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电影《让子弹飞》
单 英 南
今天我们来聊《让子弹飞》。《让子弹飞》改编自马识途的小说《盗官记》,是由姜文自导自演、周润发、葛优等主演的剧情片,于2010年12月16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讲述了北洋政府时期,在四川一带的麻匪张麻子假冒鹅城县长马邦德赴任鹅城。到任之后张麻子因为与当地恶霸黄四郎发生矛盾,与其结下了血仇。在与黄四郎几次交锋后,张麻子发动群众助其复仇,成功杀死了恶霸黄四郎的故事。
《让子弹飞》是姜文导演的第四部电影。姜文的导演之路并不太平。2000年,在《鬼子来了》未通过审查的情况下,姜文参加了戛纳国际电影节,并凭借该片荣获了评审团大奖,由于“违规参赛”,姜文受到了电影局“五年内不能担任导演”的行政处罚。
《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的蛰伏多年之作,但其“低俗小说式”的叙事结构让观众大呼不懂,票房也十分惨淡,影片直接赔本。
《鬼子来了》被禁,《太阳照常升起》票房扑街。但是姜文仍然想要站着把钱赚了。所以他要调和,他要让普通的观众看得起劲,又要让爱挖掘的观众挖出点什么;又要让审查机器给张通行证。很显然,姜文做到了。
姜文永远不满足于只讲好故事,更要加入一些“非分的东西”。《让子弹飞》包含着“非分”的隐喻,“非分”的隐喻藏在人物身上。
首先来聊主角张麻子。若将张麻子推翻黄四郎的行为称之为革命,那张麻之可算是革命的领导者。
原著中的张牧之是一个只能读唱本的长工,而在《让子弹飞》中,张麻子成为了追随蔡锷将军的手枪队长。这种身份的变化展示了影片对究竟谁来领导革命的认识,即人民很难自觉,需要革命者的领导。
张麻子落草为寇,却又除暴安良。虽已远离硝烟战火,但心中依然有着公平正义。
但张麻子却不是正义的化身。张麻子终究是落草为寇了,谋财免不了害命。麻子们掀翻火车,车上只有两个人幸存,可车上有几人是该死的呢?
所以,张牧之并不是永远的革命者,在失望面前,他也由牧之变成了麻子。
我们再看反派黄四郎,黄四郎是影片中邪恶势力的代表,是那个时代反动势力的代表。但他的身份没那么简单。黄四郎会讲英文,说明黄四郎曾经留过西洋。对“介错人”这一名词了解,说明他还去过日本。黄四郎拥有辛亥革命时同样的炸弹,说明他曾经也是一位革命者。而在革命后,他成为了既得利益者,开始享受革命果实,成为了压榨百姓的反动派。
再看师爷。师爷是一个难以解释的人物,难以解释的是张麻子为什么对师爷情有独钟;难以解释的是姜文为什么对这个角色施加浓墨。师爷究竟在影片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又在代表着什么?师爷爱财,师爷又重情。师爷最后死在了情路上,埋在了钱堆里。师爷虚伪、懦弱、贪婪,却又善良。在众多角色中,师爷最像“人”。对师爷的包容,正是对普遍人性的包容。
再看小六子。小六子是张麻子的干儿子,是辛亥革命烈士的遗子。姜文电影中总有这么一位傻乎乎的懵懂青年。比如《太阳照常升起》里的房祖名,比如《邪不压正》里的彭于晏,再比如《让子弹飞》里的张默。这些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象征着当时中国的未来。影片中,张麻子希望小六子能够出国留学,成为有知识的人,但还是死在了一碗凉粉上。近代中国希望“师夷长技”,但还是在军阀们互相倾轧中苟延残喘。
再来看鹅城的百姓。张牧之来鹅城是为了百姓的公平。但是在战斗爆发时没有百姓愿意跟随,而在看到革命胜利后,百姓们却又争相瓜分果实。影片一方面可怜其贫穷受剥削,一方面又不留情地指出其懦弱。本该是人民帮谁谁赢,却变成了“谁赢他们,他们帮谁”。因为这样,只能利用,而无法依靠。
在张牧之手下的诸多兄弟中,老三是一个戏份较多的角色,也可以说是众兄弟的代表人物。他敢拼命、爱财、好色,是一个典型的土匪。革命胜利后,老三也成为了革命的胜利者,他带着花姐,与众兄弟一起,坐上了马匹拉着的火车,高喊着“浦东就是上海,上海就是浦东”而去。或许,老三将会成为下一任黄四郎,但我们不能说老三背叛了张麻子,只能说胜利之后,他们已经没有同行的理由。
《让子弹飞》中充斥着革命的红色,但红色之中尽是黑色。人民没有觉醒,革命终将失败。张麻子终会离开鹅城,而张麻子走后,鹅城将会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
从《太阳照常升起》,再到“让子弹飞一会”,姜文好像是在期待着什么。作为从小生活在军队大院的“前朝遗少”,姜文称那段时光为“阳光灿烂的日子”。历史在不同人的眼中有着不同侧面,不同侧面的历史是全然不同的。有些人已经拿到了话语权,现实的车轮或是向左走或是向右走,历史的车痕亦或是在左边或在右边。
✦说明✦
1. 本文视频内容为单英南同学在湖南大学“文学名著电影改编”课程中的作业成品,提交于2021年6月。
2. 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后台授权。
3.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 辑|刘琰
审核签发|陈伟华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