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市场基金额度调整
过去一周时间里,相信不少人的手机都会收到类似的消息。
有短信:
打开理财App也会看到:
这些消息都提醒着我们:7月1日前,货币基金将快赎取现额度调整为1万元。
原来在6月1日,央行和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货币市场基金互联网销售、赎回相关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单个投资者在单个销售渠道持有的单只货币市场基金单个自然日的“T+0赎回提现业务”提现金额设定不高于1万元的上限。新开展的“T+0赎回提现业务”应当按照前述要求执行,自2018年7月1日起,对于存量的“T+0赎回提现业务”,相关机构应当按照要求完成规范整改。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不少平台都开通了信用卡还款功能。由于货基的快赎取现限额1万元影响了信用卡还款功能,此次业务调整开始后,部分基金公司选择关闭了信用卡实时还款功能,部分三方销售平台则对该功能进行了调整。
比如嘉实基金此次调整货基的快赎取现限额的同时,关闭了信用卡还款功能。根据嘉实基金公告,投资者已经绑定的信用卡即时还款业务,将于2018年6月28日19点起自动终止,公司将不再提供服务,请投资者提前做好还款安排。
金融机构都在忙着发公告
继规模最大的天弘余额宝宣布于6月6日开始将快速取现额度调整为1万元后,6月中旬起,绝大多数基金公司、三方销售及银行渠道陆续公告将于6月28日左右调整快赎取现额度的限额。
基金方面:
工银瑞信基金公告,自2018年6月27日15点起对公司基金直销平台货币市场基金T+0快速赎回业务的额度进行调整,适用基金包括工银瑞信货币市场基金、工银瑞信现金快线货币市场基金、工银瑞信如意货币市场基金A和工银瑞信薪金货币市场基金A。
华夏基金于6月13日公告旗下货币基金的快速取现额度,6月28日起,将华夏现金增利货币A/E、华夏财富宝货币A、华夏薪金宝货币等3只基金的快速取现额度调整为单个客户、单个自然日、单产品限额1万元,普通赎回不受影响。
兴业基金则是自2018年6月27日起(实际时点自2018年6月26日15点起),单个投资者在单个基金销售渠道持有的单只货币市场基金单日T+0快速赎回提现金额上限调整为1万元(含本数)。
银行方面:
招商银行日前也公告称将于7月1日起,将旗下“朝朝盈”的快速取现额度调整为1万元。
中国银行6月23日通过短信通知,在中行渠道申购的货币基金单个自然日的累计快赎额度将从6月27日15点起调整为1万元。
第三方渠道方面:
天天基金6月15日公告,活期宝快速取现额度自6月19日起逐步进行调整,将在7月1日前调整完成活期宝的快速取现限额。
理财通22日晚也发布公告,自7月1日0点起,单一销售渠道货币基金T+0赎回提现业务额度调整为1万元。如果理财通和零钱理财持有同一只货基,T+0快速取现额度单日共用1万元;若理财通和零钱理财持有的是不同的货币基金,则分别计算额度。
这意味着7月1日起,所有的单只货币基金单日提现的上额为1万元。举个例子,一位投资者持有某货币市场基金5万元,且该产品提供T+0快速赎回提现业务,若需赎回5000元(1万元以下),则投资者既可选择当日到账,也可选择下一交易日到账;若需赎回2.5万元(1万元以上),则赎回款项一般在下一交易日到账。
T+0赎回业务暗藏流动性风险
在“余额宝”等货币市场基金推出之前,申购、赎回货币市场基金及其他各类开放式基金普遍按照T+2的模式,即申购、赎回都需要2个工作日到账,也有少部分是T+0模式,但有额度限制。
“余额宝”推出后,凭借实时申购与赎回的投资便利成为“一招鲜吃遍天”的竞争利器。实际上,所谓的T+0赎回业务都是采取机构垫资的方式实现的,“余额宝”等货币市场基金赎回当日到账甚至实时到账的背后是基金公司、代销机构的垫资行为。目前,大部分垫资是自有资金,也有部分银行对基金公司、基金代销机构进行整体授信,再由其根据赎回份额向投资者进行垫付。
据券商中国,理论测算客户日均赎回量为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规模的5%,按照目前货币市场基金8万亿的规模,总体垫资规模高达4000亿元。同时,银行在垫资过程中并不了解投资人的信用状况,未尽到“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业务”等要求,只是被动地接受基金公司、代销机构的垫资指令,进而加剧了相关风险的蔓延。
同时,银行提供垫资服务,回归了业务本源。业内人士指出,银行具有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的资质,尽管《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规定了信托公司可以贷款,但仅局限于管理运用或处分信托财产之时,故只有银行具有为T+0赎回提供垫支服务的业务资质。
天风证券认为,货币基金目前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散户,而目前主要的监管压力在机构投资者身上。对散户影响最大的可能是限制T+0赎回提现和限购,但实际上对个人投资者来说,只要具有较高的稳定收益,赎回时是T+0还是T+1甚至T+2,并没有本质区别。对于超大型货基可以通过接入其他货基引流抵消这一影响,主要影响的可能是机构的同业投资行为。货币基金未来仍可能保持一定的规模增长,但持续高增长的情况可能会告一段落。
其他人都在看
编辑 / 胡达闻
来源 / 每日经济新闻、中国基金报、券商中国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