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我⬆️
公元617年形势图
01
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三日,陇西各郡民变迭起。
金城郡金城县(今甘肃兰州)县令郝瑗按上级指示,招募了数千人马,正在县衙举行誓师大会,准备出城剿杀。
就在郝瑗口若悬河之际,突然,一个黑脸的小军头抄起家伙直奔郝瑗,像拎小鸡仔一样把县令大人劫持了!
郝瑗一时转不过弯来——小军头名叫薛举,出身豪族河东薛氏,骁勇过人又仗义疏财,在金城当地很有威信。郝瑗觉着是个人才,便提拔他当了校尉。
薛举也没给他反应时间,控制全城后,立刻开仓放粮,得到金城百姓的热情拥护。
郝瑗没办法,只能投了薛举。
事后,郝瑗问过薛举为什么造反?
薛举的回答是:窝在金城这小地方,一辈子也不会有出息,现在天下动荡,说不定剑走偏锋还能闯出个名堂!
02
不久之后,薛举率人又相继略定陇西、天水、枹罕、临洮4郡,自称“西秦霸王”,改年号为秦兴,当起了土皇帝。
后来又嫌弃“西秦霸王”不够响亮,改称“秦帝”,碰瓷始皇帝。
别看地盘只有5个郡,小的没边儿。
但薛举硬是整合起了二三十万人马。
再加上陇西对关中有天然的地理压制(当初诸葛亮兵出祁山,意图夺取陇右,也是想借助地利优势),这让薛举很是飘飘然。
他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夺取关中。
可就在此时,他的后院起火了。
这就不得不提,薛举之所以碰瓷“西楚霸王”,主要2个“很像”:
1、薛举和他儿子薛仁杲都是万人敌,悍不畏死那种。
2、父子俩跟项羽都喜欢屠城。还搞出很多新奇的杀人花样——“杀人多断舌割鼻,或碓捣之。”
这手法,不免让河西的豪强大户寝食难安,于是联名推举了武威郡的鹰扬府司马李轨,领导大伙儿保卫家乡。
03
薛举要想出兵关中,自然要先解决李轨这个隐患,不然被捅菊花怎么办?
薛举指派部将常仲兴北上讨伐李轨,双方大战于昌松。
常仲兴远来,部下又多骄兵,被李轨打的全军覆没,还丢了枹罕郡。
不过,李轨并没有继续扩大战果,而是力排众议放走了全部俘虏。
意思很明显:我李轨不是好欺负的,但我也无意和你薛举抢地盘,你该干嘛干嘛去。
薛举召集手下商量了一番,觉得就算打败李轨,再向西攻掠也没什么意思,不如到关中摘桃子爽。
04
当时,薛举和李渊中间只隔着一个扶风郡。
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二月,薛举派儿子薛仁杲领军劫掠扶风郡。
盘踞在扶风的是一个叫唐弼的流寇武装。
唐弼没什么名气,但手下人马也有十余万人,不太好解决。
薛仁杲便耍了个心眼儿——派使者去招降唐弼,一番威逼利诱,等唐弼答应归顺了,薛仁杲果断出兵偷了唐弼的大营。
拿下扶风郡之后,薛举从金城迁都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
扶风的郡治距离长安只有一百七八十公里,且中间没有任何遮挡。
既可以缩短攻击距离,也可以缓解后勤压力。
等于,薛举坐在了李渊的头顶,在长安城上方时刻悬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05
李渊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当即派李世民率军把薛仁杲一脚踹到陇山以西,再往前一步便要拿下天水。
薛举跟手底下人商量。
这时候郝瑗站了出来。
虽然他之前是迫不得已上了薛举的贼船,可他也不忍心见到唐军破城生灵涂炭,献上一条切实可行的办法:
“咱们自己摆不平李唐,那就联合朔方郡的梁师都、东突厥,三打一,还怕弄不赢李渊?”
注:郝瑗让薛举联系的东突厥并不是李渊之前定盟的始毕可汗本部,而是他弟弟阿史那咄苾。这位阿史那先生后来也做了东突厥大汗,而且他还有一个更响亮的称号:颉利可汗。此时他驻扎在五原郡以北,与始毕可汗保持着松散联系,处于高度自治的状态。
眼见要被围殴的局面,李渊一招化敌——
先召李世民撤军回到长安,然后派使者去见阿史那咄苾。
带上了无所不能的利器——钱。
草原部族的特性——对土地疆域没什么概念,就是喜欢钱。
没办法,突厥人穷怕了。
阿史那咄苾也一样。
看着满帐的金银财宝,阿史那咄苾立刻表示:如果再发现薛举和梁师都的人有越境行为,立刻格杀勿论。
不仅于此,阿史那咄苾还把占领的五原郡(郡治在内蒙古包头)都给了李渊。
没有突厥人做后盾,梁师都便也识趣地退出了联盟。
06
武德元年(618年)六月,李渊再次任命李世民率领八个行军总管的部队进攻薛举。
这么大的阵仗,就是想把薛举一次打死。
薛举也明白,他和李渊的决战已经不可避免,便指挥主力部队向高墌城(今陕西长武县)移动,部下散兵一度游击至长安附近。
李唐开国以来的第一场真正的大战即将开始。
七月初四,李世民到达高墌前线。
薛举多次派兵到唐营下挑战书,但李世民并没有选择无脑A上去,他吩咐手下众将加固壁垒,坚守不出,做持久抗战。
李世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发现了薛举的弱点——没粮(后勤短缺才会急于决战)。
唐军则兵多粮多,底子比薛举厚实。
等薛举的锐气消磨殆尽,唐营再派精干骑兵去劫薛举的粮道,岂不是事半功倍?
这样一来,薛举只剩下两个选择:
1、直接派兵突破李世民的营盘,但李世民早就预料到这点;
2、拔营西撤,缓解后勤压力。那李世民一定会追击,万一在撤退途中一个指挥不好,薛举的人马就会立刻演变成大溃败。
07
李世民已经把薛举算得死死的,看似这仗赢定了。
可李世民偏偏算不到,几天之后,自己突然得了疟疾,高烧不退,卧床不起。
只能把军务托付给助手——刘文静和殷开山。
嘱咐两人一定要坚守不出。
可一出李世民大帐,刘文静和殷开山做了一番分析:我军人数远超薛举,用得着这么谨小慎微?这仗不需要秦王亲自指挥,咱俩也能把薛举干挺!
俩人就带人来到高墌城西南,一个叫浅水原的地方。
不料唐军还没正式摆开阵势,薛举就抄了他们的后路。
一仗下来,唐军惨败,死伤过半。
大将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等人全部被俘。
李世民灰头土脸跑回长安,薛举则趁机一举攻陷高墌城,唐军的尸骨被垒成京观。
《旧唐书·薛举传》载:
“武德元年,丰州总管张长逊进击宗罗睺,举悉众来援,军屯高墌,纵兵虏掠,至于豳、岐之地。太宗又率众击之,军次高墌城,度其粮少,意在速战,乃命深沟坚壁,以老其师。未及与战,会太宗不豫,行军长史刘文静、殷开山请观兵于高墌西南,恃众不设备,为举兵掩乘其后。太宗闻之,知其必败,遽与书责之。未至,两军合战,竟为举所败,死者十五六,大将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皆陷于阵。”
薛举大胜,军势达到极盛,郝瑗等人便劝薛举立刻整军,一鼓作气拿下长安。
长安城危在旦夕,不少老百姓已经提前打包细软,逃命去了。
可气运这个东西,有时候你不得不服......
李唐捡了个大漏——
浅水原之战后不久,薛举病了,一个礼拜都没捱过去,就升天了。
相比薛举,薛仁杲要好解决的多,两个月不到,就被李世民三下五除二收拾掉了。
PS:
当时薛举军中传言,说薛举之所以暴死,是因为杀降太多,死去的唐军找他索命来了!
(“临发而举疾,召巫视之,巫言唐兵为祟,举恶之,未几而死”)
08
大部分史料都记载,浅水原之战是刘文静和殷开山造成的后果,跟李世民无关。
但考虑李二有改史的习惯......
老王扒史料,在《旧唐书·太宗本纪》里发现了蛛丝马迹。
原文:
“武德元年七月,薛举寇泾州,太宗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如果事情真是刘文静和殷开山背着李世民干的,这段该怎么写?
至少得把刘文静等人引出来分锅吧?
可这段史料并没有半个字提到刘文静他们。
李世民在这件事上至少还有两条疑点解释不通:
1、疟疾是一种烈性传染病,通过蚊子传播。当时正是蚊子猖狂的七月。
唐营这么多人,为什么只李世民一个人得了疟疾?
再者,如果唐军此时大规模爆发传染病,刘文静怎么跟薛举决战?
2、军令高于一切,刘文静不可能不懂。他有什么胆子违抗李世民?
老王倾向于李世民把锅推给了刘文静。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也曾推论:战时生病只是李世民推卸责任的借口。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