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戏剧《威尼斯商人》首演
人物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 ,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
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1571年—1579年,进入斯特拉福文法学校读书。1587年,开始演员生涯,并开始尝试写剧本。1591年,创作的戏剧《亨利六世中篇》《亨利六世下篇》首演。1592年,创作的戏剧《理查三世》首演。1595年,创作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首演。1596年,创作的戏剧《威尼斯商人》首演。1601年,创作的戏剧《哈姆雷特》首演,引起文坛关注。1603年,创作的戏剧《奥赛罗》首演。1605年,创作的戏剧《李尔王》首演。1606年,创作的戏剧《麦克白》首演。1614年,离开伦敦,返回故乡。1616年4月23日,在故乡去世。
主要经历
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中部沃里克郡艾汶河畔的斯特拉福镇。1568年,因父亲任市长而开始学习文化知识。1571年,进入斯特拉福文法学校读书。1579年,离开文法学校。
1587年,离开家乡前往伦敦,加入剧团,开始演员生涯,并开始尝试写剧本。1590年,创作的戏剧《亨利六世上篇》《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首演。
1591年,创作的戏剧《亨利六世中篇》《亨利六世下篇》首演。1592年,创作的戏剧《查理三世》《维洛那二绅士》首演,出版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都尼》;同年,因伦敦发生严重瘟疫,致使剧场封闭。
1594年,参加“政务大臣”剧团,开始在女王御前演出;创作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首演,该剧讲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同年,创作的戏剧《爱的徒劳》《驯悍记》首演,长诗《鲁克丽丝受辱记》出版。
1595年,作为剧团三个代表之一进宫领赏,创作的戏剧《仲夏夜之梦》《查理二世》首演,创作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复演,其中,《仲夏夜之梦》讲述一个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1596年,回乡替父亲申请并获得世袭乡绅地位;同年,创作的戏剧《约翰王》《威尼斯商人》首演,其中,《威尼斯商人》讲述主人公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的故事。
1597年,回乡买下当地第二幢最大的房产“新居”大宅;同年,创作的戏剧《亨利四世上篇》首演,剧本《查理二世》《查理三世》《罗密欧与朱丽叶》出版。
1598年,创作的戏剧《亨利四世下篇》《无事生非》首演,剧本《亨四世上篇》《爱的徒劳》出版。1599年,与人合资修建伦敦的环球剧场,作为剧的夏季戏场;同年,创作的戏剧《尤里乌斯·恺撒》首演。
1600年,创作的戏剧《第十二夜》首演,剧作《亨利五世》《无事生非》《亨利四世下篇》《仲夏夜梦》《威尼斯商人》出版。
1601年,创作的戏剧《哈姆雷特》首演,该剧讲述哈姆雷特王子为父复仇的故事,该戏剧引起文坛关注。1602年,在家乡购置地产,成为大地主;同年,出版《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1603年,“政务大臣”剧团更名为“国王供奉”剧团。1604年,创作的戏剧《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首演;同年,剧本《哈姆雷特》出版。
1605年,创作的戏剧《李尔王》首演,该剧讲述国王的三女儿率军救父终失败被杀的故事;同年,创作的戏剧《奥赛罗》首演,该剧讲述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相爱,被挑拨后杀妻自刎的悲剧;同年,创作的戏剧《麦克白》首演,麦克白夫妇篡权后被推翻的过程。
1607年,创作的戏剧《科利奥兰纳斯》《雅典的泰门》首演。1608年,“国王供奉”剧团收回“黑僧”剧场,作为剧团冬季演出场地,创作的戏剧《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首演,剧本《李尔王》出版。
1609年,诗集《十四行诗》、剧本《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出版。1610年,创作的戏剧《辛白林》首演。1611年,创作的戏剧《冬天的故事》《暴风雨》首演。1613年,在伦敦“黑僧”剧场附近买下一幢房产;同年,在《亨利八世》时首演,“环球”剧场遭遇火灾被毁。
1614年,离开剧团,离开伦敦,返回故乡斯特拉福镇。
1616年4月23日,在故乡去世,终年52岁,遗体被安葬在斯特拉福德镇圣三一教堂。
主要作品早期作品
威廉·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主要在1590—1600年间上演,当时伊丽莎白一世的中央主权尚属巩固,王室跟工商业者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尚在发展,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英国国势大振。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
1590年,历史剧,《亨利六世中下篇》
1591年,历史剧,《亨利六世上篇修订》
1592年,历史剧,《理查三世》
1592年,喜剧,《错误的喜剧》
1593年,悲剧,《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1593年,喜剧,《驯悍记》
1593年,诗歌,《维纳斯与阿都尼》
1594年,喜剧,《维洛那二绅士》
1594年,喜剧,《爱的徒劳(又译作空爱一场)》
1594年,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1594年,诗歌,《鲁克丽丝受辱记》
1595年,历史剧,《理查二世》
1595年,喜剧,《仲夏夜之梦》
1596年,历史剧,《约翰王》
1596年,喜剧,《威尼斯商人》
1596年,诗歌,《爱人的怨诉》
1597年,历史剧,《亨利四世》
1598年,喜剧,《无事生非》
1598年,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1598年,历史剧,《亨利五世》
1599年,悲剧,《裘力斯·凯撒(又译作朱利叶斯·凯撒)》
1599年,喜剧,《皆大欢喜》
1599年,诗歌,《热情的朝圣者》
1600年,喜剧,《第十二夜》
中期作品
威廉·莎士比亚的中期作品主要在1601—1607年间上演,当时英国农村圈地运动加速进行,王权和资产阶级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正在瓦解,社会矛盾深化,政治经济形势日益恶化。詹姆士一世继位后的挥霍无度和倒行逆施,更使人民痛苦加剧,反抗迭起。作者的创作风格变为阴郁悲愤,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
1601年,悲剧,《哈姆雷特(又译作哈姆莱特)》
1602年,悲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1604年,喜剧,《终成眷属》
1604年,喜剧,《一报还一报》
1604年,诗歌,《十四行诗》
1605年,悲剧,《奥赛罗(又译作奥瑟罗)》
1605年,悲剧,《李尔王》
1605年,悲剧,《麦克白》
1606年,悲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1607年,悲剧,《科利奥兰纳斯》
1607年,悲剧,《雅典的泰门》
1608年,喜剧,《泰尔亲王佩里克里斯》
晚期作品
威廉·莎士比亚的晚期作品主要在1608—1612年间上演,当时,詹姆士一世王朝更加腐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作者的创作风格也表现为浪漫空幻。
1609年,喜剧,《辛白林(根据薄伽丘的故事改编的戏剧)》
1609年,诗集,《十四行诗》
1610年,喜剧,《冬天的故事》
1612年,喜剧,《暴风雨》
1612年,历史剧,《亨利八世》
创作特色主题思想
人文主义
在创作的初期,威廉·莎士比亚现实社会中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前途充满信心,作品的主题和内容皆为积极明快的风格,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其奠定了莎翁人文主义思想和戏剧艺术风格逐渐形成的基础。这一时期,他历史剧的基本主题是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而这些剧本也正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出了威廉·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他谴责封建贵族争权夺利给国家造成的内乱,认为通过道德改善可以产生开明君主,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与理想的社会制度;同时期,威廉·莎士比亚的喜剧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在思想艺术上有着自己的特征,在内容上是赞美多于嘲讽,肯定多于批判,主要笔力用在正面形象(那些具有人文主义特点的青年男女主人公)上的刻画。
17世纪初,正值伊丽莎白王朝统治的后期,各种衰败的迹象已经显露无疑。威廉·莎士比亚对社会,对生活的逐步了解中,他感受到了与自己之前理想截然不同的情况,他感到人性并不是理想中的至善。他为人世间的黑暗和丑恶而痛心,痛心这国家中君不君,臣不臣;家庭中父不父,子不子,夫妻反目,兄弟相残以及整个社会和时代的道德沉沦。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威廉·莎士比亚的创作由此转变成为对现实社会黑暗的不良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使得其人文主义精神的思想和创作艺术都慢慢趋向成熟阶段。这个阶段时期的基调有异于前期,是奏起乐观的人文理想赞歌,但让位于沉重的现实主义描写,显得悲剧氛围凝重,大多述写人们奋斗努力的艰难困苦,但主人翁均以失败告终,把胜利的曙光仅限于人们的道义和精神上。创作色调也与前期不同,由亮转向暗,且由轻松乐观趋向沉重压抑。
在威廉·莎士比亚的创作后期,主题与早期创作有些相似之处,又再次体现和解、和谐和宽恕的人文主义精神。
总之,威廉·莎士比亚的全部创作作品的基础核心思想在于人文主义或是人道主义精神,是基于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揭示人性中善与恶的矛盾冲突,进而在这些矛盾冲突中碰撞出人性的闪光点。
揭示人的本质
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上,威廉·莎士比亚与基督教是一致的,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中的欲念使人区别于禽兽而成为人,同时自由意念中的欲念又使人性中充满着各种罪恶,所以人是有局限性的,其悲剧性处境是注定的。如誓要为父报仇的哈姆雷特,因为关键时刻的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虽最后刺死了奸逆小人克劳狄斯,但自己也因中毒剑,不治而亡;深爱自己妻子的奥赛罗将军,因轻信小人谗言,中了诡计,掐死了对自己忠心不二的贤惠妻子。在得知真相后,他悔恨至极,拔剑自刎。在这些主人公的经历中,虽各自表现出了主人公勇敢、坚定等人性美的一面,但人性的自由意志注定了各自的性格缺陷和人性悲剧。
展示人性缺陷
威廉·莎士比亚对人性的缺陷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表达方式,这种思想最典型的表现是在戏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一方面被赋予了为父报仇的重任,另一方面由于其本身存在着性格的缺陷,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错过了最佳时期,即使在装疯卖傻企图蒙骗新国王时,其内心依旧在激烈的争辩着,依然是各种矛盾在发生冲突,使其无法最终制定出完整的为父报仇的行动计划,而这也直接导致了最后悲剧的发生。作者笔下的哈姆雷特有明显的人性的缺陷,而威廉·莎士比亚认为,人性的缺陷归根到底是一个人性自由化的结果。如何看待人性缺陷,关键点在于每个个体人性缺陷的大与小、主要与次要。如果为主要矛盾,那么这样的人性缺陷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原谅的;如果为次要矛盾,那么人们理应给予理解与关怀。
美学观念
威廉·莎士比亚重视对美的追求,这种追求主要表现在他的诗歌中。在《十四行诗》中,作者把爱情、友谊渗透进以美为品味的情爱观中,作者将爱情和友谊视为美的源泉和灵感,诗人赞颂爱情和友谊,最根本地是出于对美的欣赏和追求。威廉·莎士比亚诗的情爱观里包含着对美的肯定和享受,它与爱情观有着根本的区别。不同于基于生理和心理的相互需要的爱情观,爱情观从根本上具有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情爱观则包含着更多审美特性,侧重于对人性之美、精神之美的发掘和体验。同时,诗人还追求美的永恒,无论是通过后代来延续爱友的美,以诗来保存美,甚至是让爱本身不朽,诗人的对抗对象直接指向对间,他用“镰刀”“毒手”“风暴”这样具有毁灭性的意象来指称时间,用“挖掘”“埋葬”“吞吃”“湮没”来描绘时间的摧毁力量,以此实现带有高度的自信的美的永恒。
艺术特色
铺陈艺术
威廉·莎士比亚的剧本不像古典及近代剧欢喜从情节冲突紧张的顶点开始,而将过去情节在口中说出来,他是欢喜陈述一事全部的开始和发展,这种铺陈叙述使剧中主角发生多方面错综的关系,以主要情节外往往有平行的一个或二个插曲情节,如《罗密欧和朱丽叶》就是从两人一见倾心说起。铺陈的叙述,使剧本里的空间地点和时间复杂而拉长,打破了古典的三一律。
线索艺术
威廉·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丰富性历来被人称道,他的剧中一般都有两条或多条线索平行发展或交错进行,有的主次分明,有的互为补充,彼此衬托,这使得剧中的人物、事件以及矛盾冲突变得丰富和复杂,容易取得生动的戏剧效果。如《威尼斯商人》中有三条线索;《哈姆莱特》中也有三条复仇线索;《李尔王》中有两条线索等等。但这多条的线索又总是为一个共同的主题服务。
独白艺术
威廉·莎士比亚刻画、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是内心独白。它除了具有介绍情节的作用之外,还能直接地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呈现给观众,推动情节迅速发展。如哈姆莱特的六大段内心独自;李尔王醒悟之后的呼告;麦克白杀人之后内心的恐惧的呼喊等等,这些都对塑造人物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理解人物的一把钥匙。
悲喜剧融合
威廉·莎士比亚的剧本往往用悲喜剧的融合的方式,在极沉痛的悲剧中掺进了无数的幽默滑稽,使人们看出作家的舞台技巧及了解观众心理,同时看出作家对于人生命的无穷热力与兴趣;而他在喜剧中往往插入极动人的悲剧角色及悲剧情节,从作者对《威尼斯商人》中犹太人夏洛克的塑造中,可见到诗人对人们严肃深刻的同情;在极严肃的场面,往往插入滑稽、打趣,有时也使人感到过分。
手法融合
威廉·莎士比亚的剧作现实主义又是与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相结合的。他常常以诗人般的激情,抒情的笔调和浪漫的风格,歌颂人文主义者理想中的社会和人际关系。这一点在他的喜剧创作中尤为突出。如《威尼斯商人》中,作者描写了那块充满友谊与爱情的乐土——贝尔蒙特;《仲夏夜之梦》中,作者叙述了那个动人的神话世界。莎士比亚常把现实的世界与幻想的世界相对照,以鼓励人们去追求美好的生活,如《皆大欢喜》中,一边是现实世界的丑恶与残酷,一边却是亚登森林中迷人的田园。
语言特色
威廉·莎士比亚继承了16世纪中叶以前的马洛的无韵诗体形式,同时又注意到马洛的这种风格的不足:只适用于在堂皇、庄严的场合,表达严肃、高尚的情感。莎士比亚将无韵诗体做了改造,使诗歌语言真正变成了戏剧语言。他不受音节限制,使语言节奏服从于动作节奏,服从于人物的情绪变化,并且在用词和语气方面口语化、日常化。莎士比亚的语言形象、生动,大多来自于日常生活,赋有极强的感染力。例如,奥赛罗把苔丝狄蒙娜的肌肤想象得比白雪更皎洁,比石膏更腻滑,把生命比作灯火,把沉睡的苔丝狄蒙娜比作一朵蕾薇;面对死去的苔丝狄蒙娜。威廉·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成就很大,他的戏剧中的许多句子后来都变成了英语中的成语和常用的警句。
人物评价
英国诗人德莱登:莎士比亚有一颗通天之心,能够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莎士比亚这种天才的降临,使得艺术、科学、哲学或者整个社会焕然一新。他的光辉照耀着全人类,从时代的这一个尽头到那一个尽头。
俄国诗人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莎士比亚具有一种与人民接近的伟大品质。
俄国评论家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通过了他(威廉·莎士比亚)的灵感的天眼,看到了宇宙脉搏的跃动。
德国诗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莎士比亚的舞台是一个美丽的百象镜,在镜箱里世界的历史挂在一根看不见的时间的线索上从我们眼前掠过。
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莎士比亚和维吉尔是美好与光明之典范,代表着人性中最富有人情的一切。
英国剧作家本·琼斯:(威廉·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