勑
临摹一本经典的古代法帖,体会、理解它的艺术个性应该是我们所有工作的核心。而抽象的艺术个性往往是附丽于某些标志性的用笔方法或结构形式而存在的。
因此找出这些标志性的笔法和结构,将成为我们成功地进入这本碑帖的突破口。
那么具体到这个“勑”字,我们的突破口应该选在哪里呢?
为了找到答案,我们不妨先来做两组比较。
在第一组中,被用来和欧阳询做比较的是智永禅师。他的书法跟欧阳询其实是从王羲之这根主干上生出的并蒂之花。
只是两人虽然师出同源,却往不同的方向发展出了一些个人的特点。
对比他们书写的“勑”,两个字的区别聚焦在声符“来”上。智永禅师的第二横起得比较矮,而欧阳询则写得高些,因此带来的视觉效果是欧阳询的字重心要高于智永。
欧体楷书常常给人以痩硬清健的印象,这其中,重心高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但话又反过来说,并不是解决了重心高置的问题就必然能表现出欧楷的上述视觉特征。下面这一组对比图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上图从左到右依次是传为褚遂良所书《大字阴符经》、颜真卿《多宝塔碑》和欧阳询的《九成宫碑》。
我们注意一下三个字的声符“来”,第二横的起笔位置其实相差无几,但褚书和颜书都把“丿”写得很长,而欧书的“丿”却很短。这一长一短造成的视觉效果有什么差别呢?
当“丿”伸展得很长的时候,我们的视线会随着这一笔向左下方移动,最终瞩目在左下角圈出的这个位置上。
当“丿”比较短的时候,声符“来”的主笔将调整为一竖,而我们视线的焦点也会从左下角转移到上图中被圈出的位置。
是这个视线焦点的调整,连同重心的高置一起,构成了欧楷特殊的视觉冲击力。
撰
从结构特征上看,这个“撰”字需要左收而右放。具体地说,就是收住上图中的①和②两个笔画,而放长笔画③。
另外,这个字所有横向走势的笔画都有明显扛肩的倾向,而重心的最终找平,要靠声符“巽”的最后一点来实现。
维
书写这个“维”字,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声符“隹”的笔顺。它的正确笔顺应该是:
书写“隹”,绝不能照“亻”的笔顺一样先写长“丿”,接着写左“丨”。“隹”的笔顺是由它早期的篆形决定的,其形状是这样:
对照前一幅图中的楷书字形,②和③两笔其实是由一个笔画拆分演变而来的,因此在书写的时候只能先写②后写③。
关于这一点,传为欧阳询书写的《千字文》也能为我们提供有力的旁证:
之所以在书写的时候要斤斤于笔顺,是因为笔顺的改变带来的是使转的区别,而使转的区别又会造成笔势的变化。
所以练习楷书,厘清笔顺应该是一个首要的基础性工作,万不可以忽视。那种只管看着字形照猫画虎地凑笔画的写法,是不可能练好楷书的。
至于说到这个“维”字的特点,我想用一个我临败了的字来跟原作做一个比较:
对比原拓,我临写的这个字,在声符“隹”的中宫位置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空档,而这是欧楷结字的大忌讳。
欧阳询的结字,往往会把中宫收得特别紧,具体到这个字来说,要实现这种紧缩中宫的效果,就得把“隹”的左竖挪到上图中红色虚线标识的位置上。
而改动之后的字形就成了下面这样:
贞
欧阳询的楷书常常被人冠以“险绝”之名。我个人的理解,“险绝”的表现之一,是欧阳询的字往往倾而不到。
我们只要把上面这个有左倾倾向的“贞”字与摆正的字一对照自然清楚:
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欧阳询作品中这种倾而不倒的字形绝大多数都是向左倾斜的这使我怀疑,写成这种特殊的结构布局有可能跟欧阳询的惯用的坐姿或者执笔姿势有关系,只是关于这一点猜测,目前我还没有找到文献上的印证。
— THE END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