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是刘备的军师,应该坐镇后方,却为何死在冲锋陷阵?有何隐情
“今日我死,乃天命也!”聪明才智足以与“卧龙”诸葛丞相齐名的“凤雏”庞统临死前发出了最后一句感叹。
公元214年,刘备决意攻打白帝、江州等地方,并派军师诸葛亮,手下大将赵子龙、张飞等人率军出发,而他自己则转而进攻雒城,这时作为刘备另一个军师的庞统自然是要随军一道前去的。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庞统这一去,竟是再也没有回来。落凤坡一战,庞统于前线战场被乱箭射死,年仅三十六岁。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会感到奇怪,庞统和诸葛亮一样,是刘备的军师,按理说,他就算和刘备一起出征,也应该坐在后方大营中出谋划策,观看战局啊,怎么会被乱箭射死在前线战场呢?这着实令人好奇,庞统之死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凤雏”之名
作为《三国演义》中最像神一样的人物,诸葛亮无疑拥有非凡才华和绝高智商,能够与他齐名被称为“凤雏”,庞统的实力自然也是不可小觑的。而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首先,作为一位谋士,一位军师,庞统确实是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不管是在为孙权效力,亦或是投入刘备麾下之时。
最初,庞统倾向于东吴庞统连环计,投靠周瑜麾下,做了个小小的功曹。显然,这并不能满足庞统的期许,他希望自己可以得到重用。上天或许总愿意给聪明人更多机会,很快,赤壁大战一触即发,这给了庞统表现自己的契机。
为了顺利混入曹营实施计划,庞统假装自己是那种不被重用,且十分厌恶周瑜的隐士,非常成功地得到了曹操使臣蒋干的赏识。
于是,经由蒋干的介绍,曹操同意庞统进献计策。就这样,历史上家喻户晓的“连环计”诞生了。庞统让曹操将所有船只用铁链连在一起,以便于统一作战。曹操一想,挺好,就同意了。但他却万万没想到,那天刮起了东南风,吴军大败曹军,周瑜也因此立了一大功。
不过,说句实话,这个头功算起来应当是庞统的,没有庞统,周瑜怕是不可能立这么大的功劳。
这时的庞统大概也没想到自己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却依然得不到孙权的重用。庞统又碌碌无为了几年,最终被鲁肃、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到了刘备麾下的庞统,就像鱼儿到了水里,他自由地施展才华,连出三条计策,助力刘备夺取益州;同时凭借自身能力,站稳了在蜀地的脚跟,尽心尽力地为刘备谋划。
但谁也没想到,庞统会被乱箭射杀在落凤坡。
暗藏矛盾
最初得到刘备重用的庞统确实一心以为自己在刘备心中是值得信任,也是可以和诸葛亮相媲美的。但他很快又被现实打脸了。
一次,在一场宴会上,刚打到涪城的刘备很高兴,办了宴会,他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结果庞统却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刘备听了这话,很生气,骂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庞统马上站起来,转身出去了。但刘备马上又把他请了回来。庞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一眼也没看刘备,自己吃着东西。这时刘备说:“向者之论,阿谁为失?”庞统不紧不慢地说:“君臣俱失。”刘备听了,大笑。
庞统嘴里说着“君臣俱失”,但从他没看向刘备的举动便可以看出,经过今日一出,庞统与刘备之间算是埋下了隔阂与矛盾。
但庞统真正醒悟,意识到在刘备那里,自己和诸葛亮的差距究竟有多大是在攻打雒城的时候。经过庞统多次劝说,刘备终于下定决心攻打雒城。却没曾想,在兵发城下,大战一触即发之时,诸葛亮竟给刘备传信,对于攻打雒城一事,希望刘备可以回荆州再次商议。
这让刘备很为难,一面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一面是能力超强的庞统,到底该如何抉择呢?几经思考,刘备还是选择听取诸葛亮的建议,回荆州。这个决定让庞统很生气,他依旧坚持攻打城池,违背刘备。于是他对刘备说:“统肝脑涂地,方称本心。主公再勿多言,来早准行。”
就这样,庞统与刘备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了极点,庞统深刻意识到,自己在刘备那里根本就没有任何值得被信任的地方,刘备一味信任诸葛亮庞统连环计,已经是个彻头彻尾愚仁愚义又愚信的人,自己已经没必要为他效力了。庞统这样想着,上了前线战场,于乱箭之下慷慨赴死,年仅三十六岁。
这样看来,庞统作为军师,却死在前线战场,背后当真是有大大的隐情!
纵观庞统这一生,全然是富有悲剧色彩的。与诸葛亮同出一门,却一开始就阴差阳错错过了刘备这一明主;几经辗转,岁月蹉跎,巧设连环计,却依旧没能得到重用;而后终于得到刘备赏识,用尽自身才华为刘备谋划,却发现刘备是个愚仁愚义,一味信任诸葛亮的人,到头来,只落得个死于乱箭的下场。
不得不说,庞统这一辈子,当真是可悲可叹啊!
参考资料:汪宏华.三国顶尖谋士之一:凤雏庞统以死让贤[J].法制博览,2008(5):26-28
梁韶娜.论《三国演义》中庞统的悲剧人生[J].《青年文学家》,2014(10Z期):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