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差距可以用“碾压”来形容
皇太极和多尔衮的比较,也是一件历史上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如果光看两个人的功绩,多尔衮要比皇太极大得多,毕竟皇太极到头了也就是巩固了自己在辽东的统治,对关内的大明帝国没有丝毫染指。而在多尔衮时期,大清入关,势如破竹一般地占领了汉人故地,进而一统江山。可是要真的从能力上来说,皇太极无疑是更强的一个。如果没有他打下的基础,后来多尔衮想要入关横扫天下,基本是不可能的。
政治能力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平时做事要小心谨慎,一旦机会出现一定要能当机立断。这两个特性,在皇太极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努尔哈赤在世之时,宠幸大妃阿巴亥。而阿巴亥为了拉拢诸王贝勒,私下给他们送过食品。大贝勒代善得到食物直接吃了,而皇太极没吃。有可能,他觉得这件事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危险。后来此事果然被放大,阿巴亥失宠,代善永远地失去了争夺汗位的资格。
努尔哈赤逝世之后,皇太极闪电般的与代善、阿敏、莽古尔图结盟,将自己推上汗位。为了解除后患,皇太极不惜与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结仇,杀死了大妃阿巴亥。由此可见,皇太极此人也是属于不做则已,一做必须做绝的人。他的这种性格,确实非常适合做皇帝。
而多尔衮在这方面则差了很远。母亲死的时候,他只有十三岁,确实无能为力。可是当权力再次出现真空时,他却抓不住机会。1643年,皇太极逝世,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豪格争夺皇位。多尔衮既有功劳上的优势,又有辈分上的优势,但是到头了支持他的,只有他和多铎的两白旗,加一个硕托的镶红旗。剩下的五旗,全部支持豪格。可见在多尔衮这么多年的奋斗中,还是没能争取到更多的盟友。如果不是豪格自己犯傻假客气,多尔衮连摄政王都捞不到,最后很可能被豪格束之高阁。由此可见,他的政治团结能力,比皇太极要差上不少。
军事能力
多尔衮一生征战,功勋无数,但是真的以军事能力上来看,他和皇太极同样有差距。皇太极的最主要贡献,是发明了一种克制明朝火器和城防的有效战法。
皇太极在继承汗位之后第一次攻打明朝关宁锦防线,结果被名将赵率教玩弄于股掌之间,对袁崇焕“凭坚城用大炮”的战术 毫无办法。可是后来到了孙承宗第二次主政辽东时,皇太极却用围点打援的方式,一方面远距离围困祖大寿修筑的大凌河城,一方面在外围寻找救援的明军野战。这种新的战法,正好克制住了袁崇焕的战法。最后明军在损失大量的救援部队后,终究也没有救出祖大寿,致使这位名将第一次投降皇太极。这种战法上的创新,可以说是为日后清朝在辽东地区彻底打败明军的关键。
而反观多尔衮,他在军事上的理论创新基本为零。他早期的强大,靠的是八旗兵的勇猛善战,靠的是自己在战场上把握机会的能力;后期,主要是靠着投降过来的汉人武装。甚至据某些南明史料记载,多尔衮对中原大地从来没有想过统治,而是想抢一下就走的。可是没想到吴三桂等人太过“生猛”,竟然打下江山送给了他。从这方面看,多尔衮不管是战略上还是战法上,都要输给皇太极。
管理能力
皇太极的谥号是“清太宗”,一个“宗”字,就说明他这一辈子对外扩张有限。但是,这责任不在他,而是他真的赶上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时候。公元1627年,明朝崇祯皇帝继位之后,全球进入了一个小冰河期,俄罗斯、后金和明朝同时陷入了严寒带来的天灾。此时努尔哈赤还活着,他的解决办法就是一个字:抢!可是随着孙承宗、袁崇焕等人的努力,关宁锦防线守备严密,努尔哈赤搭上性命,也没能最终解决生存问题。
皇太极继位之后,用反间计搞掉了袁崇焕,打开了进入中原抢劫的通路。可是好景不长,明朝突然出现了席卷天下的大疫病,皇太极的南侵只能紧急叫停。此后,他只能把眼睛盯在自己的土地上,老老实实地发展生产,重用汉臣。在明朝崇祯帝被天灾搞到亡国的时候,辽东的土地上却能始终保持着生机,这不能不说是皇太极管理有方。
而反观多尔衮,在进入中原之后,立即推行了投充、捕逃、圈地、禁关、剃发、屠城等一系列弊政。结果造成的就是民怨沸腾,百姓对清朝的敌视绵延300年不绝。尤其是禁关、剃发、屠城三法,影响特别巨大:
禁关之后,满洲原住民大量迁徙到内地,但是却不准内地之人前往关东。久而久之,辽东大地地广人稀,慢慢回到了蛮荒状态。后来沙俄不断蚕食东北领土,主要就是因为此地人口太少,不足以守卫国土了;
剃发令,是直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抗的一种终极弊政。中国文化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多尔衮的剃发令,往严重了说就是逼着汉人不尊父母和不忠不孝。而且,他推行这项法令,靠的是刀,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因此遭到了汉人的强烈抵制。而为了镇压汉人的反抗,多尔衮依然是硬来,靠屠城来解决一切。这不但造成了清朝初年近六十年的大混乱,还将民族仇恨深深地刻在了汉人心中。辛亥革命前后所喊出的那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要的精神依托便在于此。可见,在治天下的能力上,多尔衮比皇太极差了不是一星半点。