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算子”刘伯温之死疑案

网编 224 0

刘伯温致死_害死刘伯温_刘伯温之死

撰文|黄大拿

雄主们是不承认有什么“帝王师”的,否则岂非意味着这个世界上还有人比他更高明

智谋文化的早熟和发达,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因此中国人特别崇拜智慧人物。而在智慧人物的系列中,有两大偶像,一个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另一个就是元明之际的刘伯温。

历代人们给这两位附会了很多神异的传说,传说中,他们都是“神算子”,还能呼风唤雨。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评神化诸葛亮的《三国演义》时说,孔明先生被描写得不大像一个正常人了,“多智而近妖”。

刘伯温呢?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刘伯温致死_刘伯温之死_害死刘伯温

神话之外的刘伯温

刘基,号伯温。和诸葛亮一样,关于刘伯温也有颇多神话。

野史记载了一个“西湖望云”的故事,说刘伯温早在投奔朱元璋之前就发现金陵(即南京)有所谓“天子气”,所以决心“辅之”。

官修《明史》则言之凿凿地声称,刘伯温的神机妙算救了朱元璋的命: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刘伯温忽然要朱元璋赶快换船。朱元璋刚刚离开,原来那条船就立即被陈友谅的飞炮击中了,“立碎”……

于是乎,本来是一个不无悲剧色彩的传统知识分子,在各种离奇怪诞的传说中,成为了一个滑稽多智的怪物,差不多等于是江湖术士之流了。

清人在修《明史》时已经对这种现象表示不满了,《刘基传》的“论赞”中有这样一段话,“顾帷幄语秘莫能详,而世所传为神奇,多阴阳风角之产,非其至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刘伯温策划于帷幄中的那些所谓秘谋奇策,现在已无法得知详情,世间流传的多是一些神神道道的东西,并不是刘基人生的主要方面。

刘伯温之死_刘伯温致死_害死刘伯温

关于刘伯温在朱元璋打天下过程中的作用,史籍中有两种倾向各异的记述,要么夸张至极,刘伯温仿佛是言无不中的神人,要么贬低,认为刘伯温只是一个普通谋士,并没有什么卓越的功勋。

黄大拿明史拍案以为这两种记载都有必要审慎看待。

以刘伯温的才华,他当然会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可能主要体现在大的制度设计、攻取方略上,至于某次战役的细节,恐怕非刘伯温所能决定。

虽然刘伯温不像传说中那样神奇,但他和其他知识分子一起,帮助朱元璋在乱世中恢复秩序,值得历史肯定。

过去史学家喜欢说就是这群知识分子使坏,使原本“革命”的朱元璋政权“蜕变”成了又一个地主阶级政权,现在只能让人莞尔一笑了。

谁说一个安定的秩序,就只是缙绅阶层,而非平民百姓的渴望?

朱元璋统一天下,刘伯温和其他开国功臣一样得到了封赏,这似乎实现了他的人生抱负,但作为儒家知识分子,新朝的肇建又使刘伯温自觉背负了一种新的使命,这就是“导君于正”,使新皇帝符合儒家的政治文化传统。

而就是在这方面,刘伯温开始品尝苦涩滋味。

刘伯温致死_刘伯温之死_害死刘伯温

从踌躇满志到黯然退场

刘伯温入明后活了七年有半。

在这不算长的时间里,他先后几次受封,又几次被打发回乡。权力场上的刘伯温可谓以踌躇满志始,以黯然退场终。

从刘伯温第一次被斥退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伴君”确实是一件危险系数极高的工作。

当时南京从夏天到秋天一直没有下雨,求雨也没有效果,刘伯温借机指出了三条弊政。

一是阵亡将士的妻子数万人都被迫令住在“寡妇营”,不许外出;二是为营建工程的工人死亡,尸体暴露不收;三是敌方头目既然已经归诚投降,就不适宜充军。

古人认为天象由人事决定,刘伯温借求雨的机会进谏,使朱元璋只好同意其请,可过了十来天仍未降雨,朱元璋立即作出了“刘基还乡为民”的处罚。

但刘伯温被免职仅三月,朱元璋又想起了他,令他火速从家乡赴南京,恢复了其官职。

刘伯温之死_刘伯温致死_害死刘伯温

而到了洪武四年,他在得到封爵之后,再一次被赐归。

如果说第一次被贬,刘伯温由于功名之心未灭还满怀惆怅,那么他后来的被放归,则更像是一种自我放逐。

这不仅因为明初同僚的倾轧十分激烈,不同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已到白热化的程度,更因为他对“圣意难测”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在雄主手下讨生活充满了忧惧,深知只有韬光隐晦才是自我保全之道。

然而刘伯温到底是读书人,尽管他感觉面前这个曾经与自己共过患难的人越来越难以琢磨,但在反复放归、召还的过程中还是要战战兢地尽儒者的本份。

他劝朱元璋,“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要朱元璋保存臣子的体面,不应动辄羞辱,都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他又提醒朱元璋,对遁逃北漠的元朝大将王保保不能轻敌妄进,结果也被他不幸而言中,名将徐达在追击王保保的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

忧谗畏讥的刘伯温准备在家乡终老,但善于占卜的他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并不在自己手中。

刘伯温致死_刘伯温之死_害死刘伯温

死因成谜

隐居的刘伯温,竭力洗尽铅华,表现得像一个不识字的老农,也不和地方官吏来往。他知道,有一双天眼在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明史》上这样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他的谨慎:家乡的父母官因为始终见不到刘伯温,所以换上便服求见,正在洗脚的刘伯温对上门的客人当然不好拒绝,升火做饭以待客,但当县令将自己的身份说明之后,刘伯温立即变了脸色,自称小民、罪过,便立即退避。

“神算子”如此小心,但还是出事了。

在温州福建交界处有一个叫谈洋的地方,此地偏僻而险要,所以成为奸人躲藏之所,刘伯温便派儿子刘涟入朝反映这一情况,建议在此设立一个机构负责巡查。

但刘涟绕过了中书省(当时明王朝政府的中枢机构),直接向皇帝奏陈,引起了执政大臣的嫉恨,他们诬陷刘伯温看中了谈洋这块地方,准备作身后之墓地,只是由于谈洋的百姓不同意,所以才希望朝廷在那儿设立机构,以此驱逐百姓。

中书省准备借此兴起大狱,这时的刘伯温虽然患病,但仍然不得不扶疾入朝,向皇帝和朝廷说个明白。

刘伯温致死_刘伯温之死_害死刘伯温

刘伯温面对朱元璋,“惟引疚自责而已”,意思是什么辩解的话都不说,只承认“我错了我错了”。

朱元璋没有继续追穷。但不久,在一件小事上,朱元璋还是给了刘伯温一个下马威。

朝廷祭奠孔子,仪式结束后,祭祀用的肉分给重臣算是一种荣誉。刘伯温没有参加祭奠仪式,却接受了肉。朱元璋说:刘伯温是学圣人之道的嘛,怎能不参加祭奠却享受祭品?学礼学到哪里去了?下令停发其一个月俸禄。

是否接受祭品是小事,停发一个月俸禄也是小事,关键是皇帝行动中透露的信息是意味深长的:他就是想让刘伯温没面子。

由此可见最后一次入朝的刘伯温,其处境真是尴尬极了。

处境和心情都恶劣,刘伯温的病情加重了,洪武七年,朱元璋知其病重,赐归田里,这一年的四月十六日,刘伯温卒于家。

刘伯温的死因,历来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被丞相胡惟庸毒死;二说朱元璋是毒死刘伯温的主谋;三说系病死。黄大拿明史拍案倾向于第三种。但究竟还是一个疑案。

与刘伯温的死因相比,朱元璋在刘伯温死的前后表现出来的态度,更耐人寻味。

在刘伯温还在朝的时候,朱元璋的文集刻成,他赐给了李善长、胡惟庸、宋濂三个亲信大臣,却偏偏没有给刘伯温,这反映出朱、刘君臣关系在刘伯温死前,已十分冷淡。

刘伯温致死_害死刘伯温_刘伯温之死

刘伯温病重被赐归,朱元璋颁发了一纸诏书,对二人君臣一场进行了一次总结,其中有责备刘伯温当年不早早归附自己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表示自己当皇帝后,对刘伯温的安排和处置都符合“国之大体”。

对病中的刘伯温来说,得到这样一份诏书,精神上如何能够愉快?

朱元璋和刘伯温君臣二人,在身份认识上大概是有一些偏差的。刘伯温虽被人们看成“谋臣”甚至“术士”,但他更自居为“儒者”,然而让他沮丧的是,朱元璋也更多愿意把他当成“谋臣”和“术士”。在一次谁是当今大儒的讨论中,朱元璋就曾经轻篾地说,像宋濂、刘伯温这样的人哪配称“大儒”?

朱元璋为什么不愿意承认刘伯温为“大儒”?

原因很简单,真正的大儒,在传统观念中,应该是导君于正的帝王师。做“帝王师”,这堪称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最高理想,刘伯温也不会例外。

问题是,这种理想很多时候只是文人的一厢情愿。雄主们是不承认有什么“帝王师”的,否则岂非意味着这个世界上还有人比他更高明?

刘伯温留下遗命,告诫子孙不得为官,在人生最后一刻,他对“帝王师”的春梦显然有所反省。

不过,在刘伯温之后,想做帝王师的文人依然不绝如缕,这一场春梦仍在延续……

本文为黄大拿明史拍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并只允许微信公众号转载,不可发在其他渠道,违者必究。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

黄大拿有话说:感谢各位老铁们的支持,我们周一在《》这篇文末搞了一次赠书活动,积攒活动已于你看到的现在截止了。

这次获奖老铁:随缘;…在路上……;AKX。请速速联系,领取奖品哦~ 还有,上周获奖的魔术师;心彤两位网友,赶紧微信添加,领奖品啊!

另外,我们建了一个读者群。欢迎喜欢历史,尤其是明史的老铁们扫码入群:(如二维码失效,则微信添加拉你入群吧):

刘伯温致死_害死刘伯温_刘伯温之死

刘伯温之死_害死刘伯温_刘伯温致死

标签: #朱元璋 #神算子 #明朝 #明史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