行要比他高。其二是如来与悟空赌胜,如果输了,他有能力和权力让玉帝搬出天宫到西方居住。其三,如来见玉帝可不遵朝礼,只合掌称谢。其四,如来在安天大会上高坐首席,王母娘娘亲自净手摘桃,施礼拜谢。但这四条理由并不充分,在此,我们可以从如来与玉帝的唯一一次碰面谈起。
第七回,孙悟空大闹天宫,玉帝及诸神仙天将无计可施,只好去西天求如来。如来和悟空赌斗,并将玉帝拿来做赌注,看来如来的地位是高些。但等到镇压悟空之后,玉帝为表示感谢,请如来参加安天大会。如来竟然不敢违悖,恭恭敬敬地合掌谢道:“老僧承大天尊宣命来此,有何法力?还是天尊与众神洪福。敢劳致谢?”其谦恭卑微令人 舌。如来回到灵山,对众弟子吹嘘自己的荣耀:“玉帝大开金阙瑶宫,请我坐了首席,立‘安天大会’谢我,却方辞驾而回。”看来他很在乎玉帝对自己的态度,据此我们实在不能说如来的地位比玉帝高。比较而言,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样一个原则:玉帝的地位高,如来的法力高,他们处在两个不同的世界,很难说谁高谁低。
关于如来的出身,小说中表现不多,只有第七十七回寥寥数笔。如来对来搬救兵的悟空说:
自那混沌分时,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再交合,万物尽皆生。万物有走兽飞禽。走兽以麒麟为之长,飞禽以凤凰为之长。那凤凰又得交合之气,育生孔雀、大鹏。孔雀出世之时,最恶,能吃人,四十五里路,把人一口吸之。我在雪山顶上,修成丈六金身,早被他也把我吸下肚去。我欲从他便门而出,恐污真身,是我剖开他脊背,跨上灵山。欲伤他命,当被诸佛劝解:伤孔雀如伤我母。故此留他在灵山会上,封他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
如来的自述其实是承认了他与妖精大鹏金翅雕的甥舅关系。
太上老君这个人物,原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据《神仙传》卷一记载:
老子者,名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人也。母怀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或云,老子之母适至李树下而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
老子的神化是魏晋时代才开始发展起来的。魏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为躲避战乱与杀戮,士大夫们逃避现实,崇尚虚无,因而老庄玄学之风大畅。影响所及,加上道教尊崇其为祖师,传说人物老子自然便成了神话人物,后来更成为天上的太上老君。《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居住在兜率宫,乃三十三天之上的离恨天。虽然受玉帝的管辖,但相对于其他神仙来说,他有更多的自由,其职责也比较单纯,主要是为玉帝炼丹熬药,譬如他经常为玉帝的“丹元大会”敬献“九转金丹”。玉帝与太上老君的关系,更像是人间皇帝与道士的关系。这其实隐含着作者对明代社会现实的某种批判。当时以皇帝为首的统治者迷恋于修道炼丹,妄想长生不老。明世宗更是崇尚道教到了极点,他先后封道士邵元节、陶仲文为“真人”,官至礼部尚书,甚至于自号为“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君”。由于皇帝的大力提倡,上行下效,整个社会被弄得乌烟瘴气。
至于如来与太上老君,他们见面的次数不多,主要有两次。一次是为了对付孙大圣,太上老君将悟空放在炼丹炉里烧炼,谁知反倒将他炼成个火眼金睛;而如来法力宏大,很轻易地便将悟空压在五行山下。看来如来的法力大于老君。但从法宝上来说,他们倒有一番较量。第五十二回,独角兕大王逞威,所依赖的便是太上老君的“金刚琢”。这“金刚琢”异常厉害,不但将悟空的金箍棒套去,就连玉帝派来的天兵天将,都败在了这“金刚琢”上。悟空无奈去请如来,如来派十八罗汉开宝取出“金丹砂”相助。那知“金丹砂”才一放出,马上被“金刚琢”收去。这“金刚琢”到底是何宝物呢?且看老君的回答:“我那‘金刚琢’,乃是我过函关化胡之器,自幼炼成之宝。凭你甚么兵器、水火,俱莫能近他。——若偷去我的‘芭蕉扇儿’,连我也不能奈他何矣。”不但这“金刚琢”厉害,还有更厉害的“芭蕉扇儿”,太上老君的法宝够厉害的了。
如来、玉帝和太上老君对待手下的态度不尽相同。如来对手下的众佛要求很严。唐僧的前身金禅子便是因为听他讲法时偶尔走神而遭受贬下凡尘之苦。他一般不轻易离开所居住的西方灵山宝刹大雷音寺,唯一的一次出山是被玉帝请去降伏孙大圣。而在临走时,他还嘱咐众徒弟:“汝等在此稳坐法堂,休得乱了禅位,待我炼魔救驾去来”。不过如来有时也会有仁慈的一面。譬如他对灵山脚下得道的黄毛貂鼠精便网开一面,尽管貂鼠精偷了灵山琉璃盏的灯油,后来又在下界为妖作恶,但还是被他赦免;对陷空山的金鼻白毛老鼠精,如来也是大发善心,虽然老鼠精偷了他的香花宝烛,但他还是以“积水养鱼终不钓,深山喂鹿望长生”为由饶了妖精的性命。
关于玉帝对手下人的态度,我们有专门的论述,归纳起来便是个“严”字,猪八戒和沙僧便是明显的例子。只有太上老君较仁慈,小说中几乎没写到他对弟子的惩罚,反倒经常出现他为下界为妖的“身边人”(包括金银二童子、坐骑青牛等)护短的事。看来只有在老君手下才好过些。
如来和玉帝还有较强的报复心。第三十九回,文殊菩萨被乌鸡国国王一条绳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三天三夜。如来一气之下将那乌鸡国国王推下井去,浸了三年,算是报了那三日水灾之恨。玉帝的报复较之如来更重。如来还只是对一个人进行报复,而玉帝的报复更是波及到周围的其他人。第八十七回,玉帝三年前出行,驾至凤仙郡,发现地方长官将斋天的素供推倒喂狗,并口出秽言。玉帝盛怒之下罚凤仙郡三年干旱,造成当地的老百姓“三停饿死二停人,一停还似风中烛”,境况极其悲惨。本来,郡守只是无意中冒犯了玉帝,那料玉帝的惩罚竟然这样严厉,玉帝的心胸确实狭窄。
如来、玉帝、太上老君,虽然都位高显赫,但其形象并不完美,这或许正是作者所要极力表现的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