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实验总结范例6篇

教育网编2024-02-14 08:401970

教师出示课堂训练题,学生当堂完成,教师收交批阅。出示“货车超限超载,国道不堪重负”新闻背景资料,让学生课后思考并解释汽车严重超载加快路面损坏的原因。

点评:训练是富有针对性,通过练习不仅明确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而且还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完善学生新知建构。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课堂教学得以延续。拓展的问题又来自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习的重要性。物理问题来源于生活,解决问题就是服务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 教学评析

本节课采用的是小组讨论、有效学习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本,创设多种学习情境,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全过程去体验、去发现。经历过程,获取知识与技能,体验学习的快乐。

特色1 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和交流研讨的平台,改变学生以往单一获取知识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活跃其思维。在探究摩擦力之前,引领学生去思索如何测量摩擦力,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操作步骤及探究要注意的有关事项,让学生的大脑真正动起来;在体验和小组实验时,学生之间分工合作,寻求规律,又让学生的手、眼、耳、口真正动起来。

特色2 教师从课堂权威中解放出来,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这样教师就有机会走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的讨论,感受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激发智慧的火法。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甚至是求助者,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景,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摩擦力实验总结范文3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

2.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法建议

1、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必须尽量做好.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选取生动的事例进行演示分析讲解,这样就能及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当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本实验中的变量有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3、可采用学生讨论自学的方式教学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都不难理解,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自己进行实验研究、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对于基础不好或组织纪律较差的学生可采取部分内容教师引导,部分内容学生讨论的形式教学.

4、适当补充静摩擦的知识.

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知道即可.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研究决定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

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问题

教学工具: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毛巾、空玻璃瓶、木板、砂纸、洗衣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方法1:从生活现象引入,学生感觉自然.

摩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一个普通的现象,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会手的感觉。

比如老师使用板擦擦黑板,笔在纸上写字,学生用橡皮擦去铅笔字,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滑动时,感到受到阻碍。

方法2:从新奇实验引入,提高学生兴趣。

演示筷子提米的实验: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请学生分析讨论并举出身边的摩擦现象从而引出新课。

手提空瓶的实验:在手上沾些洗衣粉水,握住瓶颈部分(图中覆盖部分)向上提,提不起来;再将瓶子擦干净,用毛巾覆盖在瓶颈部分,受我毛巾向上提瓶,瓶很容易提起。通过两次实验对比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

由同学们的讨论可以看出摩擦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要发生相对运动,指有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但是还没有发生,这种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方法1:一般情况下,对于“相对运动”的要求较低,可一带而过。对于摩擦力的方向简单情况可判断即可。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解释清楚“相对运动”“阻碍相对运动”的含义。可参考下面的讲解。

如图9-4-3中一汽车水平向右运动,在某段时间内车上的箱子从车厢前部滑到中部.箱子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此时箱子相对与地面是向右运动的,但箱子与地面间无摩擦。箱子相对于车的运动,是以车为参照物,箱子相对于车向左运动,车给箱子的摩擦力阻碍箱子相对于车向左滑动,车给箱子的摩擦力的方向应为向右,即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方法1:演示实验,实验中要设置好恰当的问题。

1)怎样来测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匀速运动的物体,受的摩擦力与水平拉力大小相等。

2)请同学们猜想一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根据学生的答案来请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操做验证。学生的设计会有很多漏洞,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可适当提出针对性问题来加以修正,帮助学生掌握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最后得出正确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压力大小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思考问题:1)怎样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验证?

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先讨论,然后在老师不给出正确操作过程的情况下分组完成不同的验证内容,最后由学生总结得出实验方法和实验结论。

3、增大有益的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由学生讨论并举出相应的事例,准备适当的录像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最后由学生总结出结论。

结论:通过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有益摩擦。通过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来(加剂),可以减小有害摩擦。

(三)巩固练习

1、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哪个措施的目的是减小摩擦()

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油

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

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

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洒些灰渣

2、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涂些镁粉,是为了摩擦,采用的方法是;而在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手握杠又不能太紧,这是为了摩擦,采用的方法是。

(四)小结:

1、不论那种方法都是由“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中得出的。

2、摩擦可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

3、思考题:自行车轮胎蹩的时候为什么骑起来费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摩擦与我们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活动

【活动目的】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写出对于我们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摩擦的认识。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写出专题报告,进行交流。

【参考方案】

可以从多方面了解摩擦。例如可以归纳摩擦的种类,摩擦的应用,摩擦的利弊等,在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基础上,查阅有关资料,写出专题报告,例如"体育中的摩擦"、"静摩擦的应用"等等,还可以设想"如果失去摩擦,世界将会怎样"等问题,自己确定题目,写出专题文章。

【备注】

摩擦力实验总结范文4

关键词:静摩擦力;概念;条件分析;静摩擦力特点;运动状态分析法;实验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71-02

高中物理的难点是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是摩擦力的分析,而静摩擦力在教学中是个难中之难的内容。如何在教学中建立好静摩擦力概念,引导学生形成解决静摩擦力问题的程序性方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观察来主动探究、归纳静摩擦力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高中阶段静摩擦力的教学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一个知识升华的过程,一个能力提高的过程。下面是笔者关于静摩擦力教学的一点浅见。

一、静摩擦力概念的建立

摩擦力教学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教学之一。摩擦在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是一种极为普遍的力学现象。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两种,可以对比滑动摩擦力引入静摩擦力的概念。当两个互相接触并处于相对静止的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就会产生静摩擦力。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分析静摩擦力时,时常会出现不会分析或错误的分析判断,原因在于这些学生没有真正理解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其特点。

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分析。产生静摩擦力的充分必要条件是: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两物体之间相互有压力作用;③接触面不光滑;④两物体间相对静止,但存在相对运动趋势。从两接触物体间有无相对运动趋势判断静摩擦力是难点。“相对运动趋势”必须是那两个互相接触的可能存在静摩擦力的物体互为参考系,而不是以两个物体之外的物体为参考系,不一定是地面。一般处理是:先假设接触面光滑,若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接触面向某方向运动,则有静摩擦力,该方向为相对运动趋势方向,静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相对无运动状态改变,则两接触物体之间无静摩擦力。例如常见的皮带传动装置中静摩擦力现象分析。另外,引起相对运动趋势的原因要让学生认识到位,不光是外力,还有单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引起的情况。

2.静摩擦力的特点分析。①静摩擦力是一个善变的力,具有被动性。它的大小和方向都有可能随着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使物体保持静止平衡态;或随物体的加速度变化,遵循牛顿第二定律。②静摩擦力大小变化有规律。静摩擦力大小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之间变化。但静摩擦力并不是最大静摩擦力。实验表明:最大静摩擦力跟物体接触面间的正压力成正比。例如:用手握一个瓶子,手把瓶子握得紧,手与瓶子之间的正压力越大,最大静摩擦力也越大,但当最大静摩擦力增加时,实际静摩擦力并不一定增大,因此,当瓶子平衡时,它所受到的静摩擦力F总是等于物体的重量G。瓶子越重,要把瓶子握住,需要的实际摩擦力越大,由于静摩擦力不会超过最大静摩擦力F。所以当瓶子较重时,瓶子与手之间必须有较大的最大静摩擦力,才能保证实际静摩擦力不超过它。可见,最大静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静摩擦力变化也与滑动摩擦力无关,它们的变化规律各不相同,但可以发生相互切换。在动摩擦系数和正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滑动摩擦力略小于静摩擦力,即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这点结论可联系生活现象定性说明,如推物体时在推动的一霎,感觉突然省力了一些。学生都有生活体验很容易理解印证,同时也使物理回归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亲切,就在身边,消除物理学习的遥远、神秘和恐惧感。教师在进行静摩擦力新课教学时,要让学生以课本为主,课前要先预习,要求学生总结出静摩擦力的定义和特点,初步这定义和规律的物理内涵,讨论搜集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现象实例。并留预习问题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帮助他们有的放矢的阅读教材进行预习。

二、在共点力平衡和牛顿定律的学习中加深对静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摩擦力实验总结范文5

关键词:摩擦力;实验装置;改进和制作

一、传统实验方法存在的困难

高中物理必修1(教科版)中,第二章第四节《摩擦力》中的“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实验设计为学生探究实验,并给出了一种实验方案,教材中配有图片一幅。利用实验室常备器材完成该实验方案有如下困难:

1.用铁架台固定弹簧秤,实验时弹簧秤由于自身重力作用使其与木块之间的连线斜向下,从而使实验误差偏大。

2.在水平桌面上拉动木板时,由于开始拉动时为静摩擦,当静摩擦和滑动摩擦之间转换时木块会有来回的振动,此时不能读数,待弹簧秤稳定后,由于木块长度有限,使读数时间有限,会造成读数困难。

3.本实验中我们一般还要求探究摩擦力大小和相对运动速度的关系,而该实验方案无法完成对此问题的探究。

4.该方案中无法调节水平,若实验平台不是水平,则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大小之间的关系时也会有较大误差。

二、解决方案

笔者通过认真分析发现:如果将弹簧秤固定在一个水平的凹槽里即可解决传统方案中的弹簧秤固定的困难;如果将水平的木板改为一个水平传送带即可解决弹簧秤读数困难的问题;如果使传送带的运动速度可调就可以很好地解决探究相对速度和摩擦力大小的关系问题。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制作了摩擦力实验器,有效地克服了上述缺点,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

三、仪器的制作

本仪器的主体结构包括一个水平传送带装置和一个水平固定的凹槽。

1.水平凹槽由一段长30mm、内径为20mm的不锈钢管和由不锈钢板压制成型的凹槽连接而成。在不锈钢管上钻孔并焊接一个内径为8mm的螺帽,用来将凹槽固定在竖直的不锈钢柱上。弹簧秤则用凹槽固定,这样就很好地保证了弹簧秤的水平。

2.水平传送带装置由一个底座、四个支架、转动轮轴以及皮带四部分组成,其结构见下图。底座采用10mm的角钢作为材料焊接成为一个×400mm的矩形框。支架用4mm的角钢焊接成梯形状,其尺寸如图所示,支架用螺丝与底座相固接,底座上有一边的落实孔带有调节功能,可以调节皮带的松紧。

3.皮带轮用4个带有固定轴的轴承与支架固定,其稳定效果好,转动阻力小,皮带由750mm长的砂带分割成两条制成,砂带的软硬程度合适,在实验中可以有效避免因为皮带形变而对滑块滑动造成影响,同时也使实验的稳定性能增加。

4.水平凹槽套在固定于底座上的一根竖直杆上,其高度可以任意调节,本设计可保证在改变滑块的放置方式时,能方便地调节弹簧秤拉钩的水平。

四、实验方法

本实验器材除了可进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外,还可以进行静摩擦大小的探究。具体实验方法和操作如下:

实验1【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1.把木块水平放置在皮带上,调节水平凹槽的高度,使弹簧秤的拉钩与滑块在同一水平线上,转动手柄,当滑块稳定于皮带上时读取弹簧秤读数即可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改变滑块的放置方式,从而改变接触面积,重复上述实验,再次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比较可知,两次读数相同,即可得出“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无关”。

2.在滑块上放置不同质量的砝码,再次实验,分别读取弹簧秤读数。比较各次读数和压力的关系,即可得出“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

3.在木板上分别固定薄布、绒布、砂纸,把滑块水平放置在皮带上转,待木块静止后,分别读取弹簧秤读数。比较三次读数,即可得出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4.改变转动手柄的转动快慢,可探究滑动摩擦力与相对运动速度大小的关系。

实验2【研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把滑块置于皮带上,缓慢转动手柄,使皮带和滑块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并保持滑块和皮带间相对静止,观察弹簧秤读数;逐渐加大拉力,保持滑块和皮带间的相对静止,再次读取弹簧秤读数,直至达到最大静摩擦力。由于在这期间滑块总是处于平衡状态,且水平方向只受到拉力和静摩擦力的作用,所以很容易地就能突破“在达到最大静摩擦力之前,静摩擦力的大小总是和外力的大小相等(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其方向总是和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这一力学中的难点。进一步增大拉力,在达到最大静摩擦力之后,滑块和皮带间开始出现相对滑动,说明静摩擦力存在一个最大值。

五、总结反思

本实验器材的改进,有效地突破了传统实验装置给实验带来的困难,从教学实践出发,利用身边的器材和材料,大胆地改进实验装置,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提高了教学效率。本器材取材方便,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器材成本低,能满足一般中学自制教具的要求,因此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教育科学出版:2005年11月第1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试用本)物理学第一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摩擦力实验总结范文6

1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准备活动

《摩擦力》是高一物理必修模块Ⅰ第三章《相互作用》的第三节,主要教学内容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力公式计算摩擦力,并能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释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这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及能量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学生对本章内容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许多力学问题的解决。

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的规律,教师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如图1所示创设问题情境,然后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木块A受几个力?

(2)拉力与摩擦力是什么关系?去掉B,摩擦力是否存在?

(3)摩擦力起什么作用?

以上问题,以学生自行回答为主,虽然表达可能不够准确,但在师生互动中能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学生在思考上述问题的过程中,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回顾复习,从而为摩擦力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探究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和探索出来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课标要求,结合物理学科特点,让学生质疑问难,体会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教学进程中设计了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一:

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最大静摩擦力

对于静摩擦力的大小,教材上安排了这样一个实验,如图2所示。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逐渐增加拉力,直到木块运动为止。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1)木块在水平桌面上,不用外力去拉,它有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2)用弹簧测力计轻轻拉木块,但它不动,木块有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如果有,其大小和方向如何?

(3)拉木块后,它还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吗?如果有,其大小和方向又如何?

(4)静摩擦力的大小是一个固定的值吗?它与压力有关吗?如何确定其大小?

上述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会得到结论:静摩擦力的大小不

是一个固定的值,而是一个范围。它的大小由外力的大小决定,并存在一个最大值,称为最大静摩擦力。教材中还提到,如果用力的传感器代替弹簧测力计做这个实验,能够在计算机屏幕上直接得到拉力变化的图线,如图3所示。

若在实验探究中,用力的传感器代替弹簧测力计做实验,得到的并非如图3所显示的图像,而会出现以下图像,如图4所示。对此,学生会产生疑问:

(1)最大静摩擦力会与哪些因素相关?

(2)若外力超过最大静摩擦力,物体会滑动,此时为滑动摩擦力,则滑动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会有怎样的关系?

(3)物体滑动以后的摩擦力随拉力变化的图像到底是直线还是折线?

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重复实验过程,适当改变实验条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能得到最终结果。而对于第三个问题,教师可指导学生研究实验中所用的细线,实际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伸缩性,因此,当拉力达到某一数值Fmax时木块开始移动,拉力突然变小,绳子由于它的伸缩性拉动弹簧作微小的振动,于是产生了图4所示图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实验探究二: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教师提出问题后,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学生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会做出猜想: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可能与运动速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有关,可能与运动方向有关……甚至会提出一些荒唐幼稚的猜测。不管学生提出何种猜想,教师都要努力发现和挖掘其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赞赏、鼓励和表扬。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其猜想的结果进行假设和预测。比如说学生如果猜想与“压力有关”,那么就预测一下有什么样的关系,正比、反比、平方正比或其他关系。在各种猜想均列出之后,然后确定两个猜想让大家在课堂内进行实验探究。

在各项实验操作完成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你是用什么方法测出摩擦力大小的?”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紧接着追问:“为什么要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一个因素做实验呢?”,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较多,在研究某一因素的变化怎样影响摩擦力时,必须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问题时必须注意的“控制变量法”。这样,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经历了整个验证过程,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了解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逐步建立了控制变量法的初步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足够时间发表他们的意见,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相互启发,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能指出他人的问题。在实验操作中学生聚精会神地互相配合,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合作精神,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不失时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例如:学生在物体接触面积、物体运动速度、接触面性质一定的条件下,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关系,得到下列一组数据:

教师在多媒体上向学生展示上述数据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1) 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2) 这个关系是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3) 能否通过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来证实这种关系?

这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探究过程中用计算机绘制v-t图像的方法,借用常用的数表软件,可以迅速、准确的作出图5所示图像。

根据图像,最后得到结论: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与相互之间的压力FN成正比,还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材料有关。

3 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探究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虽然学生对摩擦现象较为熟悉,但摩擦现象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是很复杂的,有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之中,提倡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直觉思维活动。因此,教

师可以在本堂课结束之前,留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

(1)人走路的摩擦力是什么摩擦力?其方向如何?

(2)汽车在泥地里打滑怎么办?

(3)自行车中的摩擦力问题。例如登车时情况如何?刹车时情况如何?自由前进时情况如何?为什么赛车比普通自行车行得更快?

(4)想象生活中一旦失去了摩擦力会变成什么样子?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