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官阶制度及职责
唐朝官阶制度及职责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西周时期已较成熟,原都是宗族的长老,对王负有指导、辅佐、监护的责任。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主年幼或尚未成熟之时负起全面的指导作用。非道德功勋崇高,则不居其位,宁缺毋滥。到唐代,转变成三公,名位高但不实际行使权力的虚职,不属僚属之列的荣誉职位。二、三省并相(中书、门下、尚书)中央行政机构还有其他省、寺、监等各部门,但以此三为最中书省是受命于最高指令制定、推出各项政令等职能的机关。中书省-发令。这些命令唐代叫做“敕”,虽以皇帝的名义发出,却不由皇帝拟定,而由中书省拟订。其程序如下:由中书舍人草拟圣旨多份,称“五花判事”,再由中书令(中书省长官)或中书侍郎(中书省副官)选出一份并稍加润饰,成为正式诏书,接着由皇帝画一敕字成为皇帝的命令,最后下达门下省。中书省正职长官为中书令,副职长官为中书侍郎。下辖: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起居舍人、集贤殿和史馆(机构)。门下省是朝廷政令及各类上行文的审议机关。门下省-复核。由中书省发出的皇帝命令,至此须经过复核。若复核不通过则由给事中(有封驳权的官)批注送还中书省,称“涂归”,意思是要求中书省重拟。
若复核通过,还需侍中(门下省长官)或门下侍郎(门下省副官)签名,诏书才正式生效,然后下达尚书省执行。若由皇帝直接发出命令,而没有中书、门下的印章,在唐代这被认为是违法的。门下省正职长官为门下侍中,副职长官为门下侍郎。下辖: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城门郎、符宝郎、弘文馆(机构,掌管图书、礼仪、制度沿革等)尚书省是最高的执行机构,执行各项政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叫尚书令,李世民在做皇帝前曾任此职,所以其后朝臣无人敢再当尚书令,常虚悬其缺。尚书省实权遂在其掌兵、刑、工三部,六部每部下有四司,共二十四司。尚书省正职长官为尚书令,副职长官为左、右仆射。六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1)吏部—掌管官吏选拔、任免、升降、考试等。下属官员2)户部—掌管户口、经济、财政等。下属官员有主事、令3)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教育等4)兵部—掌管武官选拔和军事行政5)刑部—掌管司法行政和审判6)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建设和后勤有关工作三、六部是政务机关,而另外还有事务机关——九寺,来源于秦汉时期的九卿。地位在六部之下。其正、副长官为卿、少卿。具体分门如下:1、太常寺-“常”,本作“尝”,取以食物供奉祖先,让其时时尝新之意,故太常寺管皇帝理祭祀之事;门口,故光禄寺掌管宫门警卫;3、卫尉寺-汉本是皇家卫队,至唐变为仅管皇帝依仗帐幕等;4、宗正寺-掌管皇帝的宗族之事;5、太仆寺-仆,是赶车人的意思,故太仆寺掌管皇帝的舆马;6、大理寺-源于汉代廷尉,为中央审判机关;7、鸿胪寺-胪,是传呼之义,源于汉代之大鸿胪,掌管皇帝的待人接物,等于皇帝私人的外交部;8、司农寺-源于汉代大司农,管政府经济的机构,天下田赋收入名义上均归司农寺管理,而入国库;9、少府寺-也是管经济的机构,但是是管山泽盐矿等税的,这部分收入纳入皇帝私人钱库中去。
四、监察、谏议制度及其结构设臵唐代的御史台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监督结构。它分为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中央政府官员,主要是尚书省六部官员,而中书、门下省不在监察之列;右御史检查各地方官员,全国分十道,每道一个,称“观察使”。这“观察使”本是中央的监察官,在各道巡查,后来就变成常驻地方的中央官了,无形中成为地方的最高长官。假使他的任务是巡视边疆,在边防重地停驻下来,中央又赋予他全部权力以应付地方事宜,这即成为“节度使”。节是当时一种全权的印信,有了它就可以调度一切,故称“节度使”。由于其权力极大,所以逐渐演变成“藩镇”。御史台下分三院:1)台院侍御史,负责纠举、弹劾朝廷百官。2)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各种仪式。“正班,列于阁门之外,3)察院监察御史的督察范围非常广泛。巡按各地。监察御史虽只八品小官,但手握天宪,气魄很大,“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摄州县,为不任职”!另外,除三公也有这种权利、职责外,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和补阙、拾遗也是专门的谏官。以“犯颜强谏”著称的魏徵,就做过谏议大夫。并形成了“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的制度”。五,关于唐朝的宰相每一个皇朝均有皇室及政府之分。皇室以皇帝为代表,而丞相则是政府的第一把手。
丞和相都是副的意思,所以丞相也是一个副官,在先秦时代他实际上是王或诸侯等贵族的副官。在内管家称宰,在外理事称相。秦统一天下以后,所有的贵族都倒台了,只剩下一家贵族,那就是皇族,所以他们家中的丞相就变成既要管理国家,又得管理皇帝的家事。这就是丞相的由来。唐代宰相采取的是委员制而异于两汉的领袖制。共有三个衙门:中书、门下、尚书,此三个部门的职能外加御史台才等于汉代丞相的职权。可见唐代丞相的分权。由于一道诏书要经过中书、门下两省才正式生效,为了方便就在讨论重大事件时,由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召开联席会议,会议所在称“政事堂”。若一人身兼左右仆射,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有权进入政事堂议事(由于尚书省的长官是虚设的)。但在开元以后,仆射就不能进入政事堂议事了,尚书省变成一个纯粹的执行机关。因此在唐代中书、门下的长官才是真丞相。六,品级的具体划分唐代分九品官,一、二品官处以元老,不实际负责政治事务,即“三公”等衔。以上所述的“三省六部一台”的第一把手都为三品官。除“三省六部一台”外的官职,多为闲职。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正三品六部尚书(各一人),门下侍郎(二人),中书侍郎(二人),御史大夫正三品下从三品国子祭酒从七品上左补阙(六人),右补阙(六人)左拾遗(六人),右拾遗(六人)刺史每州一人)司马一人录事一至二人六曹参军各一人县令一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六省: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十四卫府:次将作监;次国子学;次天策上将府;次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领军、左右武候、左右监门、左右屯、左右(后合为光禄大夫,从二品)10员外散骑侍郎、从五品下。
又一说为:金紫光禄大夫为正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太中大夫为从四品上,中大夫为从四品下,11朝请郎、宣德郎、正七品。儒林郎、登仕郎、正九品。文林郎、将仕郎,从九品。通用官阶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已上职事官。王。从第一品12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已上职事官。骠骑大将军、武散官。嗣王、郡王、国公。正第二品辅国大将军、武散官。开国郡公、爵。从第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扬、幽、潞、陕、灵大都督。大都护、单于、安西,已上职事官。光禄大夫、文散官,镇军大将军、武散官。开国县公、爵。正第三品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左右英武 13 六军大将军、左右千牛卫大将军、自左右卫已下,并为武职 从第三品御史大夫。 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监、诸卫羽林。千牛龙武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尹、 亲王傅、巳上并职事官。诸卫羽林、千牛龙武将军为武,余并为文。 银青光禄大夫、文散官。 开国侯、爵。 从一品骠骑大将军 镇军大将军14 正三品上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正三品下怀化将军 从三品上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 从三品下归德将军 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10 宣威将军11 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12 定远将军13 宁远将军、怀化郎将14 游骑将军15 游击将军、归德郎将16 昭武校尉17 振威校尉19 20正七品上 致果校尉 21 正七品下 22从七品上 翊麾校尉 23 从七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