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西太平洋上中国海军的一连串海空行动显得颇为密集,不仅有多批次舰机穿越第一岛链,不少的机群在中国台湾省西南空域进行活动,还有舰艇编队在执行外界看来的“绕日航行”。如果将这一系列行动与美国海军在西太的部署行动对照起来,就能看出不少端倪。
与此同时,美国智库“昆西国家政策研究所”6月20日发布了一份研究文章,提出了所谓的“主动拒止”战略,试图用对美军和美国盟友的军事改革,拒止中国在西太平洋越来越强的军事能力。
剑指外军航母 图源:施洋
真正的“拿敌练兵”
在本周的6月23日前后,中国海空力量在第一岛链附近连续进行了多次行动。在海上,中国海军的055型导弹驱逐舰拉萨舰、052D型导弹驱逐舰成都舰以及903A型综合补给舰东平湖舰在早前的6月13日经由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随后于6月16日左右经宗谷海峡和津轻海峡进入西太平洋,并沿日本东部南下。6月21日,这支舰艇编队穿越伊豆诸岛向西航行。按照正常的航速,这支编队可以在一两天内穿越宫古水道返回东海,但直到6月23日,海上自卫队的沉默表明这一回程尚未发生。
东出的人民海军
图源:统合幕僚监部
6月22日,中国海军052D型导弹驱逐舰太原舰、淄博舰、054A型导弹护卫舰安阳舰、舟山舰组成的舰艇编队通过宫古水道南下进入西太平洋,而另一支由052C型导弹驱逐舰西安舰和056A型轻型护卫舰孝感舰组成的编队通过与那国岛与台湾岛之间的水道驶向太平洋。
6月23日,中国海军的两架轰-6J轰炸机和中国空军的一架轰-6K轰炸机经过宫古水道,向东进入西太平洋上空。两架轰-6J轰炸机分别挂载了4枚鹰击-12型超音速反舰导弹和电子对抗吊舱,轰-6K则只挂载了电子吊舱。在日本自卫队发布的航迹图上,在西太平洋上空,三架轰-6各自进行了封闭航线飞行,仿佛一片三叶小草。
同样在当天,解放军在中国台湾省西南空域连续第6天进行了空中的机群演练,仅台军观察到的就有2架次运-8反潜机、2架次空警-500预警机、1架次运-8远程干扰机、10架次歼-16、5架次歼轰-7和2架次轰-6。其中2架运-8反潜机的飞行距离最远,一度到达了台湾东南方向。同样在之前的6月21日,解放军也出动了29架战机进入台湾所谓“防空识别区”,其中1架运-9通信对抗机、1架运-8电侦机和6架轰-6组成的编队也绕过台湾,进入台湾东南空域进行了演练。
图源:统合幕僚监部
时间上高度密集的海空兵力行动,无疑是解放军开展的实战化演训活动的一部分,而除了解放军海空兵力之间的对练之外,6月23日的一系列活动可能还有更重要的“目标”——根据美国海军学院新闻网6月24日的报道显示,6月23日当天,美国海军在西太水域正有多艘平甲板船在活动,其中以“林肯”号航母为核心的航母打击大队在菲律宾以东的菲律宾海上活动,而搭载多架F-35B战机的“的黎波里”号两栖攻击舰则在日本本州岛以南的海域活动。尽管美国海军学院新闻网只在地图上给出了示意,并未具体指出这两个编队在海上的位置,但从解放军的机群从多个方向越过岛链深入大洋的方向,以及鹰击-12理论上具备的数百公里打击距离来看,它们的目标指向无疑都指向“林肯”号和“的黎波里”号。
看我干嘛?图源:美军
除了空中机群之外,水面舰艇在这一“拿敌练兵”的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6月24日,在一系列的空海联动结束后,太原舰、淄博舰、安阳舰和舟山舰与今年4月就进入西太的815A型电子侦察船天权星船汇合后,又通过宫古水道回到了东海。这些舰船与绕日行动中的拉萨舰和成都舰一样,构成了在联合区域拒止/反介入作战中颇为关键的一环,即通过对对手大型舰艇编队进行相对近距离的跟踪,及时准确地确定对方作战力量的位置,并引导己方的多种反舰作战武器实施精确打击。
这一战法在冷战时期就被苏联海军长期使用,用于对美国航母编队位置进行实时的定位,并在战争爆发时利用本舰的武器对美国航母发起第一轮打击行动。由于冷战时的技术水平限制,这种被称为跟踪群的小编队在当时需要对航母保持在水天线以内的距离,用对海搜索雷达保持对航母编队的持续跟踪,而且为了确保准确性,跟踪群还需要经常性接近航母编队并用目视进行接触。毫无疑问,这种跟踪行动在和平时期的强度很高,而在战时则基本是有去无回。但在当今的条件下,随着各种侦察手段的增加和技术条件的改善,跟踪群可用的跟踪手段也不局限在水天线以内。
对于中国海军而言,我军驱护舰上广泛装备的366雷达就能够通过超视距探测模式,对上百乃至数百公里距离上的舰艇编队进行跟踪,跟踪的难度大幅下降,编队自身的生存性也显著提高。这些舰船上携带的远程反舰导弹和体系齐全的防空武器系统,则能够在需要时对对手的外围屏护舰船展开打击,同时抗击相当的敌方反击力量。
对距离我国1000公里的敌军航母编队遂行打击 图源:社交媒体
至于与他们汇合的815A型电子侦察船天权星船,则是中国海军在和平时期对海上强敌进行各类电子侦察的另一个重要手段。之前美国海军“林肯”号和“里根”号两个航母打击大队与搭载F-35B战机的“的黎波里”号两栖攻击舰一起在菲律宾海进行“勇敢之盾-2022”大规模军事演习时,天权星船就同样在演习海域附近,担负对美国海军相关电子情报的搜集以及其他情报信息的侦察。这些美军舰船的电子信号和电子特征,反过来又为其他部队发现和识别美军各类舰船并且准确攻击预定目标提供情报保障。
对于区域拒止/反介入作战中颇为关键的反航母战斗而言,其任务本质可以粗暴归纳为发现航母和攻击航母两个主要环节,但在具体的任务执行上,要在广袤的大洋上各式各样的军民船只中通过反复的侦察与核实,准确识别出真正的航空母舰,并在数百甚至数千公里之外发起攻击,同时还要在攻击过程中持续保证对高速行动航母编队的不间断跟踪,以便将攻击力量准确引导到航母附近。从二战中美日两国各种搜寻对手的侦察机军舰岛,到苏联冷战时期持续使用跟踪群对美国航母进行所谓的“战斗勤务”,持续和准确掌握航母的位置永远是对航母进行打击的必要先决条件。
到了我们这个时代,虽然饱和攻击的能力大为提升,反舰导弹的射程和突防能力也明显增加,从卫星到无人机的各种侦察手段的效能也颇有改善,而航母本身的机动和隐身性能反而没有本质提升,但因为航母战斗群本身战斗力的增长,要在实战环境下准确定位对手的航母战斗群,并突破对手的重重防御,击中并给予对手的航母以重创依然是一件需要多方力量协同的艰巨任务。
对于解放军而言,长期的区域拒止/反介入作战体系构建,意味着我们要在几乎复刻苏联时代的反航母作战体系的同时,利用这个时代先进科技所取得的各种成果对这个体系进行改良。而辽宁舰和山东舰的存在,则标志着解放军在传统的大陆基地之外,开始构建从海上出发的反介入作战力量投射点,而福建舰的下水,则表明在作战力量投射装备的建设上,中国已经接近了我们的战略对手所能达成的水平,并将在装备规模和数量上也实现进一步的追赶。而对于中国的战略对手而言,这种拥有在两个不同领域都构建起足够强大遏制能力的实力,才是他们感到不安的关键因素。
“主动拒止”背后的被动无奈
6月20日,美国智库“昆西国家政策研究所”发布了一份研究文章。尽管文章无端指责中国“有扩张风险”,但文章承认中国的崛起“正逐渐改变地区力量对比”。对此,文章提出,在财政有限的情况,美军应该放弃进攻性的控制战略,因为这样会阻止整个地区的合作并导致军事竞赛和热战风险。美军应采用“主动拒止”战略遏制中国。
说到区域拒止/反介入(A2/AD)这个词,在概念上可算是美国为中国和其军事力量“量身定做”的。在战略上的区域拒止/反介入最早来源虽然可以追溯到对公元前的希波战争的相关研究,但当下我们提到的这个名词,基本都是2010年以后美国描述中国在南海的战略时所用,随后西方政界、军界和媒体又将其扩大化为中国在台湾问题、东海问题以及一系列涉及本地区利益问题时的基本战略,而与之相关的各种中国先进武器,则成为了“区域拒止/反介入武器”这样一个模糊而又明确的门类。
报告封面截图
为了应对这种所谓的“中国战略”,尤其是为了防止中国在台湾问题上所谓“单方面改变现状”,美国也相应发展了一系列的“拒止”战略。各种“拒止”战略的内核基本一致,都是寄希望于利用各种强大的武装力量威慑,提高中国发起军事行动的代价,迫使中国打消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这一想法并不新鲜,毕竟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无论是1950年美国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军舰岛,还是随后与国民党反动派签约进行所谓的“共同防御”,再到1979年中美建交后借助《与台湾关系法》对台湾持续军售维持“两岸军力平衡”,乃至1996年前后台海危机时派遣航母战斗群到台海附近部署,都是这种“拒止”思维的直接反映。
至于为什么如今才需要提出拒止战略,这家美国智库所说得也很明白:随着中国军事力量在过去30年的增长,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主导地位已经明显削弱。美国试图通过进攻性的控制战略来恢复该地区的军事主导地位,但这种努力不太可能成功。这些努力不仅在财政上是不可持续的;它们还可能加剧危机、冲突和战争迅速升级的风险,从而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换句话说,美军打不赢,没钱打,万一打输了后果很严重。
美军在印太的兵力还是不足 图源:报告
至于这款新的“拒止”战略与以往的战略有什么不同,昆西国家政策研究所提出的政策大多是老调重弹,比如重视美国在印太的军事盟国,让日本、韩国等亚洲盟友的武装力量具有更强的作战能力和韧性,确保美国及其盟国在冲突开始时避免失败,并在随后的阶段反击;用新的指导思想武装台湾军队,基本放弃对台湾空海军的投入,增加台军的预备兵力规模,采购更多的岸舰导弹和机动防空导弹,将台湾岛变成一个需要付出高昂代价和长时间治安战才能彻底控制的“刺猬”;调整美国军队的部署,减少前沿的地面部队和大型航母等水面舰艇,削减老旧飞机,加强分布式作战能力……这些建议中不少像是从俄乌战争中新近汲取的经验,不少则是过去多年里美军一直在倡导或者畅想的。
从整体的军事战略来看,昆西国家政策研究所的建议本质上还是让美国盟友充当“马前卒”,替美国挡上第一枪,让台军充当“滚刀肉”,以大量台军的伤亡来拖慢解放军的进攻进度,美军则主要待在后方积蓄实力,伺机(或者说择机)对解放军发动进攻的老一套。主要的区别在于对于整体形势的认知以及“拒止”的含义有了更多不同的认识。
在这份报告中,昆西国家政策研究所不再像以往的美国智库或者军政官员所认为的那样,笃信美国只要在西太的各种实务中表现出足够坚定的作战决心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就能提前制止战争,让对手放弃使用军事手段,而是强调美国单独的军事力量无法在短期的西太军事斗争中占据上风,主张建立区域集体自卫组织乃至类似“北约”的军事联盟来维持对中国的遏制。
没那个能力你明白嘛
不过眼下的美国能否做出符合智库要求的行动,显然依旧充满了变数。对于美军自身而言,为了在不断恶化的财政情况下继续保持高效和有战斗力,报告认为,相当程度的规模和战略收缩是不可避免的。这份报告在对美国三军的建议中,都提到了缩减规模的内容,要求海军的大型核航母从目前的11艘缩减到2040年的6艘,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应削减总计71个旅级战斗队和海军陆战队步兵团中的26个,空军也应该加速淘汰老旧飞机。但上述内容中许多都是眼下的美国国会所积极反对的。
比如同样在本周,美国国会就驳回了美国海军关于2023财年中差不多一半的退役战舰请求,而在美国海军眼里看来,以不低的代价保留这些老旧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和战力薄弱的濒海战斗舰,除了要占据海军采购新舰的经费以外,主要的目的就是在各种表格中让海军的规模显得足够巨大,从而满足国会议员而不是一线军人对于国家的安全感。这种目标与途径的背道而驰,在很多领域都阻碍着美国军队向进一步精干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亚洲的地缘形势,和欧洲截然不同
至于这类报告中的另一个问题则更加值得怀疑了:美国反复在类似的报告中强调要强化日韩等美国亚洲盟国的实力,并让他们在亚洲的安全实务中承担更多的职责,而实际的潜台词则是希望他们能够像北约中的欧洲国家一样,共同在防御两德边界的任务中出兵、出钱、出装备和出力。然而当下亚太的局势与当年冷战欧洲的局势从根本上就是不同的:冷战时由于北约和华约的相继组建与东西方明面上的意识形态对立,双方之间设想的就是一场一方压倒另一方,要么百万装甲洪流饮马英吉利海峡,要么苏联全面崩溃的大规模全面战争。在这种非死即生的环境下,绝大多数的欧洲国家被迫选边站队,然后在依托两大军事条约组织的集体防卫权维持国家安全的同时,也让渡出了在可能的欧洲战争中周转回旋的余地。
如今的东亚环境则不同,台湾问题归根到底是中国内政,中国虽然实力强大,但在解决台湾问题前显然对向日韩等国动武没有什么兴趣。更别说美日韩三国同盟在东亚地缘政治上的同床异梦更加严重,在美国指望日韩武装力量作为美军的辅兵乃至炮灰充当地区打手的时候,日韩实际上指望的是美军作为域外超级大国来稳定这一地区局势,从而在相当程度上缓解日韩本身承担的军事压力,减少日韩在军事领域的投入,降低他们陷入战争的危险。在这种同床异梦的互相利用思维下,相比承担飞蛾扑火的重任,日韩在可能的台海战事上维持中立显然要安全得多,也合理的多。如此一来,如果美国进一步削减在亚太一线的作战部队,实际上进一步降低了本国执行军事干预的能力,反而可能将自己陷于更加不利的境地。
何况日韩很多时候没有上牌桌的基础
这也就是当今亚太局势的复杂之处,中国对于美国的盟国的威胁,远没有俄罗斯对于欧洲的威胁那样在历经几百年的历史铺垫和半个世纪的冷战洗礼后那么深入人心,以至于欧洲国家几乎凭借潜意识就完成了对俄的集体战略制裁与封锁,美国的亚洲盟国各有盘算又关系不和,加上美国在近年来愈加明显地在地区局势争端中寻找代理人的倾向,以及美国相对国力不可避免地衰落,指望美国能够“主动拒止”亚洲大国的雄心壮志,恐怕是会难上加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