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十八大、中国外交、中国梦
〔提 要〕作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的新兴大国,中国外交日益呈现更加积极主动、全面平衡、开放包容、务实灵活的特征。中国外交的调整,顺应了世界大变化、中国大发展的形势需要,有助于抓住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基于世情、国情的总体形势及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国外交将保持延续性。
〔中图分类号〕D820
〔完稿日期〕2013年4月18日
〔作者简介〕鲁世巍,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十八大)对新时期中国发展及内政外交作出了全面部署。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扎实开局,从道路方向、内政外交的方方面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及“中国梦”作出规划,新作风、新气象、新思路亮点纷呈。2013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将十八大的一些战略部署、政治路线、理论创新等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两会”之后,中国新领导层亮相国际舞台,新时期中国外交布局次第展开。总体看,新时期中国外交既有继承也有发展,体现了创新性与延续性的统一。
一、外交态势新变化
随着中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外交在态势上出现新变化。
(一)中国外交更加积极主动
十八大突出了一些新理念。比如,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向世界表明中国希望建设什么样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
十八大对全面推进中国外交提出了新要求。比如,提出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等,表明中国外交在心态、姿态及行动上都将更加积极进取和勇于担当。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外交上更显自信。针对钓鱼岛和南海等问题的复杂形势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未来走向的高度关注,他们积极回应,多次发声,阐明中方立场和主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战略抉择”,要“增强战略定力”,以及中国出台首部专题型国防白皮书《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都显示了中国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高度自信和坚定决心,以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的从容自信。
中国外交展现了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愿景。今天中国无论是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还是在应对国际与地区热点问题上,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十八大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拓展中国在全球公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加强与各国及地区合作,将为维护世界稳定与繁荣作出新贡献。
有关专家指出,中国外交政策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从过去反对什么和不干什么转向干什么。[1]中国外交正在转型,将进一步从“被动应对”向“争取主动”转变,中国对国际体系的参与由融入向塑造转变,即角色从“接受者”、“应对者”向“建设者”、“塑造者”转变。时任外交部长杨洁篪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同上个世纪相比,二十一世纪的国际多边体系应当扩大代表性、提升公正性、增强实效性。中国是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我们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为使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而发挥应有作用。”[2]
(二)中国外交更加全面平衡
中国外交在指导原则和布局上都更加注重平衡。在外交原则上,一是平衡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发展与依靠发展的关系。由多年来一直注重服务发展、促进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到同时也强调依靠发展,发挥大国作用和影响,更加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二是平衡把握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在坚持韬光养晦的同时,强调积极有所作为,表现为外交上的主动性、进取性。三是平衡把握坚持独立自主与发挥大国作用的关系。坚持不结盟、不干涉内政等原则,同时在国际及地区事务中,积极发挥与自身实力相适应的建设性作用。十八大首次将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写入报告,既是对国际社会期待的回应,也是中国外交自我调整的表现。四是平衡把握国际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有学者认为,随着实力增强,中国既要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指国际社会权力再分配),也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指国际责任再分配),实现责与权的平衡。[3]
在外交布局上,平衡把握国别区域外交与领域外交的关系。在国别区域外交中,把握重视发达国家与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关系,拓展双边与多边外交的关系。在继续重视对大国、周边国家工作的同时,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工作和多边外交的投入。十八大提出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意味着中国更加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参与度,在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中更好地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
在领域外交中,十八大除原有意义的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的外交之外,重视海外、海洋、网络、太空等领域的利益维护,首次将“公共外交”写入报告,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十八大也表明中国将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作为理想追求,让中国站在21世纪国际道德的制高点,有利于塑造和提升国际话语权。[4]专家指出,未来中国外交将努力拓展高边疆,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人文领域刮起“中国风”,留下中国印记和亲和力,实现“硬实力”与“软实力”齐头并进。[5]
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后首访俄罗斯和非洲三国并出席“金砖国家”峰会,以及随后出席博鳌亚洲论坛等一系列外交活动,显示中国新领导层的外交开局从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公共外交、海外利益保护等方面展开,展现了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外交部长王毅在介绍习主席首访成果时表示,此访有利于维护中国周边稳定,有利于夯实中国外交基础,有利于推动大国关系良性互动,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是一次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功实践。
(三)中国外交更加开放包容
中国外交更加突出合作共赢,展现全球情怀。十八大指出,人类共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重申中国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出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在原有的旗帜表述上增加了“共赢”二字,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等,处处闪耀着合作共赢思想的光辉,展示了中国开放包容的大国胸怀。
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要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专家认为,习总书记讲话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已成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中国梦”的实现已经同整个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联系在一起。合作共赢实际上就是实现中国机遇与世界机遇对接的桥梁,它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适用于其他有关领域。[6]“中国梦”与“世界梦”相互包容、相互支持,“中国梦”将不仅造福中国,同时也会造福世界。
中国外交过去提“平等”,现在提“公平”,追求平等和公平的平衡。十八大提出“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专家认为,公平就是要对小国给予照顾,强调共赢就是提倡要建立一个新型的国际规范。规范不仅仅维持秩序稳定,还要使大家都受益。[7]“公平正义”体现了共赢的理念,也是对共赢的新诠释。习近平清晰地传递出新外交战略的新思路,即处理国际关系时强调“合作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合理关切。[8]
(四)中国外交更加务实灵活
十八大报告有关外交方面的内容较过去的报告更显充实,提出的许多目标、话语都相当务实。突出外交为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的导向,就经济外交作出明确阐述。十八大明确提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对国家利益认识的升华,适时将这些写进报告,表明中国要下更大力气来做这方面的工作。“两会”之后,我国着手重组国家海洋局、设立高层次协调机构国家海洋委员会,加强海上统一执法,标志着建设海强国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
在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十八大提出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这对中国下一步国防和军事现代化发展目标给予了一个务实的界定。在新国防白皮书中,首次出现“维护海洋权益”和“维护海外利益”两节,这反映了发展利益日益成为国家核心利益重要组成部分的客观现实。
中国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多实实在在的贡献。据测算,今后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达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可能超过4亿人次,这将给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注入强大动力。作为联合国五常之一,中国积极参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应联合国请求,中国政府将于今年下半年向联合国利比里亚任务区派遣一支140人的维和警察防暴队,这是中国首次向非洲派遣成建制维和警察防暴队,有利于增强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影响力,对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与稳定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在外交风格上,刚柔相济,更加灵活。习近平的外交风格朴实、平易近人,他用平和的语言把中国的外交理念、与世界的关系、与访问国的关系都阐述得非常清楚,但在原则问题上绝不让步,坚守底线。他强调指出,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专家认为,习近平讲话为和平发展条件划定了边界,维护核心利益是和平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不会牺牲中国的“核心利益”,凸显新一代领导人捍卫中国领土主权的决心。这个讲话“强势不强硬”,展示了原则性和策略性的高度统一。[9]
近年来,菲律宾、越南、日本等国不顾中方劝阻,在南海和东海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中方在外交上进行了坚决斗争,坚定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习近平就任中央军委主席后的第一部中国国防白皮书,明确点出“个别邻国在涉及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上采取使问题复杂化、扩大化的举动,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制造事端”,强调“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坚持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二、国内外形势变化呼唤外交创新
(一)世界大变化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深刻影响着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今后一个时期,世界仍将处于大调整大变革时期,一些趋势性的变化将更加明显。
一是国际力量对比将继续出现新的消长变化。目前西方总体实力依然占优,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复苏步履维艰,优势下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整体保持较快发展,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国际格局深刻调整的重要力量。预计到2020年,世界七大经济体中将有四个是非西方国家。
二是国际体系变革有望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二十国集团(G20)取代西方七国集团(G7),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其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成员占了11个。根据2010年达成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份额和投票权改革方案,金砖国家在IMF的份额总量达到14.81%,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提升至13.1%。未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规则修改和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
三是大国战略竞争将加剧。主要大国在合作应对地区及全球性问题挑战的同时,已经拉开新一轮综合国力竞争的序幕,焦点是转变发展战略、发展模式、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争夺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国际规则的主导权。大国在网络、太空、极地、远洋等所谓“新疆域”的战略较量也在向纵深发展。
四是亚太地区在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亚太虽然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但仍将是世界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世界发展和战略重心东移,各主要力量普遍加大对亚太地区的关注和投入。美国重返“亚洲”,推进在亚太战略“再平衡”,牵动全球地缘战略格局的调整。
五是国际“软实力”的较量日趋激烈。国际金融危机在全球引发一场关于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反思。西方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备受质疑。新兴国家坚持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它们的理念和政策主张。主要大国都把提高“软实力”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试图通过变革寻找新出路和谋求新发展,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和竞争中争取有利地位。
世界大变化给各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新兴国家而言机遇大于挑战。不失时机,加快对外战略和政策调整,趋利避害,争取主动,谋求发展,是各国的共同选择。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不能置身事外。
(二)中国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上升,是当今国际形势变化的最显著特征。中国占世界人口的20%,经济以连续30多年接近10%的速度保持增长,经济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这在世界史上从未有过。
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还提出实现“中国梦”的目标。习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可以相信,未来十年,中国有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将再上新台阶。
中国的发展是在推进改革开放和参与全球化进程中进行的,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生着历史性变化,相互联系将更加紧密,互动、影响将进一步增强。面对变化的世界和自身实力的增强,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总的来看,依然机遇大于挑战。
从机遇看,最大的机遇源于国际力量对比的历史性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契机。主要包括:一是金融危机之后的国际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革,为中国进一步“走出去”、拓展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地位、增强话语权提供了空前广阔的空间。二是中国发展道路优势和影响力彰显,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依赖提高,各方更加看重中国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中的“领头羊”地位,对中国的期待、借重以及加强合作的意愿上升。三是中国随着自身实力不断增长,参与国际竞争、抵御外部风险、塑造国际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运筹对外关系的资源和手段更加丰富,战略地位更加主动。
从挑战看,第一,中国快速发展对原有的国际及地区利益格局带来全方位冲击,中国与各方关系都面临着深刻复杂调整。美国等西方国家加强对中国的防范和牵制,相互矛盾和摩擦将会持续不断。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竞争,分歧和摩擦也在增多。中国与部分周边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争端可能升温。
第二,中国面临的外部风险上升。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深化,全球经济复苏困难重重,金融市场动荡不定,西方企图转嫁危机。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中国面临的金融等各种经济安全挑战增大。变化中的世界,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地区动荡时起时伏,西方国家热衷于推行“新干涉主义”,增加了世界不稳定不确定性。一些国家可能继续利用台湾、涉藏、涉疆以及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等问题,对中国发展进行干扰。
第三,随着国家利益对外不断延伸,中国维护海洋权益和海外权益的任务将更加繁重。中国的安全利益正在从领土安全向海洋、太空和网络空间安全延伸,从国土安全向海外利益安全延伸。从维护海洋权益看,中国是陆海兼备的大国,主张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从维护海外利益看,海外能源资源、海上战略通道以及海外公民和法人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10]
第四,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相互交织,给中国外交带来新挑战。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发展,国内与国际、内政与外交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互动增强。国内民众越来越关注国际事务和外交,民意对外交的影响增大。当前中国正在步入改革深水区、发展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西方企图利用我国内问题进行炒作,对中国实行“软遏制”,中国维护国内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
上述挑战是中国快速发展及“由大变强”的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但总的看,近来已经形成的于中国有利的国际格局演变态势和基本关系框架不会改变。十八大指出,纵观未来五到十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机遇千载难逢,稍纵即逝。机遇与挑战并存,也相互转化。因此,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的变化,推进外交战略调整,抢抓机遇,化解挑战,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三、外交延续性将大于变化性
从十八大报告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近来多次相关讲话可以看出,中国对外的大政方针和外交的基本方略没有变。
一是核心思想和理念没有变。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表明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和谐世界在今后相当长时期都将是指引中国外交的基本理念。十八大提出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这也是中国外交贯彻“以人为本、外交为民”思想理念的体现。
二是根本目标和任务没有变。中国将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是指导原则和方针没有变。中国将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方针,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
以上这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回答了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战略、奉行什么政策、主张建设什么样的世界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指明了方向,也从根本上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与世界关系走向的普遍关切。[11]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保持外交战略的连续性,是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国家根本利益以及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做出的抉择。
(一)中国基本国情没有变
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成为世界强国靠的是综合国力,不能只看单项指标。目前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体上还排在世界90位左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制约国家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特别是随着中国步入改革攻坚期、开放风险期、发展转型期、矛盾多发期、对外关系磨合期,挑战有增无减。中国的强国之路不会一帆风顺,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十八大明确指出,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外记者会上强调,中国有13亿多人口,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持久的国际和平环境。
(二)世界基本趋势没有变
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的主流,虽然天下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时有发展,局部动荡和全球性问题将更加突出,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保持较快发展,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西方总体实力占优及其在国际体系的主导地位不会根本改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并不等于西方世界已穷途末路。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经济优势将继续缩小,但其拥有成熟的市场机制以及很强的忧患意识和自我修复能力,特别在军事、金融以及“软实力”等方面的超强实力地位在相当长时期都难被超越和取代,“一超”地位仍将维持。建立多极世界和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曲折的过程。
当今时代是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共生的时代。世界在变,中国在变,但中国外交服务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使命以及对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承诺不会变。同时,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也为中国推进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和谐世界等理念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中国外交传承没有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战略经历了几次重大调整。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之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形势变化作出了三次大调整,先后实行联合苏联“一边倒”、反帝反修“两条线”、反对苏联“一条线、一大片”的战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发展进入新时期,外交战略也随之进行重大调整,形成了完整的外交理论体系,即邓小平外交思想。邓小平外交思想博大精深,最基本的内容包括: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外交服务服从于这一中心,努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改变了“一条线”战略,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不支持一方反对另一方,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各国的关系。三是实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贯彻邓小平外交思想,在外交战略上保持继承和发展。
新中国外交,无论继承或发展,都坚持独立自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这是中国的一贯政策,从来没有变,今后也不会变。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意味着放弃维护国家利益的权利,不意味着中国软弱可欺。在涉及重大利益和原则问题上,中国不会委曲求全,更不会拿原则做交易。
中国外交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历来崇尚“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理念,以和谐精神凝聚家庭、敦睦邻里、善待他人。历代王朝对外主要推行“王道”而非“霸道”。当代中国继承优良传统,又赋予这一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淡化外交的意识形态和逐利色彩、平衡物质利益和道德追求,是当代中国外交的发展方向。
即使中国发展强大起来,也不会称霸。无论今后中国发展取得多大成绩,睦邻友好政策只会加强,不会削弱,中国将永远做周边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中国拒绝“国强必霸”的逻辑。称霸扩张不是中国的文化,更不是中国的政策。世界历史已经表明:任何搞霸权搞扩张欺压他国的国家,无论多么强大,最终都没有好结果。[12]
(四)实践证明中国外交战略基本面不需变也不能变
多年来,中国在外交上没有犯过战略性的失误,现代化建设没有因为出现外交失误而中断。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外交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中国经济保持30多年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虽然尚存在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但成绩是主要的。可以说,无论是内政或是外交,中国的大政方针都是正确的,实践证明不能动摇。
对外大政方针不会改变,这不是简单的政策宣示,而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我们有力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到了总体稳定有利的外部环境,为促进我国社会政治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我们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国际社会的赞赏和尊重。正确的政策没有理由改变,更不会放弃。正如邓小平当年所强调的,路子走对了,政策不会变。要变,也只会变得更好。[13]
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和谐世界是被实践证明适合中国国情和当今时代发展潮流的战略和政策理念。习总书记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和平发展道路来之不易,必须始终不渝坚持下去,永远不能动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