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日志》自开播以来,好评如潮,豆瓣评分8.8分,B站评分9.8分,国产动画能达到这样的口碑实属不易。
不同于其他的漫改作品,这部动画属于自己改编自己的作品,所以在还原度上不必担心。
动画不仅完美继承了原作的画风,而且在人物场景的细节上,及情节的铺垫上,也都尽可能的充实了原作。
《大理寺日志》虽然是一个架空的世界观,但制作方却努力地给观众展现出了大唐盛世的样子,动画中有很多贴合历史的细节。
为了还原故事背景中的盛唐风貌,还特意聘请了《唐朝穿越指南》作者森林鹿为唐史顾问,天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副教授张凤梧为古建筑顾问,用心程度可见一斑。
动画中故事的发生时间定在了公元690年,与历史中武则天的登基时间一致。
武后登基之后,改国号为“周”,但都城依然在东都洛阳,洛阳是现今河南省的一个地级市,因在洛水之阳而得名,它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气的一座城市。
洛阳号称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就是王朝的都城,唐代自高宗皇帝开始都以洛阳为首都了。
那么,有人可能会疑惑,难道唐朝的首都不是长安吗?怎么会是洛阳?
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它和洛阳这两座城市都曾是唐朝的都城,唐朝的首都一直在这两个城市之间反复。
其原因是唐太宗李世民建国的时候把都城定在了长安,但他却一直心心念念着国民级城市洛阳,想把洛阳也当做首都,所以才有了之后的“东西二都”之称。
所以,《大理寺日志》的创作背景是洛阳,而不是长安,那么,动画中有操着河南口音的人物就再贴切不过了。
片头中出现的大佛建筑是公元689年,武则天命薛怀义修建的礼佛堂,名为“天堂”,内用夹紵工艺制造的大佛,旧唐书曾记载“怀义作夹大像,其小指犹容数十人”,大佛的体积可想而知。
动画中的“天堂”仍处于修建阶段,尚未封顶,因此动画的时间线可以精确到公元689年往后。
右侧是未完成的天堂,左侧的圆塔则是武则天时期建造的“明堂”,在容纳大佛的天堂建立之前,明堂是整个大唐最高的建筑,加上顶部金凤足有91米。
而天堂则更加夸张,据文献记载,天堂的高度至少在150米以上,可以俯视明堂,画面中可以看到两者的高度对比表现得十分恰当。
动画开头的一段刑场处决,高官手持圣旨,脸上带着一丝诡异的微笑宣读众人的死亡,这种强烈的暗示意味着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处刑。
画面中庞大的行刑场面,让人有一种瞬间被震撼到的感觉,而观众也会隐约地感觉到,这其中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内幕,为之后的剧情留下了悬念。
而其中的两处细节揭露了动画的时代背景。
一是叛臣琅琊王李冲,他于公元688年起兵造反,二是圣旨背面的金丝凤纹,这暗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李冲造反时武则天执政,但尚未登基,圣旨一闪而过,右边“制诏”,左边“制书如右,符到奉行”。
所谓“制诏”,与我们熟悉的诏书一样,同为皇帝命令的一种,“制书如右,符到奉行”的意思就是,以上是皇帝的命令,符节到就执行。
圣旨的正文部分非常潦草,但是开头的“制诏”和结尾的“制书如右,符到奉行”却比较清晰,此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一点有些反常,因为真正的制书从拟稿到缮写均由顶尖高手来完成,绝对不会如此潦草。
更重要的是,制书的要求非常严谨,需要三司的长官署名,经过十几个人确认无误后才能下达,格式非常正规。
但是,这一道制书上却是一片空白,无人署名审核。
联想一下故事的时代背景,武则天专权,弄臣得宠,这样一个明显不合规矩的圣旨折射出了当时朝堂的混乱局面。
正片开场是一处阴森的牢房,从路人提灯的大理寺以及腰牌上的牢字可以看出,此处为大理寺牢房。
大理寺是一种官署名,在唐代一共有九个寺,即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它们是唐代的政府部门,负责不同的事务。
其实,大理寺就像是现在的最高法院,动画中的大理寺卿卢纳就相当于法院的院长,而少卿就是副院长。
牢房中若隐若现的蜘蛛网,门柱上横七竖八的刀痕,火光照亮了黑暗中的一只竖瞳,一般情况下,瞳孔收缩意味着猛兽处于捕猎的兴奋点。
所以人会下意识对竖瞳心生畏惧,但此处却是个巧合,因为少卿是只猫。
在不同强度的光线照射下,猫科动物可以改变瞳孔的形状和大小,所以当突然遇到火光,在强光的刺激下,少卿的瞳孔缩得像线一样细。
胖子和陈实之所以被吓到,都是因为他们把灯笼凑的太近,在黑暗的地方,猫的瞳孔会放大。
武则天登场,凤袍拂地,金叶翻飞,宫女相随,不怒自威,气场全开,画面中的扇形落叶是银杏树叶。
妆容也很有讲究,降唇浓妆,粉色花钿,桂叶眉,小面靥,都是唐代的特色妆容,对比一下实图,更能看出细节的考究。
陈拾进城,画面给到一处城门“定鼎门”,定鼎门是神都洛阳三个南门中间的一个城门,在皇城的中轴线上,从这个门进城可以直接看到皇城。
而进门的这条可以直接看到皇城的街道,也被称为“天街”,进了定鼎门,街上热闹非凡,可以看到非常多不同身份的唐朝人穿搭。
即便是路人也很讲究细节,比如围观的几位女子,衣服装束就非常有盛唐的味道。
最左边的粉衣女子是襦衫长裙的搭配,还系了裙带,上半身的外套叫半臂也叫褙子。
右边绿衣女子穿的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齐胸窄袖襦裙,外面罩了一件半臂。
最右边的红衣女子,手持团扇,身着长衫,一副贵妇打扮,后面的紫衣女子穿的是翻领胡服,在当时算是非常新潮的服装。
发型上,这女子都属于锤炼式发髻,在唐代是非常流行且普遍的发型,不光美观还比较方便,从衣着和首饰可以看得出她们年龄不同、身份各异。
比如,粉衣女子是未成年的少女,而红衣女子则是地位比较高的妇人,围观时众人的表情反应也不尽相同,路人会对身边的事做出反应,这点可以说是很用心了。
动画中,男性的装束虽然也有些不同,但是比起女性装束就少很多了,基本上就是体力劳动者穿短衫,胡商穿胡服,其他人穿长袍。
但可以按帽子划分,纶巾的是书生,尖顶帽的是胡商,幞头的是大唐百姓,还有陈拾这种市民用的头巾。
看着这些热闹的画面,有些人不禁要问,唐代不应该是市坊分明么?怎么居住区的“坊”也有做生意的小贩呢?
实际上,在高宗时代之后,洛阳的商业就已经蔓延到市之外了,不仅仅局限于南北西三市,在北市之外,也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所以说动画中的街景还是很合理的。
路上陈拾买了个胡饼,做法和现在的囊差不多,就是烤饼撒上芝麻很香。
胡饼的做法和所需要的原料早在汉魏时就已经在中国传开,唐朝的时候这种做法非常流行。
陈拾询问大理寺位置时,有人忍不住想劝他不要过去,但却被士兵吓了回去,从围观群众反应可以看出,当时草木皆兵的政治环境。
大理寺食堂,这道秋葵豆腐汤似乎有点穿帮,一个是秋葵,虽然我国人民吃葵菜的传统很长,在唐代葵菜的地位堪比如今北方的大白菜。
但是,唐代吃的葵菜和现在的秋葵并不是一种东西,唐代的葵菜现在叫冬葵,已经很少用于食用了。
而秋葵学名黄秋葵,具体传入中国的时间有争议,基本上认为是20世纪30年代左右才传入中国的。
另外是豆腐,豆腐最早传说是发明于西汉,至于什么时候变成我们熟悉的这种豆腐,并且大规模流行起来?
学界普遍认为是在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到宋朝,综合以上两点,这道秋葵豆腐汤大概是穿越了。
其余的几道菜大概都是茄子之类的素菜,吃饭时背景音里有吸面条的声音,可以猜测出午饭是汤饼或者是馎饦。
在大唐当官,各级官员都管饭,最高的等级,也就是同中书门下这些人,会在政事堂和皇帝一起吃午饭。
级别往下到五品官员,会在朝堂外面加工作餐,再往下,洛阳城中的各个部门则会像动画里这样盖一个食堂,全体成员都在里面吃饭。
其中的一个香案,一般来说供奉的都是文殊菩萨,大理寺的话应该还有《唐律疏议》供奉在里面,跟现在最高法院桌上放一本《宪法》一个意思。
王七去门口看有没有人来,这里有一个小细节,王七是从侧门出来的,古代正门没事的时候一般不开,大家都是从侧门出入。
左侧围墙上还挂着一排铃铛,应该就是大理寺的预警系统,虽然原作从来没见它生效过。
一般来讲,唐代有内外两扇大门,在两道门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空间,这个空间给外人进门时拴马用。
阿里巴巴的案前摆着一个旋风装的卷子,目前最早发现的线装书是辽代的,线装书到明朝才开始真正流行,而唐代卷子和经折装才是主流。
卷子就是我们熟悉的卷轴,而经折装外形很像写佛经的梵夹,而阿里巴巴这种卷轴,是非常少见的旋风装。
旋风装存世的数量非常稀少,少到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没人清楚它究竟长什么样,这个装帧就是把纸一页压一页,像鱼鳞一样把纸糊在布上,因此又称“龙鳞装”。
这种装帧是长卷和书册之间的一种过渡,书写的内容和便携性比卷子好但比线装书差,旋风装的出现,说明动画制作组是真的在唐代生活史上下足了功夫。
其实,动画中还有很多此类细节,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这也是为什么这部作品能够获得良好口碑的原因。
《大理寺日志》以良心的制作、精细的画风,每一点都在水准之上,打破了国产动画的壁垒。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