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朝鲜的历史

历史网编2024-01-25 10:481240

中国与朝鲜半岛地理相邻,相互交往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封建历代王朝及近现代各政权都与朝鲜半岛有过密切的交往,朝鲜半岛的发展有着深深的中国烙印,中国的历史变迁也受到了朝鲜半岛的影响。本文所述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历史,分古代、近代和现代(至中韩建交)三部分,现代部分即1948年半岛分裂后只谈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关系。

(一)古代部分

朝鲜历史起于恒雄大王与熊女所生的檀君创立古朝鲜的传说,这是个神话,中国史书没有记载。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正式开始于半岛的箕子朝鲜时期。中国商朝的遗臣箕子带领部分中原移民,在朝鲜半岛的北方平壤城附近建立了政权,朝鲜史书有载“周武王克商,箕子率中国人五千入朝鲜”,可以说是朝鲜半岛的第一个王朝。

中国秦朝时,设辽东郡,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箕氏朝鲜服属于秦。

西汉时,燕王叛乱,部将卫满带领旧部灭掉箕子朝鲜并建立了卫满朝鲜。武帝时,卫满“不肯奉诏”为隶属关系,武帝经过一年的战争灭掉卫满,建立了乐浪、临屯、真番、玄菟四郡,即“汉四郡”。

秦汉时期,半岛中南部居住着“三韩”,即马韩、弁韩、辰韩,马韩是土著,辰韩也称秦韩、是中原人“避秦役来适韩国”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陷入大分裂的局面,这直接给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的拓展提供了契机,高句丽先后占领了汉四郡;而南方,新罗统一了辰韩、弁韩,百济统一了马韩,形成与北方高句丽对峙的“三国”。高句丽无一例外地向南朝、北朝诸皇朝朝贡,接受册封,新罗和百济与中原也有来往。应该说,所谓朝鲜的“三国时代”与中国的不同,高句丽实质上是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属于中国的一部分,只是由于当时的中国四分五裂,才放松了对朝鲜半岛北部的控制。

隋朝时,高句丽“骑兵进攻辽西”,挑起事端,兼隋炀帝认为高句丽“不遵籓礼”,先后三次征伐(三次之前还有一次,因水陆路均遇阻,伤亡过半而自行撤退),前两次失败(第一次因高句丽势力强大且素有准备而惨败,第二次因礼部尚书杨玄感反叛而仓皇撤军),第三次高句丽也因“困弊”而遣使请降、名义上归顺隋朝。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时,就开始爆发隋末农民起义,三征高句丽更大大削弱了随的国力,加速了隋统治的崩溃。

唐朝时,高句丽封锁百济、新罗入唐的通道,并进攻新罗。新罗则拉拢唐,做唐的盟友。在新罗拉拢及“内为前代雪耻,外为新罗报仇”思想的影响下,唐高宗联合新罗先后灭掉了百济和高句丽,设立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故地。随后,唐与新罗发生了争夺高句丽和百济故地的近七年的战争,因唐受西北吐蕃影响,加之新罗向唐请罪称臣,战争结束。战争的结果是唐与新罗以大同江划界,大同江以北为唐的疆域,新罗占领百济故地和原高句丽部分领土、进入新罗的统一时代。

在宋朝时期,(936年)高丽吞并新罗、灭掉后百济,结束了半岛自9世纪末以来形成的新罗、后百济、后高句丽的“后三国时代”,开始了王氏高丽王朝(后高句丽国将军王建自立为王,定国号为“高丽”)。

高句丽在辽宋之间平衡,向宋称臣,承认宋的大国地位,但在辽宋战争中不出兵助宋,后向辽称臣。辽为防止高丽与宋联合,与高丽协定以鸭绿江为疆界,从而使高丽疆界又向北扩展了。金崛起后,宋联金、联高丽抗辽,高丽认为,辽已不足为惧,主要是防金。果然,金终灭北宋,高丽遂向金称臣。高丽在几大国间不但没有被灭亡,反而得到了发展,不仅得益于中原的混乱,也体现了一个小国独到的外交技巧。

蒙元攻下高丽,设征东行省,高丽国王兼任丞相,这样在形式上,高丽成为元的一个行省;但实际上,高丽国王有较完成的“自治”权力。元内部一度有人建议将征东行省实体化,但终未成。元还与高丽确定了通婚关系,即蒙古公主下嫁高丽王室。

明朝时,李成桂兵变,建立李氏朝鲜王朝。李氏朝鲜实行推崇儒学,对中国采取“事大主义”政策。建立伊始,就遣使通报明朝,称臣于明朝,请明太祖朱元璋定国号为“朝鲜”,在明太祖没有册封李成桂为国王时,使用“权知国事”,至建文时为怀柔朝鲜才册封李成桂的儿子。靖难之役后,朝鲜立即上缴了建文皇帝颁发的印章,请明成祖新颁,成祖不仅新颁了印章,还称“外邦虽多,你朝鲜不比别处”。自此,朝鲜临近明首都,更兼长期熏染中国文化,自诩“小中华”,在明各藩国中最受重视,“使臣到朝廷,列于第一班次”。

明朝时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即1592-1598的“万历援朝战争”。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明朝派兵援朝打败日军。应该说,援朝战争有出于古代王朝对藩邦的传统责任,也是出于对自身安全的长远考虑,当时就有“朝鲜与中国,势同唇齿……休戚与共,是朝鲜为我中国必不可失之藩篱也”的认识。朝鲜得以复国,感谢“(明)神宗皇帝再造之恩”。但同时也应看到,明因援朝国力大大受损。

清皇太极称帝定国号后,要求朝鲜称臣。朝鲜哗然,“只闻有大明天子耳”、“岂忍以堂堂礼仪之邦,俯首犬羊之虏”,拒绝清的要求。清发大军,仅12天就抵王京,朝鲜请罪称臣,成为清的属国。但朝鲜仍视清为夷狄,内部一度仍用崇祯年号,李氏王室还对明进行各种追思活动。

(二)近代部分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向外扩张,企图占领朝鲜、侵略中国。日于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朝鲜国自主之邦”的条款否定了中朝宗藩关系,为吞并朝鲜做了铺垫。

紧接着,朝鲜发生了两起事变。1882年“壬午兵变”是朝鲜士兵和市民发动的反日、反闵妃集团的兵变,清朝以宗主国身份出兵朝鲜镇压。1884年“甲申政变”是日本支持的朝鲜开化派以主张摆脱中国而发动的一次夺权政变,被袁世凯率领清朝驻朝军队镇压。袁世凯在镇压这次政变的行动中立下大功,因而被封为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相当于朝鲜监国,至甲午战争前,发挥了抵制日侵略朝鲜的积极作用。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清朝应邀出兵镇压,日本则是不请自来。平定起义后,日本要求朝鲜改革,被拒后,对朝动武、对清不宣而战。甲午战争,清朝战败,《马关条约》确定了朝鲜的独立,不再是中国的藩属国。

朝鲜在日本的操纵下,于1897年改国号为大韩帝国,称皇帝。

1910年,日本迫使韩签订了《日韩合并条约》,日在韩置总督府,实行殖民统治。清朝对此极为痛恨,但无可奈何。

日韩合并后,韩国人开始了争取独立的斗争。中国成了韩独立运动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根据地。每年都有大批韩国人移居中国东北生活。

1919年3月1日爆发反对日本殖民统治、要求民族独立的“三一运动”。中国报纸大量报导了“三一运动”,声援朝鲜人民的正义斗争。受此影响,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并与“三一运动”汇合。

运动被镇压失败后,韩国继续进行独立斗争,先后在海参崴、汉城、上海三地建立临时政府,后三处合并,所在地为上海,因此上海一时成为“韩人光复运动之总根据地”。孙中山广东护法政府承认韩国临时政府,称“中韩两国……本系兄弟之邦。辅车相倚,唇齿相依”。临时政府从诞生到完成使命,26年,几经迁徙,但全部生命都在中国土地上。特别是1940年9月迁至当时中华民国的战时首都重庆,也就是说,此时的中国重庆成为了两个国家的首都。

“九一八”事变后,中朝共同抗日。

在关内,韩国临时政府与国民政府合作,组建朝鲜义勇军、韩国光复军进行抗日活动,动员在华韩侨,援华抗日;国民政府为临时政府提供大量经费、培训军事人才,并一直支持金九为代表的临时政府成为独立后的正统政府,但终被美国拒绝。1945年,临时政府成员以个人名义回国。 在中国东北,按照共产国际“一国一党”原则,朝共满洲总局解散,在东北的朝鲜共产主义者加入中国共产党,因此,满洲省委里的党员,多是朝鲜共产党员。他们在抗日义勇军、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苏联远东红旗军八十八旅等各种武装力量的旗帜下,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金日成在中国25年,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和领导东北抗日游击战争。

(三)现代部分

1945年日本投降,在美苏操纵下,以北纬38度线为界将朝鲜半岛分为南北两部分,分别扶持李承晚、金日成于1948年8月成立大韩民国、1948年9月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南北分裂。

新中国建立到中韩建交,中国与朝鲜的关系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朝鲜战争到50年代末,中朝关系亲密友好。

朝鲜战争,中朝共同经历3年的浴血奋战,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战斗友谊。战争中和结束后,中国给予朝鲜大量的经济援助,留在朝鲜的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

第二阶段,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中朝关系受中苏关系影响,朝保持中立,但明显倾向于中国。

1960年中苏论战开始,1963年公开化。在这种情况下,中苏都希望朝鲜站在自己一边,都给予了朝鲜大量援助,《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也是在这时期(1961)签订的。朝鲜在中苏之间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努力保持中立,但明显倾向于中国,如在对待斯大林评价、中印边境冲突以及赫鲁晓夫一些政策问题上,与中国立场大体一致,同时还多次对苏联提出批评,有时还比较尖锐。

第三阶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朝鲜倾向于苏联,中朝关系有疏远,一度还比较紧张。

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苏联调整了政策。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开始拉拢朝鲜。朝鲜也由于支持中国被苏联孤立而造成很大损失(1962年苏联停止对朝援助),也愿意改变朝苏关系。二是中国文革造成中朝关系恶化。中国群众攻击朝鲜修正主义,称金日成是“赫鲁晓夫门徒”,甚至捏造假消息称金日成被逮埔,激起朝鲜的强烈反应。三是金日成主体思想的确立。于是,朝鲜开始发表一系列文章影射中国,如批判“事大主义”(朝鲜对“事大主义”的解释是“过去无能的封建统治者屈从于封建大国——中国的统治者”)、大国主义,公开支持苏联武装入侵捷克。不过,尽管关系恶化,但双方都能保持克制,关系未达到破裂程度。

第四阶段,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双方关系改善,恢复正常发展。

朝鲜跟中国关系怎样_朝鲜关系中国怎么样_中国和朝鲜的关系

中国纠正文革重一些外交失误,朝也改善朝中关系,双方恢复友好交往,高层互访不断(华国锋、江泽民当选中共最高领导人后首访国家都是朝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中朝鲜两国关系正常化,中朝两党关系正常化。

中韩建交

有几个中美、中韩关系影响中朝关系的问题。

一是尼克松访华。1971基辛格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国在事前、后,均向朝鲜作了通报,介绍基辛格访华前中美接触经过、同基辛格会谈情况、尼克松访华情况,中美《联合公报》商谈经过。周恩来在向金日成通报中强调指出,“中国的一切主张还是原来的,不拿原则作交易,中国寄希望于美国人民”。1975年金日成访华时,毛泽东还说“我们请尼克松,主要通过尼克松接触美国人民”。金日成对此表示理解,曾说“尼克松访华,对朝鲜人民是个新问题,朝鲜劳动党将对人民进行教育”。在中国与美国的会谈中,周恩来还转达了朝鲜方面对美国提出的八点主张(美国从南朝鲜撤军等),金日成对中国在中美会谈中给予朝鲜问题的特别关心表示感谢。

二是朝韩同时加入联合国。朝鲜多年来一直反对南北双方同时加入联合国,担心那样会使朝鲜半岛南北分裂永久化。韩国一直谋求加入联合国,国际上支持韩国加入联合国的国家越来越多。“1991年5月,李鹏总理访问朝鲜,与朝鲜总理主动谈及这一问题,表示说,今年联合国大会期间,如韩国再次提出加入联合国问题,中国将难以持反对态度,而一旦韩国单独加入联合国后,朝鲜再想加入,可能就会遇到困难。朝鲜总理听后,没有当场表态。访问结束前,金日成主席在会见李鹏总理时最后又谈到了这个问题,表示朝鲜会与中国在这一问题上协调合作”。后朝鲜提出加入联合国申请,主张一揽子解决南北问题,向中国提出“假如美国要求分别讨论南北的申请,希望中国坚决反对;如果美国否决北方,希望中国也否决南方”。“对朝鲜半岛北南双方同时加入联合国……即这个问题是作为一个决议提出的……就这样,1991年9月17日,在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一项决议,朝鲜和韩国同时加入联合国,成为正式会员国。”(钱其琛《外交十记之五通往汉城》)

三是中韩建交。冷战末期,中韩已经开始接触。1986年、1988年,中国率体育代表团参加了汉城亚运会、奥运会,1990年北京亚运会时,中国同时邀请朝鲜、韩国参加。邓小平说发展中韩关系,第一可以做生意,在经济上有好处;第二可以使韩国割断同台湾的关系。1991年初,中韩双方在对方首都设立了贸易办事处,在此之前,中朝最高领导人交换了意见,金日成访华时江泽民就谈到了这个事情,金日成说“如果你们感到确有必要在南朝鲜设立贸易办事处,我们充分理解”。

中韩于1992年8月24日正式建交。此前,中国两次正式向朝鲜通报。92年4月国家主席杨尚昆访朝通报,金日成表示,“现在朝鲜半岛处于微妙时期,希望中国能够协调中朝关系和韩美关系,请中方再多做考虑”。7月,为“最大限度地提现对朝方的尊重”,江泽民派钱琪深到平壤专门通报此事。据钱的文章说,“以前每次到朝鲜访问,朝方都在机场组织群众欢迎,气氛热烈。这次飞机停在机场的偏僻之处,来迎接我们的只有金永南外长……在我的记忆中,这次会见,是金主席历次会见中国代表团中时间最短的,会见后,也没有按过去的惯例举行宴会招待”。金日成表示“我们理解中国独立、自主、平等地决定自己的外交政策。”钱琪深文章说,“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金日成主席着眼于中朝关系大局和朝鲜半岛的局势,理解了中方的立场,做出积极而明智的决定,表现出了老一代领导人的胸怀和眼光,不能不让人钦佩”。

但事实上,并非如钱所说。中韩建交,朝鲜当时反应平静。但就在8月25日的《劳动新闻》文章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要想维持朝鲜半岛稳定,实现亚洲和平,必须改善朝美关系”。中韩建交后至1999年的7年间,中朝高层领导任没有进行互访,双边贸易大幅下降。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