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惊心》最吸引人、最生动、最鲜明的人物形象就是胤禛。若曦、老八、老九、老十、十三、十四和胤禛相比,太黯然,太渺小,太多人性瑕疵。作者桐华说:胤禛这样的男人,她不敢爱。为什么她不敢爱?任何一个普通女人,如果有缘遇到胤禛这样一个男人,都会爱上他,而且爱得失去自己 -- 就像星体遇到黑洞,必然会毫无悬念的被吞没。胤禛的心怀太博大,少有女人能完全看清。若曦如果不是穿越女,比胤禛多知道了三百年的历史,她不会懂胤禛,胤禛也不会视她为灵魂伴侣。在番外中,桐华通过皇后之口,告诉承欢,历来被君王深爱的女子都无善终,皇后讲的是『情深易折,色衰爱弛』。再想想,为什么帝王之爱都难以长相守?成功的帝王,都具有胤禛一样博大得无边无际的心怀,要想充实他们的心怀,需要人世间全部的喜怒哀乐悲、真善美丑恶。爱情,对于胤禛一样的帝王来说,其实就是“相知”。若曦的心怀,太狭隘,她只能包容人世间一切善良、美好的事物。与善良、美好并存的邪恶、丑陋,若曦无能面对和接受,她能做的只是逃。若曦和胤禛相知的基础是她知道结果 -- 胤禛是皇帝,是个心存百姓、以天下为己任的好皇帝,是个无声色之好、严格约束自己,终生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古人最高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的好皇帝,所以胤禛认为若曦和他是相知的。
但是若曦不知道过程,她不理解要做一个好皇帝,要牺牲多少,要付出多少,要对自己和自己的政敌严苛到什么地步。若曦只能接受胤禛是个好皇帝这个结果,而对他成为好皇帝这个过程,她一无所知,即使知道,她也无能接受。若曦和胤禛的“相知”,本就是不可能的 -- 因为穿越这事本就不可能。普通女子希冀的爱情都是相爱、相守,而胤禛这样的男人的爱,只能是相知、相思。因为他们的灵魂,早就与天下兴亡这个更重大的责任相守了。天子一怒,固然血流成河、浮尸万里,天子若是一恍惚呢?一时间的放任自己呢?结果就是『渔阳鼙鼓动地来』。唐明皇早期也是个励精图治,大有作为的英主,遇到杨贵妃,深陷情网不能自拔,理智大大的战胜了感情:『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到最后『婉转娥眉马前死』。“安史之乱”死了多少人?流了多少血?多少无辜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帝王若是一瞬间的不理智,也只能是鲜血、人命。所以,与天下为伴的胤禛的爱情,只能是“心里有”而已。寻常女子遇到胤禛这样的男子,只有一个字“死”,能成就她们的爱情。而胤禛这样的男子,又能否真的和他一样心怀天下的女子相知相守呢?不可能。武则天是唐太宗的才人,十四岁进宫,做了十二年才人,太宗死后还被打发去当尼姑。
唐高宗把武则天接回宫当了皇后,高宗死后武则天经过系列的政治斗争称帝。同一个女人,为什么在父亲那里就是个不受重视的才人,到了儿子这里就成了皇后最后还成了皇帝?因为太宗心中最重要的是江山,匹配的就是为他的江山去死的柔弱女子,比如长孙皇后。武则天的性格中早已具备“以天下为己任”所需要的果敢和刚毅,所以太宗不喜欢她。而高宗心中最重要的是自己,高宗不是合格的皇帝,所以武则天这样一个女人,正好弥补了他的性格缺陷,所以他和她相守了。胤禛这样的男人注定不能和任何女人相知又长相守:真正全方面知道他的,他排斥,不知道他的,他瞧不起。不是和皇帝共过患难的,为他成为皇帝九死一生且终生忠贞的,皇帝不会爱。登上皇位之前要受多少磨难,历经多少苦痛,言不能诉。能九死一生等到胤禛这样的男人登极后的女人,本来就少得可怜。登极之后,那个和你共患难的男人首先是皇帝,然后才是你的爱人,这种转变不是每个女人都能做到的。不能转变,就像若曦一样死去,能转变,就像长孙皇后一样死去。遇到胤禛这样的男人,能跟他相知相恋已经是莫大的造化,能否相守,真的无需强求。如果胤禛登基后,若曦就什么都不管不顾不问,接受册封像后宫里其他女人一样安安心心的过日子、生个娃,和八爷党彻底断绝关系。
胤禛对她的感情也就会在一天天逝去的时光中慢慢淡去,她最终不过是胤禛妃子队伍中的一个,后宫中的一员。最可怕的是,以胤禛的智慧,早晚会看出若曦人格上的不完整,性格上的狭隘 -- 只能接受美好、善良的人性,是不健全的心态。以前以为若曦和他一样充满智慧,能完全理解他的志向,经过磨难,经过风雨走到一起仔细观察才发现若曦的才情太多局限,他们的相知根本是胤禛的错觉!三十二岁,面容还不算老,像孩子一样纯真也许还可爱,要是若曦身体没有垮,很健康,而又永远都是这种狭隘的心态不愿意接受现实不进步,胤禛对她的感觉也会变味。最终真的是色衰爱弛!那时候若曦想回头都无路了...再浓的爱情,都禁不起平淡生活的磨砺的。相守的前提,不能是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的爱情。相守只能属于凡人,胤禛的爱情只能是相知、相思、永存心间的寂寞怀念。和胤禛谈恋爱,等待你的是九死一生的磨难,成功后你还要终己一生去追赶他的步伐,要放低自己的全部,甚至要随时准备为这个男人牺牲生命。你还敢爱吗?桐华的构思确实很巧妙,《步步惊心》确实是一部很有格调的言情小说。《步步惊心》的女主角若曦,是个很复杂很矛盾又很普通的女人,这样一个人作为故事的主角从创作上来说很难,桐华能把这样一个女性刻画成今天我们看见的若曦的形象已经很不容易了,先鼓掌三分钟。
个人来说很不喜欢若曦,从开始到最后若曦给人的感觉除了纠结还是纠结,从穿越到死亡都在伤感、惧怕,没有给自己这些负面情绪找到正确的出路,没有给读者一个好心情。这样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形象作为这部书的核心人物意义何在?桐华是想通过康熙和他的儿子们、敏敏、绿芜、明慧、明玉、玉檀、李德全、王喜和若曦的互动过程,讲述“九子夺嫡”的历史故事。故事中若曦感受和产生的各种情绪,是桐华细读了“九子夺嫡”的史料之后对其间父子、母子、兄弟亲情泯灭的无限怜悯唏嘘之情。桐华说她最对不起的就是若曦,为什么?通过若曦这样一个虚构的人物的视角去生动而详尽的勾画康熙儿子们的形象,去揣摩他们的性格,感受他们的内心活动,若曦就必然和那些夺嫡的皇子都走得很近,交往很深,情感很丰富,才能客观主观都了解和知道他们。所以若曦的感情世界给人的感觉就是太复杂,太纠结,甚至有点不可理喻。这样的女性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存在,让读者很难产生好感,所以桐华赋予了她一个“拼命十三妹”的性格 -- 愿意为自己关心和爱护的人去死的精神。让读者总算有个能尊重和理解她的出口。也正是这种“舍身取义”的高尚情操,才让若曦吸引一众皇子显得很合理。把若曦从连接故事的需要中抽离,单独说若曦这个人的话,一点意思都没有,只要跟她有过情感交集的人,除了敏敏,无论男女甚至太监,到最后都没好下场。
若曦穿越时空之前25岁,经历过一次失恋,据书中描述是男友离开她出国了,她很伤心之下就离开父母一个人去了深圳,工作几年之后遇到车祸,死后穿越化身若曦。也就是说当她作为若曦出现在康熙时代,她的情感状态处于失恋修复阶段、空窗期。个人很不喜欢电视剧的改变,觉得硬生生的加了个男友。。到了和自己价值观、人生观、生活习惯、审美习惯完全不同的一个新环境,若曦幸运的白得了个真心爱护她、关心她的姐姐,还交上了老十、十四阿哥这两个朋友,遇到了老八这样一个要钱有钱,要家世有家世还帅呆了的姐夫。若曦的这次穿越以幸运开始,即使环境是完全陌生且格格不入的,但她不愁吃不愁穿,而且若曦的身体还是个美女,所以她每天做的事就是练繁体字和读唐诗宋词,通过文化学习让自己更快融入这个环境。这里就出现第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思想已经25岁的成年人,除了学文化,是不是该考虑学风俗?写繁体字很重要,正面的、客观的了解自己所处环境的生活习惯、意识形态更重要,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是不可能改造环境的,不能改变,又怕死了不能穿越回来,只能去全面了解和尽量适应这个环境,入乡随俗比起写繁体字,更重要。所以通过中秋宴老十被指婚,若曦就开始正视自己处于古代这个现实,但她所谓的正视,马上被她的现代人意识排斥掉了,这就是若曦纠结的根源 -- 自我意识战胜对环境文化的理性思考,不服从环境,又找不到出路,长期处于纠结状态引发了抑郁症。
当一个人没有物质上的困扰时,思想上的问题就被放大,若曦穿越生活的幸运开始,让她轻视了这个问题,轻视了思想困惑带给自己的隐患。更轻视了思想困惑于一个人健康的影响,这是生活经验不足造成的!任何人穿越到三百年前,肯定都会纠结,特别是作为一个现代女性回到三从四德的古代社会,终生作为一个男子的附属品存在,这事的确很悲剧。但更悲剧的是什么?更悲剧的是没有面对事实并接受事实,在若曦心中,紫禁城和所处的大清国就是一个牢笼,她想要的是和一个真心爱自己的人自由自在的相守这种状态,完全和那个环境不兼容,她并不真正理解自由的意义。自由无处不在,心自在处即是身自在处。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学习应该已经是一种生活习惯,若曦所处的环境有大把的时间和大量的空间还有无数的藏书供她去学习、思考,去填满自己,沉浸于白纸黑字之间感受到的满足和宁静,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所能带给人的震撼,能激发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能带给人的满足感,是不具备很强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所不能感受到的。在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任何思想困惑都可以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去解决,而若曦所选择的诗词歌赋,以及练字,都只是为了排遣她的无限愁思,排遣抑郁症带给她的消极情绪,而没有从根源上去正视自己的心理障碍,更没有寻找到合适的途径去自我治疗,终生不得痊愈。
其实桐华在书中已经很明确的提出了若曦的问题所在,并给出了解决方案:『四阿哥淡淡问:“你心里就没有愿意嫁的人吗?就没有人让你觉得在他身边,不是牢笼吗?”』『我默了会,抬头看着他道:“我感叹‘有人漏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胤禛脸色忽变,两人默默坐了半晌后,他道:“我以为你如今能不把紫禁城当樊笼!”』胤禛是真正懂得爱和学习的人,胤禛知道,两个心心相印、灵魂相通的人在一起交流、沟通、学习,呆在紫禁城一生都不是牢笼。这也回到主题 :“为什么胤禛和若曦不能相守?”原因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 思想层次差距太大。若曦就算是来自三百年后,也远不如胤禛的境界,若曦如果不及时死去,和胤禛日日相对,总有一日会看低她。若曦进宫之后,因为看过很多古装剧,知道宫廷中要步步小心,处处谨慎才能保全性命,加上她好几年的办公室工作经历,再加上比其他宫女大的心理年龄,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康熙身边的红人。这里又一个问题:穿越带给若曦的幸运从八爷府延伸到紫禁城,她得到了康熙的信任,并且康熙把她当女儿一样疼爱。和她平辈的,男的不是老十、十三、十四那样从小玩到大的情谊和知己,就是老八、老四那样的拥趸。女的就是亲姐姐的疼爱、明玉早就被她打服,玉檀、芸香从一开始就是她的跟班。
比她辈份高的康熙、把她当女儿一样疼爱,各宫娘娘也因为康熙的疼爱对她青目,李德全这只老狐狸对若曦也相当欣赏。穿越之后的若曦,相比她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在地位上、感情上得到的都比付出的多得多,物质和关爱已经不是问题。没有这样的问题,就有那样的问题,那若曦的问题是什么呢?若曦得到三百年前一个女性有可能得到的最多最好的生活条件,但是她不开心,因为这都不是她想要的。因为有这么多好的条件在她身边,她才有大把时间去幻想她想要的。因为她得到了这些,在紫禁城风生水起,她觉得自己是没错的,她“奉茶”事业的成功让她认为她的思想状态也没有问题,而更加拒绝去深入的了解她所处的社会和皇宫,事业的成功蒙蔽了她的心智,她在紫禁城中继续拒绝学习、拒绝深造,继续坚持她的纠结。所以她在贝勒府已经产生的思想障碍、抑郁症状,随着她入宫得到更多显赫的尊荣之后加深了。『康熙一直没有说话,空气中死一般的凝寂,我木然地等着康熙的发落,半晌后,康熙说:“起来吧!”我磕头后立起。康熙凝视着我,温和地问:“道理你说得如此清楚明白,将来有一日自己可能做到?忘掉得不到的,珍惜已经得到的?”』“忘掉得不到的,珍惜已经得到的”既是康熙对若曦婚事的嘱咐,也是桐华通过康熙之口在劝慰若曦 -- 无论是爱情,还是时代,过去的你都要忘掉,得到的你应该珍惜。
可是若曦不愿忘记得不到的,不愿忘掉她曾经历过的自由社会,不愿忘掉空许诺的老八,更不珍惜把她平等对待的老四。她看见康熙对儿子们的爱和恨,看见兄弟间的勾心斗角,甚至知道勾心斗角的根源除了皇位还有各自的性格、各自母系势力的牵扯,但是她不去正视和接受这些,每每看见都是无限悲悯的纠结痛楚一番,把自己折腾的死去活来,有时候我看书,看见“心痛”两个字都累,若曦的心从开始痛到最后到碎裂成片,唉!那样的感觉真的很好吗?为什么不能让自己不心痛呢?就算你要心痛,为什么要让爱你的人一起痛呢?除了敏敏,凡是跟若曦有过情感交集的人都是一个字 -- “痛”。这样的女人,实在是不可爱。若曦不反省自己的性格毛病,不正视自己狭隘的思想问题,一个错误重复又罗嗦的犯,最终把自己折腾死,把胤禛伤心死。『我想了想,抬头凝视着他哀伤夹杂着恨意的眼睛说:“你一定要小心提防四阿哥。”他眼中恨意消散,困惑不解地看着我。我想了想,又说:“还有邬思道、隆科多、年庚尧、田镜文,李卫,你都要多提防着点。”我所知道的雍正的亲信就这么多了,也不知道对不对,只希望那些电视剧不是乱编的。说完低头深吸了口气,一字字地说:“从此后,你我再无瓜葛!”』『他微一颔首,转身欲走,我叫道:“十四爷!”他立定,回身看着我。
我问:“外面可有人守着?”他道:“有话可以直说。”我走近他,犹豫了下,道:“你不要再回西北。”他道:“此事要看皇阿玛的意思。”我道:“如今准噶尔部大势已去,不一定非要你再去打。而且皇上如今对你恩宠有加,你若态度坚决、表明心意,皇上应该会听的。”他一笑道:“再看吧!行兵打仗不是你想的如此,换主帅更是牵涉很大。准噶尔部虽遭受重挫,可说大势已去却还过早。当年皇阿玛率军两次亲征准噶尔,历经六年才大败准噶尔,大汗噶尔丹服毒自尽。可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噶尔丹的侄儿策妄阿那布坦又挥兵而来,并令大清遭受了前所未有全军覆没的耻辱!说他们是大清的心腹之患也不为过!越早除去将来祸患越少。”我不知该说什么,愣了一会道:“可皇上年事已高,你……”他道:“皇阿玛和我心中有数。”』 看到她提醒老八的时候,我着急了一把,可是看见她提醒十四的时候我对若曦真的已经毫无感觉了。她不愿意直面政治斗争的残酷,是因为她知道有多残酷,一个眼神一句话都关系着生死。她不愿意兄弟骨肉相残,是因为她知道这些阿哥们就是为皇位而生的,但皇位只有一个,要坐上,并坐稳,只能像野兽一样互相撕咬,到最后只能有一个人坐稳。她提点老八时,和老八还是恋人,心里还没真正放下,出于同情也好,私心也好,出于对过去恋情的祭奠也好,提点了就算了。
经过十三被囚禁,看着在大殿上长跪的老四,她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她对老八的提点将来对于老四来说意味着什么?可是她根本没有想,或者想到了把这个念头深深的埋在心底和自己的抑郁症一样继续纠葛自己的灵魂。提点十四,我就真的看不懂了。康熙四十三年若曦穿越,康熙六十一年提点十四,中间十八年时间啊!穿越前她已经二十五岁,到六十一年已经四十三岁!这四十三年如一日的若曦,真的白活了啊!人不但要长年龄还要长脑子吧?一个四十三岁没半点脑子、自己拒绝去增进智慧的女人有什么可爱的?话至此处,若还有人认为若曦可爱、天真、烂漫、善良、纯情,我是没什么话好说了。到最后若曦想离开皇宫是为什么?因为她最后发现了自己性格上、人格上这种拒绝接受现实、拒绝学习、拒绝进步的巨大可悲。无论兄弟相残的结果是不是若曦那句话造成的,她都无法面对自己这种偏执、极端、固执、任性的性格再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伤害。甚至作者已经从胤禛的话语里在暗示他们的爱情若是长相守下去,若曦会是多么凄凉:『他忙扫眼看向嬉戏的孩子,发现无人注意,才似笑似气地看着我,我下巴微挑,笑睨着他。他点点头无限暧昧地低声道:“今晚上我们再算帐!”我刚才的气焰一下子烟消云散,摔脱他的手,快步去追十三,只闻他在身后低低的笑声,“你呀!总是纸老虎,一戳就破!就是花样子多,真要和你真刀实枪,你就……”』“纸老虎”,这是胤禛对若曦和她调笑时的评价。
这难道不是桐华对若曦这个穿越女的评价吗?胤禛对若曦爱得刻骨铭心,因为胤禛以为若曦是个能完全体谅他、理解他、懂得他,为了跟他长相守宁愿冒死抗旨的女人。而若曦不学习不进步,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不懂得如何珍惜真正的爱情,甚至根本不懂得胤禛,这些是胤禛和她短暂相处还未发觉的问题!以胤禛的智慧,再给他们几年的时间相处,他会看不出来这个若曦非但在开玩笑方面是个空架子、纸老虎,在学识、在智慧、在理想、在追求、在人生观、在世界观、在价值观方面都和自己有着天壤之别吗?通过八福晋的话,若曦才直面了自己性格中的巨大缺陷,所以精神崩溃失去求生意志。不管胤禛能不能原谅她是否提点过老八、老十四,她都无法在胤禛身边呆下去了!呆下去,早晚有一天胤禛看透了她,她何以自处?与其等着被胤禛冷落嫌弃在紫禁城等死,还不如趁现在十四还能接她出宫逃跑,给自己一个善终!“出宫”“逃跑”,这种永恒的偏激和固执就是若曦的性格悲剧,她无勇气和能力去正视政治,无眼光去看透胤禛!她甚至看不透胤禛到底有多爱她!说实话,若曦这样的女人,只有小说中的胤禛会爱得死去活来的,换作任何一个现实中的正常男人,怕都爱不上,更别说历史上真实的胤禛了。胤禛独自度过生命中没有若曦的十年,是悲是喜?其实是喜。
若曦在适当的时间死去,胤禛最后十年固然悲痛,起码还有点惦念,还能看看白羽箭,还能看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字稿,起码心里还有一个懂得他,并且深爱他的女人为伴。若曦要是不死,胤禛看透了这只“纸老虎”,这个跟他的思想境界完全不搭边的“红颜知己”全是自己的臆想,那种落寞,那种伤怀,那种失落,那种被愚弄,才真正是生命难以承受之痛。桐华说,她认为,爱着,就是喜剧。的确,对于胤禛这种性情的人来说,爱着就是喜剧,悲剧的是爱死去。胤禛和若曦不能相守,能和胤禛长伴的是高无庸,正如和康熙月下散步的李德全。胤禛和若曦不能相守,能让胤禛记忆中的爱永不褪色的是死去的若曦 -- 那个他以为和他相知的女人,正如康熙记忆中最喜欢秋季的苏麻喇姑。胤禛和若曦不能享受,能和胤禛相守的是金銮殿上那把龙椅,还有为百姓肃清贪墨,为贱民除籍,为没有土地的农民免去人头税的使命。胤禛的心中,有美为伴,胤禛的身后,有大清朝的百姓和江山。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感情,这部小说所以会吸引众多拥趸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作者描述的感情状态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一些,很能引发共鸣。我不能说作者讲的感情是否现实,只能回答你一句:也许会真实存在,但不能长久的存在。
这部书主要描写的感情就是爱情,爱情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就是不稳定,不稳定才产生波澜,让人产生希望让他能稳定。任何一段以爱情为前提的男女关系,要稳定,爱情必然会升华为亲情,也就是说爱情必然是稳定关系的过去式。如果你追求的只是能让你情绪起伏激烈的爱情,那这部书讲的感情就是现实的,如果你期望的是“与子偕老”,那这部书的感情状态就不是现实的。人要想幸福,就要首先看清楚自己的心,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觉得自己不幸的人,其实多少和若曦不学习、不进步、遇到问题就逃避的心态很雷同。爱情因为不长久而愈显美丽,令人向往。咱们普通人的爱情也一样,再相爱的两人相处个十年八年,要是不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在精神上和生活上积极的寻求成长,也会审美疲劳最终淡而无味。“相濡以沫”说起来很感人,做起来太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