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鸿门宴》教学内容

网编 314 0

教学内容鸿门宴课时教学目标一、了解“鸿门宴”斗争的始末,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二、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教法与学法教具及场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教学步骤:一、简介作者及《史记》导入: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汉武帝建元、元封之间任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历史著作。它记述了中国上自轩辕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共计五十余万言,分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本纪——《史记》的十二本纪写从黄帝到汉武帝历朝、历代帝王的兴废和重大的政治事件(其中《秦本纪》)、《项羽本纪》稍有不同)。

司马迁是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的,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用以统率整个历史的论述。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明的大事记,也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书——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它们分别叙述礼仪(《礼书》)、音乐(《乐书》)、军事(《律书》)、历法(《历书》)、星象(《天官书》)、宗教(《封禅书》)、水利(《河渠书》)、经济(《平准书》)等方面的现状和发展。它们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似之处。世家——《孔子世家》和《陈涉世家》外,所记叙的是春秋战国以来各主要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其用意与“本纪”有相近之处。列传——大多数列传记叙的人物非常广泛,其中有贵族、官吏、学者、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刺客、游侠、商人等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物。)《史记》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司马迁从少年学习就接受儒家思想,但并不承认儒家的“独尊”地位。他兼融各家思想,特别是受到黄老之学的影响,加之广泛接触社会实际,以及自己不幸的遭遇,故思想上颇具唯物主义因素及批判精神和反抗精神。他在《史记》中,高度评价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功绩,歌颂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许多爱国的英雄人物,斥责暴君、酷吏,揭露和讽刺了当朝的开国之君和在位的皇帝。

连顽固坚持儒家正统思想的班固,也称赞司马迁“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匪,其事赅,不虚美,不隐恶。”《史记》的语言简洁通俗,生动形象,大量吸收民间口语谚语、歌谣等,既整齐严密,又疏朗自然。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极准确地概括出了《史记》在历史学和文学方面的伟大成就。二、题解与背景课文选自《项羽本纪》。《项羽本纪》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中的一篇著名作品。作者以他的精彩的笔墨,倾注了很大的热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失败英雄”项羽的形象,使其成为我国历代相传的一个典型人物。而《鸿门宴》则是《项羽本纪》中极为精彩的一节。“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即陈胜起义后的第三年,是项羽、刘邦在灭秦之后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秦元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楚国的旧贵族项梁与其侄项羽在会稽起义,刘邦在沛县起义,投到项梁部下。当时刘邦48岁,项羽24不久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相继牺牲,“世世楚将”的项梁,采纳了范增“复立楚之后”的建议,趁机拥立老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怀王”作为反秦的首领。后项梁与秦军章邯作战阵亡于定陶,秦将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

张良范增谁厉害_范增张良_张良范增下棋

公元前208王熊心兵分两路,令将军宋义、次将项羽率军北上救赵,命刘邦率军攻秦,并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统帅南路军先于项羽入关破咸阳,但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退军霸上;然而大恐失掉关中,于是派兵把守,令“无纳诸侯”。再说项羽这一路,宋义在救赵途中停止前进,安兵不动,被项羽所杀。项羽率军继续北上,渡过黄河,破釜沉舟,持三日粮,与秦军九次交战,终于在钜鹿大破秦军。不久,秦将章邯投降。项羽因惧怕章邯部下的将士不附生变,在新安将章邯部下的二十万将士坑杀。当项羽率军军队行进到函谷关时,有刘邦发军队把守,项羽的军队不能入关。项羽大怒,命当阳君攻打函谷关,项羽的军队才得以入关,屯兵新丰鸿门,沛公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把刘邦欲在关中称王的消息报告给项羽,项羽大怒,扬言马上要同刘邦开战。双方的矛盾一触即发,于是发生了本课介绍的刘、项双方“鸿门宴”上的斗争。三、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设计1]学习课文第一段。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正音: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3.讨论问题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点拨]: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欲王关中”。

张良范增下棋_范增张良_张良范增谁厉害

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土,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个“怒”字内涵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点拨]: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一个率真、火爆的汉子![活动设计2]学习课文第二段: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点拨]:第一件事项伯夜访,“毋从俱死”。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不敢倍德”。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第三件事)会见项伯,巧于逢迎,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夜归说服项羽(第四件事),导致项羽上当。

“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点拨]: “义”,就是“宜”。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 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 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 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 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 “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 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 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 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 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 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 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井为后来事态的演 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第三、四段,利用工具书自行 疏通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课文第三、四段,掌握文言实词,翻译理解句 子;了解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情况: 2.指名读课文第三、 四段,强化生字: 樊哙 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庄不得击。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杀人如不能举,刑人 如恐不胜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二、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1] 学习课文三、四两段: 用自己的语言讲 “鸿门宴”上的斗争,说说记叙了几件 [点拨]:第一件事“刘邦谢罪,项王留饮”;第二件事范增举玦,“默然不应”;第三件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第四件事樊哙闯帐,“死且不避”。 [问题设计C]“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 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 [点拨]:“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 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 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 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问题设计D] 司马迁为什么要详写鸿门宴上的座次? [点拨]: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 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 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 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 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 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活动设计2]分角色朗读课文第四段,力求充分表达人 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问题设计A]“闯帐”是高潮。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 写的目的是?(是不是“喧宾夺主”?) [点拨]: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 兼备。 语言描写: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 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 英武。 外貌描写: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 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 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 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 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小结:课文三、四两段记述 “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激烈斗争。刘邦谢罪,以屈求伸, 矛盾缓解,范增举玦,危机依然四伏,项庄舞剑,更是险象环 生,樊唆闯帐,故事到达高潮。项羽唯恐担当“不义”之名, 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增之计,终于让刘邦借故脱 逃,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或数人一组分 角色表情朗读三、四两段)。 四、布置作业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第五、六段,掌握文言实词,指导学生翻译难以理解的句子; 教学步骤: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二、自主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句子。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道芷阳间行。” “沛公不胜杯杓。” “再拜献大王足下。” “竖子不 2.记叙的几件事:沛公出逃----张良入谢----项王受璧

标签: #刘邦 #鸿门宴 #项羽 #张良 #历史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