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不想拿诺贝尔文学奖的数学家不是好哲人 | 科学档案
●●●
如果说,世界上有哪位科学家可以称得上是博学广识数学家的资料,能够在不同领域都获得极高成就,那我们今天讲的这个人一定符合标准。
1872年的今天数学家的资料,在英国蒙默斯郡的贵族家庭里,诞生了一位未来对英国乃至西方各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男孩。大概伟人都不得不经历生活带给他们的磨难,在男孩出生后的2到4年里,他的父母亲相继因病去世,而他则被送到祖父母家里,在那里开始了他的童年以及启蒙教育。
他就是英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作家、社会评论家、政治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伯特兰·罗素。他发现的“罗素悖论”引发了20世纪初的数学基础危机,他在数学领域的巨著《数学原理》成为了里程碑式的著作,他的《西方哲学史》让他获得了195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不仅如此,他还是活跃的和平主义社会活动者、女权主义者。
他的童年是和祖父母以及哥哥、姐姐、叔叔们一起度过的,这一段经历对他未来的成就有着很深的影响。他的祖父约翰·罗素勋爵在维多利亚时代两度出任首相,并获封伯爵爵位。而他的祖母则是一位具有清教徒式道德观的“伯爵夫人”,从道德上对罗素有着很高的要求,并对罗素人生观的塑造有很深的影响。
“不可随众行恶”这句祖母强调给罗素的话,也在罗素之后的生活中扮演者“引导者”的作用,成为他不惧成为“少数派”的动力之一。
罗素从小对数学逻辑等就很感兴趣,加之自己叔叔和姑姑从小就在科学和政治领域对他的教导,罗素在这几个领域表现卓越。除此之外,他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怀疑主义。
罗素从11岁开始从哥哥那里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一方面对数学如痴如醉,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接受公理。在他眼里,除非他哥哥告诉他接受这些公理的理由,否则他不愿意接受这些已经成为定式的公理。于是哥哥告诉罗素:“如果你不承认这些公理,我们就讲不下去了。”罗素这才勉强承认这些公理。也是从那时起,罗素一直对数学的前提感到怀疑。不仅是在数学领域,包括在哲学领域,他也敢于批判现实,同时对通往未来的道路产生怀疑。在他看来:“一个观点,如果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是对的,就绝不该相信。”
罗素对哲学的研究并不是他的初衷,1890年他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数学,然而在第三学年,他虽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学位考试,但却转而去学习哲学,并且在1894年获得了伦理学荣誉学位。而后,他和G·E·摩尔一起创立了分析哲学,在他看来,哲学和数学一样,通过应用逻辑学的方法就可以获得确定的答案,而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一种能够解释世界本质的、理想的逻辑语言。
1950年,在他78岁的时候,罗素凭借《西方哲学史》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中这样写道:“罗素的哲学具体的体现了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先生当初设奖的动机……两人同样相信怀疑论和’乌托邦’的理想,并因对当代世界格局的悲观看法而共同强调了人类行为的理想化。”
参考资料:
1. 伯特兰·罗素 罗素自传[M] 商务印书馆,2002年
2.
3. #Early_life_and_background
4.
5.Russell,B.A.W Why I Am Not a Christian[R] 1927
5.伯特兰·罗素&梅仁毅 论怀疑主义的价值[J] 外国文学 1986(8)
6.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科学FM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
投稿: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