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指环王》系列和《霍比特人》系列?
其实把这两部电影分别称为“系列”还不如合称“中土系列”准确。《指环王》的三部电影就是一个故事的上中下三部分,各自无法独立,不符合“系列”(如“007系列”“碟中谍系列”“夺宝奇兵系列”)通常意思。《霍比特人》同理。
我已经回答过不少次类似的问题,例如:
背景
我们有必要了解,《指环王》和《霍比特人》都是基于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霍比特人》原著出版于1937年,是经典童话;《指环王》原著出版于1954-55年,是作者应出版社邀请写的《霍比特人》续作,但逐渐演化为英雄史诗/骑士文学类的作品。这两部作品对电影技术要求都很高,改编、拍摄难度大。有不少导演尝试过,但直到1978年、1980年《指环王》才以动画电影的形式第一次被搬上大荧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指环王》也曾被一些欧洲国家的电视台改编成电视剧(未授权),据说乔治·卢卡斯,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等名导都考虑过再度把本片搬上大荧幕,但真正实现这事的是新西兰导演彼得·杰克逊。
《指环王》:影史里程碑
2001-2003年上映的《指环王》投资不到3亿美元,总票房却接近30亿美元,这早已是影迷们津津乐道的事情了。影片总共获得了17尊奥斯卡小金人(其中第三部11项)。在全世界范围内,《指环王》得到了800项提名,475个奖项,此荣誉总数为电影史第一。这部电影得到了太多赞美,实在是没必要重复。CCTV-10科教频道《第十放映室》的评价对此进行了总结:
……有着古希腊神话、北欧神话,甚至是盎格鲁撒克逊神话的影子,再贯穿以莎士比亚般优雅的语言,瓦格纳音乐的磅礴大气,欧洲经典绘画和建筑的精华,格里菲斯、弗里兹·朗格、爱森斯坦,甚至是黑泽明式的电影风格。所以,对很多人而言,《指环王》是一部无法比拟的优秀作品,引人入胜,甚至能启发思想。
《指环王》能获得如此成就,不得不说,与导演及团队的辛勤付出紧密相关。本片的制作历时多载,各类艺术家参与其中,甚至不计较个人得失倾情奉献。《指环王》促进了新西兰的电影业、旅游业发展,其幕后故事也传为了美谈,因此具有相当的社会价值。
《霍比特人》:质量大滑坡
尽管用的基本是《指环王》原班人马,《霍比特人》却完全不能与《指环王》相提并论。如今人们习惯以票房、奖项、网络评分论电影,那就不妨比较一下。
《霍比特人》票房情况
票房: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霍比特人》三部曲虽然依然赚钱,但票房成绩是逐步下滑的,而且在考虑通货膨胀之后,《霍比特人》三部曲的票房成绩都在影史200名之外,远低于100名内的《指环王》三部曲。当然,我国票房市场对此的反应有点特殊:第一部《意外之旅》票房3.15亿人民币,第二部《史矛革之战》票房4.68亿人民币,第三部《五军之战》升至7.65亿人民币。
奖项:
《意外之旅》2013年获得了一项奥斯卡科学技术奖。整个《霍比特人》三部曲在全球获提名173次,奖项43个——获奖总量不到《指环王》的十分之一。
网络评分:
再来比较一下国内外观众和影评人对《霍比特人》和《指环王》的评价。(数据搜集时间:2021年6月)。
平台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
IMDB
指 8.8 | 霍 7.8
指 8.7 | 霍 7.8
指 8.9 | 霍 7.4
指 92 | 霍 58
指 87 | 霍 66
指 94 | 霍 59
豆瓣
指 9.1 | 霍 8.4
指 9.1 | 霍 8.4
指 9.3 | 霍 8.5
不难看出,尽管《霍比特人》豆瓣评分偏高,比起《指环王》还是低了不少。
实际上,2015年国外互联网上至少出现了10种《霍比特人》Fan Edit(粉丝剪辑版)——不是混合剪辑,也没有Two Steps from Hell的音乐。这些制作者依据一定的原则,将长近8小时的《霍比特人》三部曲裁剪为平均4小时左右的版本。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
前面提到过,《指环王》是一部全面优秀的电影,特别是艺术指导和配乐方面。《霍比特人》继承了这一优点,真正问题在于剧本。
《霍比特人》本来是一本薄薄的童书,叙述的是标题人物比尔博·巴金斯的冒险,并没有严肃、沉重的主题。然而,本片的剧本就是把一本轻松有趣的童话使劲拉扯、扩充成了战争大片。这个问题是从《史矛革之战》开始凸显的。当时有人在网上发问:本片哪些剧情是书上没有的?其实他应当问:本片哪些剧情是书上有的?粉丝剪辑版所做的,无非就是去除某些空洞剧情和过度的暴力。
这幅图基本上可以解释为什么《五军之战》如此空洞,几乎只有反复无穷的暴力镜头。
《霍比特人》院线版总长约7小时54分钟,若是全部用于塑造霍比特人与十三个矮人,加上两三个重要配角,时间正合适,也不必像《指环王》那样不得不删掉角色。但剧本偏偏在这一点上出了问题。
比尔博·巴金斯虽是标题人物,却不是故事的核心。本片有很多内容与他的冒险无关。另外,比尔博的两位演员(马丁·弗里曼和伊恩·霍尔姆)形象气质差异明显,导致衔接效果不佳:《意外之旅》中出现的比尔博年轻画像是依据霍尔姆的形象创作的,《五军之战》结尾试图重现《护戒使者》时完全听不见“You haven't aged a day”。
标题人物都塑造得如此潦草,更别说十三个矮人了。除了索林(理查德·阿米蒂奇)、奇力(艾丹·特纳)、菲力(迪恩·奥戈曼)三人,其余十人本质上就是跑龙套的(演员自述感觉像large extra)。而且索林、奇力、菲力的形象与观众已经熟悉《指环王》中的吉姆利那种矮人相去甚远——他们没有大胡子,而且身材修长。索林几乎是《指环王》中阿拉贡的翻版,而菲力和奇力则是常见的美国青春喜剧角色。关键是,在这十四个角色之间,大多毫无互动,少数互动也没结出什么果。
在处理不好以上人物关系的情况下,编剧还增加新角色,进一步降低剧本质量。
典型例子就是莱戈拉斯(奥兰多·布鲁姆)。理论上,他可以登场,然而不能无缘无故增加他的戏份,所以不得不再加一个陶瑞尔(伊万杰琳·莉莉)使之参与到霍比特人的冒险中来。但在《五军之战》结尾,莱戈拉斯与陶瑞尔的人物关系没有得到解决,观众得到的只是一段莫名其妙的父子对话。彼得·杰克逊曾声称,看完了《五军之战》就可知道莱戈拉斯为何在《指环王》中是那样的形象,但可是这样的剧情从来就没有解释为什么《霍比特人》中忧郁、暴戾的莱戈拉斯到了《指环王》又变得却阳光、和善(连眼睛的颜色都变了)。
陶瑞尔在《史矛革之战》预告片亮相时原本英气十足,结果却为三角恋所拖累。她与奇力之间的感情基础非常薄弱,结局无法令人信服。
艾莎公主(《冰雪奇缘》)都说过:你不能嫁给刚认识的人。
即使在感官刺激方面,《霍比特人》也做得很差。本片在暴力程度上创下新高(《五军之战》加长版被评R级),但失去了《指环王》中的真实感、压力感。
以矮人一行人的冒险为例:《意外之旅》中他们身陷敌营,不论被多少敌人包围,都能轻松化解,不论跌落多深,都毫发无伤;《史矛革之战》中他们在水上漂流作战,依旧轻松愉快,仅奇力中了一箭(完全是“剧情杀”,为了增加他与陶瑞尔的互动);面对无比强大的恶龙,他们使出了“小鬼当家”的功夫,全身而退;《五军之战》中他们一起杀出,战斗力爆发——诸位是否还记得故事一开始就说了这十三个矮人大多是普通人,不是士兵?
莱戈拉斯的反重力动作戏则更加离谱,本文不再赘述。
《指环王》的史诗感与彼得·杰克逊当初追求的真实感是紧密相关的,但是到了《霍比特人》他就丢掉了这一优点。《霍比特人》并不遵守《指环王》设下的原则、基调,所以无法被看做是同一个“电影宇宙”。当动作场面不再险象环生、世界命运不再危在旦夕、人物动机也不再崇高,《霍比特人》又怎能重现史诗感呢?
《霍比特人》在《指环王》的基础上毫无创新,为了与《指环王》衔接呼应,刻意重复某些艺术创意,却达不到同样的意境。本片之所以还能够看,主要是因为美工设计、镜头语言保持了一定水准(幸亏导演及其团队确实有过人才华),而剧情、配乐等方面则明显衰微了。
结果就是,如果先看《霍比特人》之后再看《指环王》,审美体验会大打折扣。只因为你在看最具原创性、最有艺术冲击力的东西之前,已经看了太多差不多但相对低劣的玩意儿,或者过早了解到《指环王》才揭晓的秘密(有的甚至根本不必揭晓!)。
另外,在发行影碟的时候,《霍比特人》与《指环王》的情况也截然不同。《指环王》剧场版虽长,但其加长版依然大受欢迎,甚至被一些人误称作“原版”或者“完整版”。实际上,《指环王》加长版主要是补充支线故事,增添趣味性,对故事主干没有任何影响。《霍比特人》则不然。《霍比特人》的加长版做到了两点:一是往已经很臃肿的故事上(特别是被评为R级的第三部)继续增加更多无意义的暴力场面,二是把本应在影院播放的内容剪掉或替换,放进影碟里,引导观众二次消费。
有人私下告诉我,这是因为上映时某些内容还未完成。
让完整的电影上映,难道不是导演的责任吗?
Why does it hurt so much?
回顾当初,《指环王》之所以拍摄艰难,有一大原因就是对绝大多数电影人而言,这个故事过于庞大、复杂,已有前车之鉴。为了控制成本,彼得·杰克逊决定在好莱坞之外运作,将拍摄地定在他的祖国新西兰,因为当地人工成本要低很多。确实,许多新西兰人参与了《指环王》的拍摄制作,有些人分文未取(演员补拍亦然),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指环王》算是一部新西兰的独立电影。
《指环王》片头显现的是新线影业的标志,但《霍比特人》则是华纳兄弟。
由于版权等一系列法律问题,《霍比特人》的第一部有五家电影制作商参与进来要分一杯羹。华纳兄弟想要赚钱,就得让彼得·杰克逊把原来的两部电影计划改为三部电影。关键还有一件事:由于某些我们无法完全了解的原因,原本要执导《霍比特人》的吉尔莫·德尔·托罗,在为这个电影准备了两年以后竟然挥泪离去。据外界猜测,大概是华纳兄弟始终不满意德尔·托罗只拍摄两部的计划,他们希望《霍比特人》就像《指环王》一样。
彼得·杰克逊为了让影片还能顺利在新西兰拍摄,不得不亲自执导影片,还要维护华纳兄弟的面子,听从他们的决定,包括增加大量暴力场面、让伊万杰琳·莉莉补拍三角恋戏份等。而且,华纳兄弟并没有给他准备的时间:影片紧急开拍,演员手上都没有完整的剧本。有时候他们化好了妆,在片场白等了一天,什么都没演。本片拍摄期间还曾遭到演员工会联合抵制。《霍比特人》的幕后纪录片揭露了彼得·杰克逊在片场身心俱疲的样子,以及演员、团队时常陷入茫然的状况,若与当年《指环王》幕后众人意气风发的模样比较一下,你也许会感叹:资本主义真的太强大了。
我们应当清楚认识到,《指环王》之所以能成功,在于彼得·杰克逊当年在好莱坞之外享有创作自由,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他为《指环王》投入了多年心血,早就应当休息,或至少退居幕后,让其他导演来发挥才华,只可惜事与愿违。
不要再拍了
有一些原著读者/云读者都期望彼得·杰克逊把一本叫做《精灵宝钻》的书也给拍成电影。有无版权的事先放到一边,只要看看如今好莱坞的环境,再看看《霍比特人》的结果,就不该再抱有这样的希望了。
《指环王》有一个显著优点,就是读者(观众)可以感受到:书(电影)中那个世界的历史远比你看到的更深厚。实际上,这个世界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才走到《指环王》这一巅峰的。读者(观众)要是感兴趣,可以通过读书去追根溯源(哪怕是跟着视频去速成也可以),靠自己的想象力获得无与伦比的乐趣。若是非要照着书一页一页事无巨细地拍成电影,恐怕只能让人审美疲劳。《霍比特人》拍了三部,并没有产生有别于《指环王》的主题思想,以至于不跟《指环王》捆绑销售就难以赢得市场,搞得就像某种“电影宇宙”一样。既然电影没有办法保证艺术质量,何必拍个不停呢?
补充:这里有一个相关问题,我已回答。本文提到的《霍比特人》与《指环王》衔接问题,在这篇回答里有典型例子。
另外,本文可能仍会不定期修改错字、语病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