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的军事同盟国是哪个国家?
“投我以桃木,报之以琼瑶。”
在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背景下,提起与中国关系最紧密的国家,有人说是巴基斯坦,毕竟中国与巴基斯坦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也就是说无论局势如何变化,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友谊始终不会发生任何关系和改变,两个国家始终是互信友好的关系。
因此,中国民众也形象的称呼巴基斯坦为“巴铁。”
也有人说是俄罗斯,因为中国与俄罗斯是全面战略协作关系。
尽管与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几个字的差异,但两者的关系概念却有着较大差别,简单来说,全面战略协作关系就是指两个国家在各个领域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众所周知,中国的外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尽管与世界上众多国家有着外交关系,但中国始终奉行的不结盟外交。
也就是说,中国不与任何一个国家结盟。
但有一个国家却例外,这个国家是中国的唯一军事同盟国。
从1961年起,中国与这个国家签订友好条约起,已自动续约三次,分别是1981年、2001年、2021年。
也就是所签订的友好条约的期限是二十年,只要两个国家没有任何异议的情况下,这个条约将自动续约。
自2021年续约起,在未来20年之内依然有效。
那么,这个国家究竟是哪个国家呢?这个国家就是朝鲜。
有些人会感到很惊讶,巴基斯坦、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都不是军事同盟国,而朝鲜又是怎么成为唯一一个军事同盟国的呢?
而且,中国一向是不与国家成立同盟国的,为何会选择朝鲜作为军事同盟国?
军事同盟与其他的外交又有什么区别呢?
特殊的军事同盟关系
军事同盟与其他战略合作最大的区别在于军事同盟首先需要建立在军事互信的基础上,开展共同防御、军事研发和情报共享。
国际上最有名的军事同盟关系譬如北约等。
而对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来说,更多是国家和国家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强调的是国家之间的利益平衡点,只要满足国家与国家利益、政治互信的条件就能够建立这样的关系。
显而易见,军事同盟不仅需要政治互信还需要军事互信。
而朝鲜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唯一的军事同盟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抗日时期,朝鲜曾经与中国一起与日本人打游击战。
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与朝鲜也曾展开过密切的合作。
朝鲜军工实力还是比较强的,于是便对中国予以了一定的军事援助,援助的物资主要有枪支和弹药等。
在接下了战争中,有近一万名解放军伤员分散到了朝鲜的医院被精心医治。
同时,朝鲜还向中国东北援助了大量的硝酸、硫酸以及炸药等物资,对中国东北的军工业兴起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投我以桃木,报之以琼瑶”中国在后来的朝鲜战争中也是义无反顾的投入近100万志愿军,以自己最大的力量赶往朝鲜支援。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牺牲了几十万伤亡,不仅帮助朝鲜稳住了政权,在后来促使朝鲜与美国达成停战协议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就是中国,对别人的帮助永远感怀在心,朝鲜在解放战争中对中国的援助,中国也倾其所有帮助朝鲜打败了美国的侵略。
锦上添花并不让人感动,雪中送炭的情谊才最令人动容。至此,两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如果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通常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那么中国与朝鲜的交往就要更高一层,两国更像共患难的生死兄弟。
这也为中国和朝鲜签订友好条约奠定了基础。
尽管取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但其实中国和朝鲜依然面临着美国军事力量的威胁。
美国分别在日本和朝鲜驻扎军队的军队始终对中朝两国军事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于是在1961年,中国与朝鲜签订了友好互助条约,条约中提出:
“中国与朝鲜尽一切努力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两国尽全力予以双方军事和其他援助。”
从中国的角度来说,朝鲜是唯一威胁中国陆地安全的国家。
中国几乎所有的沿线海岸都有海军和海警防御,任何一个国家从海域上对中国采取进攻策略难度还是较大的。
但朝鲜与仅和中国有鸭绿江做间隔,其他国家若想进攻难度较小。因此,与朝鲜建立军事同盟国对中国的积极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同时,这份条约对朝鲜来说好处更大,根据这份条约内容所说,两方任何一个国家受到武装进攻时,另一方都要倾尽全力予以援助。
这一条内容从侧面表明了只要朝鲜遭受到了任何一种武装进攻,作为同盟国,中国必须予以一切军事或援助。因此,正是这一条给予了朝鲜极大的底气。
另外,与朝鲜建立军事同盟后,如果苏联对中国采取进攻,朝鲜能够最大程度帮助中国抵挡苏联的进攻。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与苏联交恶,朝鲜政府让中国的技术人员参观了苏制战斗机的细节,并提供了大量的军事物资,中国军工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
事实上,除了朝鲜,中国的外交政策始终奉行的都是不结盟政策。
哪怕是对俄罗斯,也一直强调的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基础上的外交政策。
而之所以奉行不结盟政策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历史上曾经吃了结盟的亏,而这个亏究竟是什么呢?这要从上个世纪的中苏同盟说起。
二战结束后,中国为寻求稳定的国际发展环境,实现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目标,选择了一边倒的政策与苏联建立了同盟的关系。
友好条约中提出:当中国受到任何国家侵袭时,苏联都要全力予以援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个条约的签订无疑为中国提供了安全的国际环境。
既然建立了同盟关系,苏联在一开始也是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经济以及科技的援助,中国确实得到了好处。
但是正所谓同盟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好的一面,必然也有不好的一面。
中国的军事、经济实力得到提升的同时,利益也遭受了一定的损失。
在国际关系、国际事务上,中国受限于苏联,以至于外交权力竟掌握在了苏联的手中。
而苏联也一再得寸进尺,开始干涉中国的内政,但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是决不允许他国干涉内政的。
于是,两国分歧越来越大,直至关系恶化,于1969年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对于一个主权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那就是自己的外交权力、自己内政是决不允许别的国家掌控的,同时,中国也始终奉行的是绝不干涉其他国家内政,也决不允许其他国家干涉自己的内政。
而苏联一再试探中国的底线,最终,两国的同盟关系只能走向破裂。
在这件事情后,中国也逐渐意识到同盟关系是有条件的,更是不稳定、靠不住的。
如果说与苏联的同盟让中国意识到同盟关系的不稳定性,那么与越南、阿尔巴尼亚的友好互助同盟关系,才真正让中国认识到奉行不结盟政策才是正确的外交政策。
在与越南的友好互助关系中,中国向越南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武器和装备,用于越南对抗法国和美国,更是无偿的援助了越南建设军工厂,总援助价值甚至超过了一百多亿美元。
要知道当时的中国自己也没有多富裕,却依然为越南提供了这么多的军事战略物资。
但是,没想到“农夫与蛇”的故事有一天会发生在中国自己身上,中国对越南的援助最终换来的却是对越自卫反击战。
如果说与越南的同盟关系是农夫与蛇的故事,那么中国与阿尔巴尼亚的同盟更像是农夫与蛇的升级版,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可谓是面面俱到、各个方面几乎都照顾到了。
本想着阿尔巴尼亚能够与中国实现友好互助,然而没想到都是中国单方面的付出,阿尔巴尼亚完全将中国当作冤大头,任何东西都要向中国要。
阿尔巴尼亚的总理曾表示从未想过还回从中国拿走的东西。
阿尔巴尼亚不仅不知感恩,甚至在国际舞台上不止一次向中国使绊子,面对这样的情形,中国终于认清了阿尔巴尼亚的面目,选择终止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同盟关系也就此破裂。
所谓三角形的关系是最稳定的,美国看到中国与苏联交恶,便开始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用来牵制苏联。
随着尼克松访华,中国选择了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也带动了与中国与日韩、欧洲各国建交,中国终于真正获得了稳定的发展环境。
苏联从自身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也开始向中国释放善意信号,表示愿意与中国缓和当前的关系。
中国不再纠结与各个国家建立同盟关系,将发展自身经济当作首要的任务。
从此以后,中国始终践行不结盟政策。因此,与巴基斯坦、俄罗斯等国家的外交关系上也强调的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非同盟关系。
时至今日,中国也只与朝鲜是军事同盟关系,原因也在于两国之间确实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彼此之间更像是患难与共的兄弟。
而另一面则是因为两国的军事同盟关系是稳定性、安全的,对中国和朝鲜都有着共同的利益关系,这也是两个国家的共同心愿,也愿意为此继续展开军事同盟。
也有人提出,与朝鲜的这份友好互助条约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签订的,发展到今天是否是有必要一直续约下去?
其实,这份友好条约不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今天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有了这份条约,中国就能够牵制住韩国,这又是为什么呢?
要知道日韩一直是亲美的国家,美国分别在这两个国家都有着军事驻扎,同时,为更好的牵制中国,美国与日韩建立了三边核机制,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在这次种情形下,如果中国失去与朝鲜的同盟必然将三面受敌,毕竟朝鲜已经宣布自己拥有了核武器。
而中国与朝鲜的军事同盟能够极大的牵制住韩国,降低对自身安全的威胁,加上韩国与朝鲜一直是生死对头,两个国家积怨已深,在两国有军事同盟关系的情况下,朝鲜绝不会允许韩国对中国做出不利的事情。
同样地,中国也能最大程度帮助朝鲜抵御其他国家的进攻。
两国受益的事情,军事同盟关系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而韩国之所以忌惮朝鲜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受到地理位置、军事实力的影响,韩国首尔距离边境地带只有几十公里的距离,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下,首尔完全在朝鲜的远程火箭炮射程范围内。
也就是说,只要朝鲜愿意,首尔随时可能面临威胁。
而韩国在军事方面几乎没有自主权,所以韩国不得不忌惮朝鲜,两国的关系也始终较为微妙。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与朝鲜继续展开军事同盟是非常必要的,是维护中国地缘战略关系的重要手段。
国家与国家的交往,是将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所以无法否认中国与朝鲜的军事同盟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的,但更重要的是两个国家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确实有着深厚的友谊,这也是事实。
所以,军事同盟更像是锦上添花,毕竟既能够促进国家合作,又能够稳固中国与朝鲜的关系,怎么看,都是有利于两个国家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