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体育运动史,职业运动员少有长寿者。由此可以看出,过度运动对身体也不好。因为在运动过程中,伴随着肌肉收缩的同时有能量的丢失和代谢废物的产生,机体需要通过休息来补充能量、修复组织和进一步处理一些代谢产物,这一过程称“重新整合过程”。如果缺失这一过程,或这一过程不足,机体就会出现整合错误或代谢紊乱,疾病就会不期而至。
同样,过分地静也并非是件好事。比如说,现代人肥胖固然与饮食太丰富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运动不足导致的能量过剩。所以动和静不可偏颇。正确的观点应该是生命在于动静平衡。动静平衡,经络自然平衡,人体内的阴阳也就平衡了。阴阳平衡,就不会生病。
1.静以养神
我国历代养生学家都非常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神气清静,人才能健康长寿。由于“神”有易动难静的特点,“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常,处于易动难静的状态,因此以静养神就显得特别重要。
“静神”实际上是指精神要专一,摒除杂念。正常用心,能“思索生知”,对强神健脑会大有益处。但心动太过,精血俱耗,神气失养而不内守,则可引起脏腑和机体病变。正如《黄帝内经》所说:“生病起于过用。”即人们要健康长寿,就要注意劳逸适度,因为很多疾病的产生都是由于劳动、饮食、体力、精神等超过正常的限度所造成的。
静神养生的方法也是多方面的,如少私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等。就拿练静功来说,其健身机制却体现出“由动入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常练静功有益于精神内守,而静神又是气功锻炼的前提和基础。
2.动以养形
形体的动静状态与精气神的生理功能状态有着密切关系,过静而缺乏动就会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时间久了便会损寿。所以,((吕氏春秋?达郁))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的能力,提高生命力,故金代医学家张子和强调,“准以血气流通为贵”。
适当运动不仅能锻炼肌肉、四肢等形体组织,还可增强脾胃的健运功能,促进食物消化输布。动形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劳动、舞蹈、散步、按摩等,以动形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3.动静适宜
凡事过则不利于身体,对于运动来说更是这样。因此,运动养生理论固然重要,但是也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原则。最好的办法就是动静适宜。
我国古代养生家们一直很重视动静适宜,主张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动为健,静为康;动以养形,静以养气;柔动生精,精中生气,气中生精,是相辅相成的。实践证明,能将动和静、劳和逸、紧张和松弛等这些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处理得当、协调有方,则有利于养生。
要做到动静平衡,就要掌握动静度。这主要凭自己的实际感觉,运动后或静养后身心舒畅、愉快就是最直观的标准。如果运动停止一段时间后,呼吸便恢复正常,脉搏、心跳也恢复正常,说明动得有度。如久久不能恢复正常,自我感觉也不好,说明运动有些过度。如果动后呼吸、脉搏、心跳加快不多,也无气喘感,说明运动不足。
一个人的动静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与人的体质、年龄以及运动情况都有一定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随时掌握好自己的身心变化,并适当调整自己的动静度。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